: | :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最全生猪热点及产业链解析:一号文·生猪期货

最全生猪热点及产业链解析:一号文·生猪期货

摘要

政策向来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一号文件作为农业发展的“总司令部”,2018年的一号文件无疑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最强指路明灯。回顾过去的2017年一号文件,已在养殖业乃至养猪业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已有多项指示表明畜牧业甚至养猪业的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其中中国证监会于2018年2月5日,已正式批复大商所的“生猪期货”立项申请,变革已拉开帷幕。想要了解生猪业和生猪期货,发现交易机会,请看最全资料总结:

一号文背后的2018年养猪业12个关键词

生猪业基本面全解析

猪周期与生猪期货


一号文背后的2018年养猪业12个关键词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主体,畜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环境影响问题还是对肉蛋奶食品安全问题举足轻重,一直备受社会上下关注。为此,一号文件屡屡推出规划发展畜牧业的措施,2018年同样不遗余力地为养殖业谋篇布局。

关键词1:绿色、健康养殖

2017: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

2018: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分析:去年正值环保关键元年,在优化南方水网生猪养殖区域布局规划下,促发了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多省区逾10万家猪场拆迁以及划定限养区的变革,同时在适养区引进龙头企业重新布局生猪产能,并实施“南猪北养”的战略,其中金新农已豪掷20亿落地福建南平布局百万生猪产能。今年的一号文件没有和去年一样具体提出“稳定生猪生产”要求,一方面显示去年的“保供给”和“保环境”已经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表明在去年完成基本布局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当前的养殖生产方式,进一步探索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才是今年的工作重心。此外,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发展畜禽种业,显然,加快生猪育种进程,繁育“中系猪”必然是当前和今后发展我国养猪业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2:疫病防控体系

2017: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等行为。

2018: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分析:近年来,抗生素的污染、残留和耐药性,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重视。2015和2016年间,连续两次在千名儿童尿检结果中高达80%儿童抗生素残留,包括3种兽用抗生素,一时引起极大恐慌。无抗养殖顺应时代潮流,被提上日程,2017年农业部针对抗生素综合治理问题,实施了淘汰抗生素、耐药性检测、残留监测等六大专项行动。在去年层层铺垫的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从全方位提出更高要求,预示着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能放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防控体系需加快建设步伐。

关键词3:粪污防治,保护水源

2017: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

2018: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分析: 2017年各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环保高压,养猪业一年内翻江倒海,不完全统计拆迁猪场逾十万,退养面积超1300万平方,养殖的环保要求再上一层楼,环保设备产业也迎来商机。2018年,环保禁养的时间节点已过,但第二轮环保普查又将开始,保护环境保护水源仍然是长远目标,环保养猪趋势不可避免,因此环保要求只会越来越高,环保风暴肯定不会是一阵风,养殖户一定要积极面对,提高意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关键词4:现代化养猪设备

2017: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2018: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

分析:工厂化、规模化养猪已走在路上,对现代化技术的需求日渐急迫,提高养猪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已是养猪业现阶段矛盾,养猪业在实现现代化的潮流下,技术、装备现代化是一个很重要基础,养猪设备制造业现在以及今后将迎来发展良机。

关键词5:农产品品质追溯体系

2017: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018: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分析:2017年在无抗健康养殖的倡导下,助推了农产品走上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健康之路,同时农产品也走向品牌以及品牌营销高端路线,农产品品牌化迅速引领2017年终端销售潮流,各类品牌遍地开花。今年强调产品质量以及追溯体系,意味着在品牌百家争鸣之际,将从源头、终端实施监管和追踪,实现品牌与品质的统一。早在2016年开始,全国所有兽药产品已实现了赋二维码出厂、上市销售,今后的饲料、生猪也将会实施二维码追溯,到时兽药、饲料、生猪三大信息库实现整合,生猪养殖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品牌产品更有保障。 

关键词6:产业链价值——品牌肉

2017:吸引龙头企业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2018: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分析:畜牧业发展至今,产业链已具备相当规模,从上游养殖生产资料到下游产品终端都已经全面延伸,去年和今年都聚焦于全链条增值,意味着畜牧业延长产业链必将大有可为。终端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继饲料、养猪后,安全猪肉、品牌猪肉将成为巨头们的下一个布局领域,2017年正大、新希望、温氏、雏鹰农牧等龙头企业都已经站在风口,开疆辟土。

关键词7: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2017: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

2018: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分析:即使规模化已成趋势,但是就中国国情来说,家庭猪场未来还大有可能,政府也会给与大力支持。因此,规模化为主体,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辅,多种养殖联合体并存,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养猪业的格局。今后养猪业的发展形态应该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养殖联合体、家庭农场,其中家庭农场在一号文已经成为主要的培育扶持对象。

关键词8:养猪成本

2017: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2018: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分析:对于进口猪肉,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下,2017年已经明显减少,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2017年温氏等龙头企业已经实现5元低成本养殖,并刮起5元成本养猪风浪,新希望等巨头紧随其后。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我国的猪肉竞争力,这是对养猪业提高养殖水平提高要求,也表明增强养殖核心竞争力才是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9:精准补贴

2017: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2018: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

分析:继2017年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实行精准补贴取得阶段成效后后。很明显,2018年生猪补贴金额和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但是补贴对象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从普惠性向定向性转变,像几年前的能繁母猪补贴将一去不复返;二是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上倾斜;三是向规模化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一方面加快规模化进程,同时快速扶持产业。

关键词10:生猪期货

2017: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扩大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发展保证保险贷款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2018: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分析:近年来,金融手段规避市场风险的操作越来越深入养猪业,2017年大商所公布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以来,我国生猪在市场规模、标准化、市场化以及交割便利性等方面满足开展期货交易的可行性条件,生猪期货上市的产业基础已经基本具备。2018年2月5日,中国证监会已正式批复大商所的生猪期货立项申请。作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种和我国最大的农业品种,生猪期货的上市将为我国生猪养殖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助推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这一项举措和文件指示都预示着,养猪业已经走上资本运作和金融操作规避风险的新时代。

关键词11:土地政策

2018: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分析:对于养猪业来说,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大问题,未来养殖用地将更为紧张,而十九大确定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土地流转政策有望破解这一难题。对于规模猪场来说,依靠资金和政策支持,才有望获批养殖用地。显然,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契合了规模化养殖的趋势;而对于中小猪场来说,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或将维持一部分自有地的猪场继续经营,发展为适度规模猪场并被扶持为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12:精准扶贫

2018: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分析:乡村振兴已是举国上下的重点战略,扶贫、脱贫成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养猪扶贫火热进行,企业要扩张,人民要脱贫当政府的扶贫需求和养猪企业的扩张计划一拍即合,如今养猪扶贫的企业自然越来越多。对有足够资金和技术的养殖户而言,可以考虑以扶贫的方式走出去。


生猪业基本面全解析

生猪概述

生猪,即生活着的猪,是对未宰杀的除种猪以外的家猪的统称。生猪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具有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生长迅速等特点。生猪除以鲜肉供食用外,还适于加工成火腿、腌肉、香肠和肉松等制品。猪皮、猪鬃和猪肠衣可作工业原料。猪血和猪骨可分别制成血粉和骨粉作饲料用。猪的内脏和腺体可以提制多种医疗药品。其本身还是很好的实验动物。中国农民素有养猪积肥、以猪粪肥田的习惯,养猪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生猪养殖概述

完整的生猪繁育体系包括纯种猪(包括原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猪(三元猪)。原种猪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在我国,核心种猪来源长期依赖进口且长期处于“引种à维持à退化à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从而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种猪5000到10000头,引种费用在1000多万美元。国内主要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三个品种。国内种猪场向国外原种场进口其生产的祖代种猪,通过同品种纯繁扩充祖代产能,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成为国内养殖户补栏的后备军。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再通过相中主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

图1:生猪繁育体系


资料来源:雏鹰农牧招股书

我国饲养的猪种按来源可划分为地方猪种、引入猪种和培育猪种。其中地方猪种较多,主要有太湖猪、金华猪、内江猪、民猪等等,整体看我国地方猪种偏脂肪型。引入猪种主要为从国外引进的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等瘦肉型良种猪。培育猪种是利用引入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培育成的猪种,如三江白猪、北京黑猪等。在品种杂交方面,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三品种猪杂交获得的三元商品猪(称为外三元,按二元母猪父母本不同分别称为“杜大长”或“杜长大”),因其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成为商品猪养殖的主流,也是目前全球杂交模式中采用最多的杂交组合。此外还有以地方猪种杂交形成的土杂猪,和地方猪种与进口猪种混合杂交形成的内三元。

生猪存栏由母猪存栏决定。一般一头生猪年产22头左右,存活15-16头。仔猪的生长周期大约25周(半年左右),母猪从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要42周(10个半月),购入二元母猪培育到生猪出栏大约13个月(一年多)时间。也就是说,生猪养殖对价格波动的反应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母猪、仔猪和生猪拐点之后猪价约10、14、18个月。一般来说,价格下降淘汰母猪会影响10个月以后的猪肉行情,价格上涨增加母猪存栏会影响13个月后猪肉行情。

图2:生猪生产周期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图3:母猪存栏、仔猪存栏、生猪存栏随价格波动的滞后性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上市公司出栏重量大约110-115kg,目前有上升趋势,而个体养殖户出栏重量会更重,即不断出现“牛猪”现象。尤其是在猪价上升且足以冲减饲料成本时,个体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的心理,导致生猪出栏重量上升,出栏时间延缓,影响到猪价走势。此外,在出现疫病或价格下压的情况下,个体养殖户也会提前出售,使得生猪出栏重量下降。但就下游屠宰企业和市场行情来看,还是更青睐标猪,市场主体价格波动仍然以标猪供求为主导。

生猪养殖中一般保持年龄层次为后备母猪20%,青年猪20%,壮年猪40%,老年猪20%。按照本交公母猪1:20-25,人工授精1:100的比例配置公母猪。一般来说母猪2-6胎产仔数较高,3-5胎产仔数最高,7胎后繁殖性能开始下降,初产母猪和9胎以上母猪的繁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胎次。保持胎次结构为1胎占20%,二胎占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以上5%,育种场由于更新比率更高,1-4胎比率相对更高。

为保持合理胎次比例,生猪养殖中还存在种猪淘汰问题。大型养殖场母猪一般在4岁前淘汰。正常情况下一批母猪大约每年淘汰1/3,约三年淘汰全部母猪。而对于大型养殖场来说,公猪一般每年淘汰50%,约两年淘汰全部公猪。在种猪淘汰时,会形成一批生猪供给,进而影响到猪肉价格。能繁母猪养殖大多是农民散户,受生猪价格影响较大,往往会随价格变动而改变策略。就目前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受价格影响减小,也导致生猪存栏呈现下降态势。但由于生猪养殖技术和养殖环境的改善,仔猪存活率上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PSY)增加,使得生猪存栏降幅略低于能繁母猪存栏。

2. 生猪市场概述

猪肉是生猪生产的主要消费产品,是人类主要肉食品之一,约占我国肉类产量的64%。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其中猪肉产量约为548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7%,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生猪存栏量45112.5万头,占全球生猪存栏的49%。

图4: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结构


数据来源:统计局,统计年鉴

猪肉产品可以分为未经加工或进行储藏加工的鲜肉和以鲜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各种肉制品。具体而言,鲜肉又可以细分为热气肉、冷冻肉和冷鲜肉三类。肉制品也可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类。

表1:细分肉制品种类


资料来源:自整理

我国生猪市场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口主要集中在改良种用猪的进口培育,几乎不涉及生猪进口。猪肉受制于国内强大的需求和国外肉制品检疫检验要求,出口量也比较少。据统计,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量大约在4.85万吨左右,约占全球猪肉出口量的0.6%,占我国猪肉总产量不到0.1%。进口方面,2016年我国猪肉进口162.02万吨,约占全球猪肉进口量的2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

1. 全球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

(1)全球生猪生产概况

2000-2013年,全球生猪饲养量与猪肉产量稳步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4全球生猪年底存栏头数约为98567万头,同比增长0.9%,较2000年的85610万头增长15.1%,平均每年增长1%左右。生猪出栏量自1980年以来整体呈现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2015年全球生猪出栏约126561万头。而全球猪肉产量从2000年的8591.7万吨开始,始终保持着稳步上升的态势,平均每年增长2%左右,到2014年达到11531.4万吨。

图5:2000-2014年全球生猪存栏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图6:2000-2014年全球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主要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国方面,中国生猪养殖量始终遥遥领先,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猪肉产量自1987年超过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主导着世界猪肉生产量的增长。到2014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占到全球生猪存栏量的48.7%,生猪出栏量占比达57%,猪肉产量也占到48%。此外,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美国、巴西、越南、加拿大等国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排名世界前列。

图7:2014年全球主要生猪生产国生猪存栏占比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图8:2014年全球主要生猪生产国猪肉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1961-1987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的猪肉产量始终居于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猪肉产量的上升而退居世界第二。自9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生猪存栏量开始呈现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相伴而来的是猪肉产量增速的明显放缓。到2014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生猪存栏量14919.9万头,猪肉产量2262.8万吨,仍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猪肉生产国的地位。

图9:1961年-2014年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此外,1961年以来,越南生猪养殖和猪肉产量持续快速增长。自90年代开始经历一波爆炸式的增长,到2014年生猪存栏量达2676.2万头,猪肉产量达333.1万吨,仅次于中国,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和美国,跃居世界第四。

图10:1961年-2014年越南猪肉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全球生猪贸易概况

1970年以来全球生猪贸易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占生猪存栏总量的比例一直较低,始终保持在4%左右。1970年至2013年生猪出口头数由538.7万头增长至3857.7万头,增长率达到616%。同样的,全球猪肉贸易量也保持着上升趋势,占猪肉总产量的比例也一直较低,始终保持在3-5%左右。1970年至2013年猪肉出口量由62.7万吨增长至555.1万吨,增长率达到786%。

表2:全球猪肉出口状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从区域分布来看,生猪和猪肉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3年欧洲生猪和猪肉进出口地域均集中在,占全球的比例高达80%。目前来看,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是最主要的猪肉净出口地区,而亚洲是最大的净进口地区。

表3:2013年世界各大洲生猪进出口数量及金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表4:2014年世界各大洲猪肉进出口数量及金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从1970年到2013年,发达国家猪肉出口量始终在全球生猪出口量中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德国、丹麦、比利时、西班牙是最主要的猪肉出口国。发达国家猪肉出口保持着长期强劲的增长势头,44年间,发达国家猪肉出口的增长率高达1152%。而发展中国家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44年间增长率达到210%。

表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猪肉出口状况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2. 中国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概况

(1)中国生猪生产概况

“猪为六畜之首”,养猪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1979年以前,我国生猪生产在大跃进和文革中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出栏率和出栏量均有大幅度下降。当时,生猪养殖主要收归集体,由国家统一分配,商品化生猪产量十分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出台,我国商品化生猪产业得以飞速发展。到1984年生猪存栏3.06亿头,出栏2.20亿头,达到世界第一。猪肉产量1536.6万吨,仅次于欧盟(以成员国家合计)。

2004年我国猪肉产量突破4000万吨,达到4039.7万吨,是欧盟的近两倍,美国的四倍。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3.6%。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年末肉猪出栏70825万头,存栏达45112.5万头,猪肉产量5539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8%。

图11:1995-2015年中国猪肉产量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就目前来看,我国猪肉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而生猪存栏随着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上呈下降态势,2017年6月生猪存栏35485万头,同比下降5.2%。能繁母猪存栏更是经历了自13年开始持续的下降,到2015年4月跌破4000万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仅3586万头,同比下降4.6%。

图12:2009-2017年中国生猪能繁母猪总存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我国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广东、云南、河北、广西、江西十省,上述十省2015年生猪出栏量均超过3千万头,此外安徽、江苏两省的生猪出栏量也达2800万肉以上。这十二个省份的生猪养殖占比仍有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述十二个省份生猪出栏量达51966.5万头,占全国总出栏量的73.4%,猪肉产量达399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8%。

图13:2015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各省分布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图14:2015年中国猪肉产量各省分布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表6:2015年中国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国家的战略调整和相关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以及大型养殖企业的战略布局,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划定河南、山东、四川、广西等省份作为重点发展区,东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份作为潜力增长区,而进一步限制南方水网地区的生猪养殖。

(2)中国生猪贸易概况

国内贸易方面,生猪物流流向比较清晰。简单概括为由四川,河南,湖南,山东等养殖大省流向东南沿海的人口密集区以及大城市,如上海,广东等省份。即四大产区(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供应三大销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具体而言,西南主产区(四川、云南)和长江中下游主产区(湖南、两广)在供应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来供应;环渤海经济圈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在供应。由于冷链运输技术不发达,我国猪肉贸易以生猪运输为主,新鲜猪肉主要满足产地当地需求,小量以冷鲜冷冻肉的形式就近外销。而这样一个供需格局就会导致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地区区域性的缺猪,而导致区域性的猪价异动。

就部分主产省份而言,湖南的生猪65%在本地消费,其余35%全部跨省供给,主要流向广东、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山东省外销的主要市场是上海、广东、海南等省份。而广东作为我国国内生猪流入最大的省份,平均每年要从外省调运3000万头以上生猪。

国际贸易方面,除仔猪外,我国生猪进出口头数大致持平。而猪肉贸易总体处于逆差,猪肉出口量极少,主要是出口中国香港。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4.9万吨,其中香港占到出口总量的84.17%。猪肉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猪肉消费需求巨大,国内猪肉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外国猪肉价格较低,猪肉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到2016年,猪肉进口162万吨,同比增长108.2%。

图15:2000-2015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3)中国生猪消费概况

2000-201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肉类消费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同样的猪肉消费量也随之呈现出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同时猪肉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也有所下滑,但仍是我国需求最大的肉类产品。2000年中国肉类总消费量为6013.9万吨,其中猪肉消费3966.0万吨,占比达到65.9%,而2015年中国肉类消费总量为8625万吨,其中猪肉消费5478万吨,占比63.1%,下降2.8%。2000-2015年间,肉类消费总量增长43.42%,而猪肉消费量增长38.12%。

图16:2000-2015年我国肉类消费量及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体保持稳定,但比例不断下降,而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迅速增长。就2014年肉类消费数据来看,城镇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总比重在56%左右、牛肉占比6%、禽肉占比24%、羊肉占比3%、其它肉类占比11%。农村猪肉消费则在66%左右、牛肉占比3%、禽肉占比23%、羊肉占比2%、其它肉类占比6%。未来3-5年,猪肉消费比重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城镇猪肉消费占比将进一步降至50%,农村猪肉消费也将降至60%左右。

表7:2005-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量



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图17:2015年我国城乡肉类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布瑞克咨询


生猪产业链概况

目前而言,生猪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自上而下包括:猪饲料业à生猪养殖业à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和肉罐头制造业à猪肉和猪肉制品批发、零售业。生猪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成本关系密切,传导速度快,企业依存度高,形成了十分紧密的产业链结构。同时绝大部分养殖企业均有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扩张,逐步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布局计划。因此,研究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和走势,必须要关注其产业链上下链条的盈利状况和投资机会。

图18:生猪产业链


1. 生猪饲料业概况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保持30多年的高速发展,1980年到2010年间复合增速达18%,到2011年我国饲料总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后,饲料工业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出现30年来首次产量同比下降,到2015年三年间总计仅增长2.8%,到目前稳定在1.95亿吨左右。虽然我国饲料规模已经位于全球第一,但行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很低。2012年全国饲料加工企业共有15300多家,平均每家企业产量仅为1.3万吨。2010年产百万吨以上的企业仅20家,共计产量5970万吨,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37%。

由于我国饲料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40%,加上行业利润率走低、资金占用量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生产成本上升,加大费用分摊和资金占用将会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空间,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加重、效益下滑。2013年至2015年是饲料总量不增长甚至下滑的阶段,饲料企业数量也迅速从1万多家下降到6千多家。而随着产业链的扩展和盈利空间的进一步压缩,饲料企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产品竞争发展到包括服务、管理等全面竞争,未来的竞争状况将更为激烈化,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预见未来小企业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增大,饲料业将进一步整合产能,大量淘汰中小企业,加速规模化发展进程。

但就生猪饲料行业而言,饲料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我国猪用饲料7542万吨,占饲料总产量的38.7%。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生猪工业饲料普及率仅45%(即55%生猪喂养是通过餐余和自种作物),料肉比大约在3.1-3.2:1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生猪饲料行业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目前来看,生猪饲料也得毛利润大体保持在10%左右波动,随着行业的进一步整合,长期呈现下降趋势,但短期内受上下游影响,存在剧烈的波动。一般来说,当生猪存栏出现拐点,即需求开始放量,且刚经历猪价高点,价格开始逐步下滑,但农户仍存在较大盈利空间时,购买中高档饲料的意愿较强,原材料成本上升交易转嫁,毛利率会高,饲料行业景气。

图19:发达国家料肉比


数据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图20:2005-2015年猪饲料行业毛利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猪饲料根据配方及养殖户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为预混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猪料预混料包括各种维生素和添加剂。在此基础上添加豆粕、鱼粉等蛋白质原料可以制成猪浓缩料。再在此基础上添加玉米、麦麸等能量原料就成为猪配合饲料。总的来看,猪饲料的组分大致包括55-60%的玉米,15-20%的豆粕,5-15%的菜籽粕,5-10%的其他蛋白,5%的纤维(如麸皮)和少量的微量元素和其它物质。

图21:饲料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我国饲料资源不丰富,进口依赖大,大豆全年消费量的89%依赖进口,与饲料行业密切相关的豆粕进口依赖达75%,鱼粉进口依赖达70%。此外,饲用玉米用量占到玉米需求总量的58%左右,占国内玉米产量的64%。由于国内市场饲料原料紧缺,我国饲料价格受进口和国际价格影响很大,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下游生猪养殖业的成本。总的来看,我国饲料价格与玉米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图22:2010-2017年育肥猪饲料、玉米、豆粕价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新希望和正大集团等传统大型饲料生产企业。而随产业链向上游饲料产业进行布局的大型农牧集团,如广东温氏和中粮集团等也值得加以关注。

表8:饲料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2. 生猪养殖业概况

以养殖职能来分,国内的生猪养殖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包括①育肥猪养殖户,②母猪养殖户,③不同规模的自繁自养养殖场。其中育肥猪养殖户,母猪养殖户和小规模的自繁自养养殖场多为农民散户,也是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中坚力量。而在规模化养殖养殖场中,按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可以进一步细分为①“公司+农户”紧密结合型,②“公司+农户”松散结合型,③重资产型

表9:中国主要生猪养殖模式


资料来源:“解析中国生猪养殖模式变化趋势”——中国生猪产业高峰论坛

表10:规模养殖模式比较


资料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由于生猪养殖业准入门槛低,有自留地的农民即可以进行生猪养殖,我国生猪养殖具有强烈的小农特色,产业化程度落后,市场集中程度极低。2014年我国仅有226家年饲养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按组间均值折合的年饲养规模占全国总额的1%,而饲养规模在1-49头的散户养殖达46889657家,按组间均值折合的年饲养规模占全国总额的57%。相比之下,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到2012年美国生猪存栏量达1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已达到94.7%,而目前我国这一比例仅20%左右,集中度提升空间巨大。

图23:2014年我国养殖场按组间均值折算的年养殖规模比例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正是这一情况,加上散户本身进出市场约束小,资本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对市场预期不足,导致在猪价行情好时,压栏惜售,进一步推高价格,并扩大存栏涌入市场,在未来造成超额供给,而导致未来猪价下跌,随即又恐慌性抛售,进一步打压价格。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猪周期长期频繁的存在,同时也扩大了我国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游饲料工业下游屠宰和肉制品工业不断整合,尤其是下游屠宰行业更倾向于向大型养殖场进行大规模采购,对小规模散户养殖形成冲击。加之猪价频繁波动,养殖效率技术落后,国家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措施出台,而务工收益较养猪更高更稳定,造成目前散户正逐渐退出养殖行业,2007-2014年,年出栏1-49头的散户养殖场数从80104750家滑落到46889657家,下降幅度达41.5%。而各大型企业按计划加速生猪产能布局,上下游企业也逐渐进入市场,规模场数目迅速增加,且预期将加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行业内仍然存在大量黏性散户参与生猪生产。也就是说目前生猪产能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扩张期,大型养殖企业有可能略高于均价,这将会对猪肉价格产生长期的影响。

图24:2007-2014年我国散户和规模养殖场数目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表11:2007与2014年我国各规模养殖场数目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生猪养殖效益主要由猪价和养殖成本决定。由于行业集中度过低,对于上游饲料和下游加工都没有定价权,成本转嫁力弱,导致生猪养殖盈利弹性极大。无论成本若何波动,生猪一旦出现供过于求,就面临无法转嫁成本的风险。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大体上包括仔猪、饲料、水和能源、劳动力、土地成本及其他。根据发改委统计,规模化养殖场的仔猪成本占25%-35%,饲料占比50%-60%,人工成本约7%,而散户养殖仔猪成本占20%-25%,饲料占比45%-55%,人工成本约20%。总的来看,影响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因素就是饲料价格和仔猪成本。

图25:2012规模化养殖场(存栏50头以上)成本比例


数据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图26:2012农民散户养殖场成本比例


数据来源:《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演变模式研究》——许彪

而对于两种类型的养殖场而言,养殖利润大体相当,正常年份利润率大概保持在10%上下。生猪养殖利润随生猪价格呈现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对于成本控制较好的大型养殖企业。此外,生猪养殖利润也受饲料成本影响,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要消耗250公斤饲料,当饲料成本上升时,在养殖户较难转移成本的买方市场,往往带来利润的下滑。

图27:猪价、猪料比价与均衡值价差和养殖利润


数据来源: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但在养殖环节中,利润分布种猪高于商品猪。祖代母猪售价在每头3500元净利润可达1700元,父母代母猪价格在1500元,净利润在300元左右,而商品猪净利润仅100元左右。因此对于覆盖了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全链条养殖企业而言,技术含量高于仅从事商品猪养殖的养殖场,盈利能力更高也更稳定。

图28:生猪产业链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广东温氏集团、牧原集团和雏鹰牧业等传统大型养殖企业,此外,还要关注双汇、雨润、中粮等下游企业向上游延伸形成一条龙养殖企业对未来养殖行业的影响。

表12:养殖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3. 生猪屠宰及猪肉加工业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猪屠宰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过,农民养猪快速扩张,而屠宰业通过经营体制改革,涌现了大量不同所有制的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由于屠宰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这一阶段,屠宰企业数目飞速增加,到2011年,全国屠宰企业总数达到19938家。但随之暴露出一系列环境和质量问题。2011年11月指2012年11月,9部联合对屠宰企业进行审核清理,全国屠宰企业总数由19938家下降至14720家,减少了5218家,降幅达26.2%。其中,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5919家减至4585家,减少了1334家,削减幅度达22.5%;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由14019家减至10135家,减少了3884家,削减幅度达27.7%。

图29:2011-2012年分地区生猪屠宰企业数目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1300家,屠宰量占全部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的78.0%,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全国屠宰量前50名企业(未按集团排名)生猪屠宰量合计占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比重为14.8%,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屠宰量超过100万头的企业有20个,高于上年同期的15个。屠宰行业呈现出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态势,且集中度要高于上游养殖业,这导致屠宰行业对于收购生猪有一定的议价权。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生猪屠宰企业仍处在高度分散的状态。根据商务部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生猪定点屠宰场每年屠宰量在2.2亿头上下,占生猪屠宰总量的30%,其余均由小型生猪屠宰场点承担。我国屠宰企业前三强(雨润、双汇、金锣)的市场份额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图30:2009-2012年定点及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


数据来源:商务部

图31:2009-2016年我国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量及占总屠宰量的比例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32:部分发达国家屠宰企业前三强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商务部

由于生猪养殖的分散性导致了屠宰行业的分散,尤其导致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能力约为8.5亿头,全年实际生猪屠宰量是3.55亿头,仅占设计产能的42%左右。目前我国工业化屠宰比重较低,市场上大部分供应仍以零散的小型屠宰作坊为主,产能落后现象突出。而行业内部新产能投建扩张速度快,预计会在产能转型期出现较长时间的产能严重过剩,虽然对猪肉潜在需求的增长存在极强的消化力,但也导致本身附加值偏低屠宰行业利润率整体下滑。据统计,2012年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1.85%。

总体上而言,生猪屠宰量受猪肉供求的季节性波动影响,也存在明显的上下波动。一般而言1月份、9-12月份消费旺季屠宰量高于其他月份。春节前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大量备货,生猪屠宰量大幅增长,春节期间及春节后终端需求下降,屠宰量大幅回落。此外,生猪收购价格作为屠宰行业做主要的成本项,制约着屠宰行业利润。因此,白条肉出厂价与生猪收购价走势相近,其价差可以作为度量屠宰行业利润的有效指标,进而反映生猪供求。

图33:2010-2017年逐月屠宰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34:2010-2017年生猪收购价与白条肉出厂价及其价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而由于肉制品行业加工环节对技术和资本要求远高于屠宰行业,因此,肉制品企业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原生屠宰业,行业集中度也更高。根据中国肉业协会调查,2009年全国约有1620家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其中12家大型企业贡献了近34%的收入和37%的利润,市场集中度高于屠宰行业。81家规模以上肉罐头企业中,13家中型企业贡献了60%的收入和51%的利润。就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于拥有丰富资源优势和独特区域优势的山东、河南两省,两者合计占全国肉制品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50%以上。

表13:我国规模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但目前来看我国肉制品深加工的发展还很不足,在猪肉消费中我国热鲜肉比重仍然偏高,达到68%左右,肉制品约为15%,受制于冷链物流不发达的影响,我国冷鲜肉比例仅占17%。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量50%的水平相差很大。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冷鲜肉和肉制品市场将不断扩容,其比重也都将上升,届时肉制品加工业将迎来一波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于肉制品行业而言,生猪成本占到总成本的90-95%,其余包括直接制造费用、能源和包装物占比不超过5%。由于上游肉制品需求呈刚性,而肉制品保质期较短,价格传导速度很快,总体而言,肉制品加工业成本难以转嫁,受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很大,猪价上涨时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将进入困难期。但由于肉制品加工业附加值高,行业集中程度较高,仍能保证10%左右的毛利率。

目前值得关注的龙头企业有雨润、金锣和双汇三家大型企业,目前三者均已实现从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产业布局,且积极向下游零售延展,并往高端肉制品发展,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标志性企业。

表14:屠宰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表15:猪肉和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自整理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生猪价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由于生猪供求的周期性,生猪价格在各年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且往往会在一系列平稳周期后出现一个较大的波动周期。按历史价格来看,生猪价格周期大体上保持在3-4年。就2006-2017年的数据来看,生猪价格大体上经历了三个较大的周期:①从2006年7月开始,生猪价格进入上行通道,到2008年3月达到17.31元/公斤,涨幅达到156.1%。随后猪价回头,持续下跌到2009年4月左右为8.98元/公斤,跌幅达到48.1%;②从2010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再次进入上行通道,行情持续到2011年7、8月达到19.29元/公斤,涨幅达到114.8%。中秋节后生猪价格开始下滑,到2013年4月左右第一次探底,跌至10.45元/公斤,跌幅达45.8%。由于禽流感带来的猪肉替代,行情进一步延展到2014年4月,出现第二次探底,跌至11.6元/公斤。③从2014年4月中旬起,猪价再次进入上行周期,到2016年4月突破20元,5月达到峰值21.2元,涨幅达到102.9%。随后猪价进入持续到目前的一个下行周期。

图35:2006-2017年生猪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就年内数据来看,除了较大的周期年(如2007、2008、2011、2012、2016、2017)以外,生猪价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主要是由我国居民消费特点和季节性生猪集中出栏所致。我国节假日的时间点,往往就处于全年季节性位置的起始或者发动位置。总体上而言,五一和端午节,作为全年淡季消费的节点,一般都是价格开始拉动的位置。中秋和国庆时间点,往往是全年价格的一个高点,国庆之后,由于短期内消费的下降,生猪价格有下滑需要。春节期间,本来是生猪的需求最高时点,但是由于生猪集中性出栏的影响,往往整个春节的价格都比12月要低,春节之后,生猪价格在高出栏,低消费的影响下创下年度新低。从而“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往往成为一个大行情的标志。

图36:2010-2017逐月生猪价格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就市场表现来看,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其波动趋势和波动幅度均大体一致。而生猪价格与仔猪价格总体趋势上保持一致,但在不同行情中会出现一定的背离。

图37:生猪、猪肉、仔猪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因素是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年内或年间往往会出现供求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猪价格出现波动,当供求力量出现明显失衡时,往往意味着一个大行情的出现。

图38:生猪供求指数缺口与生猪价格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 需求端

就需求端而言,生猪需求目前已大体成熟,增减力量大体均衡,生猪需求量全年基本保持稳定,不存在太大的波动,但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而存在较大的季节性波动。总体上而言,减势力量占据一定优势,猪肉需求目前将进入长期的下降趋势。但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因素而出现个别年份的需求波动。

(1)长期要素

与猪肉需求有关的长期因素主要有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者偏好等。

由于猪肉是必需消费品,其需求增长随着人口基数增长具有一定的刚性,长期内会随人口增长而增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总体在5‰左右,2015年全面开放二胎后有所回升,预计将稳定在6-7‰,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保持人口的正增长势头。按照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猪肉消费量约为5498万吨,按年末人口折算,人均消费量大约39.76公斤。人口的稳定增长将带来稳定的猪肉消费需求的增长,不考虑其他因素,预计每年将增加猪肉需求33万吨左右。

就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20.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19.5公斤。近几年的数据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从2010年人均14.4公斤,五年复合增长率达6.3%。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57%,且每年保持1%左右的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将能很好拉动猪肉需求的增长,但由于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接近城镇居民的稳定水平,这种需求拉动作用的持续性有待商榷。

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研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显著相关性。人均收入5000美元为肉类消费的临界点,当收入低于5000美元是,肉类消费增速最快。考虑到这份研究还包括禽肉和水产品消费等其他肉类,实际猪肉的收入临界点可能更低。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84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80美元。目前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已经趋于饱和,但随着收入改善,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将成为拉动猪肉消费的主力军。

健康生活的理念导致居民消费更青睐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比如禽肉和牛肉,而相应减少猪肉的消费。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消费偏好的转移导致的猪肉消费下滑的趋势。相比美国的数据,2007年,美国人均猪肉消费29.7千克,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4.2%。随着经济发展,猪肉消费将会更多的被替代,猪肉消费量存在较大的下滑空间。

(2)季节性需求

总体上而言,猪肉消费冬季为旺季,夏季为淡季,消费需求的转换与节假日等密切相关。一年内,五一和端午节前后,作为全年淡季消费的节点,一般随后会有一波较大的猪肉需求。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猪肉易变质,人们消费意愿不强,需求较弱。天气转凉后,以中秋和国庆时间点为标志,往往会有一波较大的需求。国庆之后,短期内消费又会出现下降。一直到春节前夕持续到春节期间,各地备办春节用肉和腌熏用肉,又会形成集中性的猪肉需求。此外,寒暑假结束后,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开始办公时也会形成一波集中性的猪肉采购需求。

(3)替代品

随着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更青睐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禽肉、牛肉与成为猪肉最主要的替代产品。就目前来看,禽肉对猪肉的替代作用最为显著。2000年到2015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下滑2.8左右,其中近2%由禽肉的增长替代。对比其他国家而言,未来禽肉也将占据肉类消费的主导部分。由于禽肉价格低,目前对于猪肉有极强的消费替代优势。同时禽类饲养成本较低,饲养环境要求类似,养殖户存在转移生产的可能,还可能存在影响供给的情形。此外,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蛋白质含量更高的牛肉对猪肉的替代效用也会逐渐加强。特别地,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宗教习惯,猪肉消费已经被完全替代为其他肉类。总体而言,猪肉消费会随消费水平提高而逐渐被替代,比重将逐渐下滑。

(4)进出口

出口对生猪需求的影响很小。2016年我国猪肉出口4.9万吨,占全年猪肉产量的不到0.1%,对猪肉总体需求的影响微乎其微。由于生鲜产品进出口海关规则普遍严格,而我国猪肉偏脂肪,猪肉产品质量相对较差,不具备大量出口的可能。总的来说,出口对猪肉需求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进口方面,主要考虑猪肉替代品进口对猪肉价格的冲击。2017年6月底,美国牛肉重返中国,鉴于进口牛肉的低成本,能有效缓和国内市场牛肉供不应求的局面,预期牛肉价格将会出现下跌,而对猪肉造成更强的替代性,影响猪肉的需求。

2. 供给端

就供给端而言,生猪供给目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生猪存出栏状况,二是猪肉进口。由于我国猪肉进口的比例较小,大体上生猪供给就受制于生猪存出栏状况的影响。

(1)养殖成本

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包括仔猪成本和饲料成本,二者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分别占比达到20-30%和40-60%。同时,由于日趋严格的环保法,环境成本也成为供给端不可规避的重要成本要素。

仔猪价格和饲料价格的变动对生猪养殖利润存在极大地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猪的供给。在仔猪价格上升时,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低,从而生猪存栏减少,导致未来生猪供给下降。而在饲料价格上升时,一旦出现生猪价格的下行,养殖户预期盈利收紧,可能在短期内集中出栏,形成过量供给。比较典型的是2011年的猪价上行周期同时伴随着饲料价格的一路飙升,而2012年初猪价开始下行,预期盈利收紧,养殖户迅速出栏形成超量供给,价格在短时间内一波到底。此外,当饲料价格下降时,可能推高猪周期上行的幅度,形成历史性高价。比较典型的是2016年的猪价上行周期同时伴随着饲料价格的一路走低,导致养殖户普遍存在压栏惜售等待行情进一步发展的意愿,市场供应偏紧,生猪价格一路飙升,达到近十年来最高价位。

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可以用猪粮比或猪料比来刻画。发改委2009年颁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猪粮比价正常值应该在9:1-6:1之间。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认为猪价过高,低于5.5:1时认为猪价过低。此外,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每旬公布猪料比价和均衡比价以及预期盈利状况。大体上可以通过发改委公布的这些指标来判断猪价未来走势。

养殖技术方面主要涵盖成活率,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出肉率,料肉比率等几个指标。由于生猪价格也反映了猪肉供求,总体上而言,出肉率越高,猪肉供求对生猪供求的回溯效果就越弱,对生猪供给的影响也会减小。PSY和料肉比率的改善也分别能减轻生猪价格对饲料和仔猪成本的依赖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出肉率、PSY、料肉比率均远低于全球先进水平,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成本因素和存出栏因素对生猪供给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小。

(2)能繁母猪和生猪存补栏

能繁母猪和生猪的存栏是生猪供给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存栏量和补栏行为在生猪供给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生猪的供给时间和供给总量的根本性因素。

猪价上行周期中,散户追逐市场行情往往会开始能繁母猪和仔猪的集中补栏。考虑到生猪生产的时滞,这一阶段补栏的仔猪将会在25周(半年左右)形成生猪的供给,补栏的能繁母猪会影响13个月后的生猪供给。但是,补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散户的市场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也就是说,在猪价上行周期中,由于前期巨额亏损等因素,养殖户可能存在观望情绪,而不会立即补栏,进而导致下一阶段供给时间的顺延。而在另一些特殊情况下,即使猪价整体下行,散户还是会进行补栏,从而造成供给在未来的进一步增加,持续对价格造成压力。比如2012年猪价下行,由于前一年的巨额盈利,散户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对市场总体乐观,加上财政补贴的重启,价格略有缓和,散户继续进行补栏,从而导致了2013,2014两年仍存在供给压力,猪价持续低迷的状况。

(3)能繁母猪淘汰和生猪出栏

能繁母猪的淘汰和生猪出栏,是生猪实际供给市场的部分,这对生猪价格走势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生猪供给端最为直接的决定性因素。能繁母猪淘汰和生猪出栏除了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散户的市场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

正常情况下,大型养殖场母猪一般在4岁前淘汰,一批母猪大约每年淘汰1/3,约三年淘汰全部母猪,从而形成稳定的一部分生猪供给。但由于猪价周期性波动,在猪价高位,可能有提前淘汰能繁母猪入场换取利润,也可能存在推迟淘汰的情况,而在猪价下行周期,可能加速淘汰退场,从而进一步打压价格。更为常见的情形时,在猪价高位回落时,养殖户前期补栏的母猪收益预期不佳,一旦出现价格季节性回暖,往往会带来一波能繁母猪淘汰,形成生猪供给。比如2007-08年猪价高位,散户大量补栏母猪,随后猪价进入下跌周期,到2009年5月开始到12月,猪价季节性回暖,随即引发能繁母猪的大量淘汰,导致2010年初生猪供给增加,猪价一路下压探底。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下降淘汰母猪会对导致10个月以后生猪供应减少,进而影响到猪价。

从仔猪开始大约4-5个月后生猪即可出栏,出栏重量约为110-115kg。在猪价上行周期,养殖户几乎都会存在压栏惜售等待行情继续上涨以获得更大收益的情绪,往往导致生猪供给进一步减少,供求缺口扩大,生猪价格继续上涨。比如2016年高昂的猪价极大刺激了养殖户的压栏心理,生猪出栏重量最高时可达150公斤以上。而但在猪价下行周期中,风险承受能力弱的养殖户可能提前出栏止损,进一步打压猪价。也有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好的养殖户,可能选择等待行情转向再供给市场,但有时会出现供求不匹配,该时期这类生猪供应并不影响猪肉价格的情况。比如2016年的高盈利周期后,养殖户风险承受能力增强,面临2017年初猪价下行选择压栏等待,而形成了一批出栏重量高的“牛猪”。但夏季市场对“牛猪”需求不振,供求错配,并不对生猪价格产生影响。

(4)规模化程度

首先,规模化企业对上饲料成本和仔猪成本有一定的议定权,尤其是全产业链覆盖的大型养殖企业。从而规模养殖情况下成本控制较好,技术含量高,单位生猪养殖成本更低,而散养户更难控制成本。其次,规模化养殖企业按照既定养殖计划补出栏,承受风险能力强,受成本变动和预期因素影响小,较散养户而言很少有压栏情况。因此,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上述要素对生猪供给的影响会逐渐减小,生猪供给也将整体趋于稳定。

(5)季节性

生猪的供给波动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生猪生产的周期性。具体而言,仔猪半年左右的生长周期,母猪从配种到生猪出栏大约10个半月,购入二元母猪培育到生猪出栏大约13个月,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猪供给普遍存在的1.5年一个周期的波动。而生猪的供给季节性波动与需求季节性波动大体上保持一致,高温天气生猪易掉膘,养殖户不愿出栏,导致生猪在夏季高温天气时供给相对偏少。总的而言,生猪供给集中在第一、第四季度,而二三季度供给相对偏少。

图39:逐季度生猪出栏状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6)进口

我国猪肉进口量不大,但就边际量来看,对我国生猪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2016年我国猪肉进口162万吨,占到当年猪肉减产量的86.4%,进口增量就占到45%。就趋势性上看,在我国环保压力不减的情况下,生猪养殖量会进一步下降,对于进口猪肉的需求仍见保持较旺盛的态势。

由于我国猪肉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加之冷鲜猪肉保存期约7天,缺乏长途运输能力,进口猪肉对全国市场影响不大,但对局部市场,尤其是进口港附近地区市场可能会产生冲击,这主要是由于进口猪肉的低成本。2016年从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丹麦和荷兰进口数量最多,占比分别为21.3%、16.0%、13.3%、11.0%、 9.8%和7.4%,进口单价分别为1933.4美元/吨、1998.8美元/吨、1898.8美元/吨、1789.0美元/吨、2100.8美元/吨和1961.0美元/吨。进口猪肉均价大约1532美元/吨,按2016年底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10.64元/公斤,而2016年我国猪肉市场零售价全年平均大约在34.7元/公斤,可见进口猪肉对国产猪肉具有极大地价格优势。

由此导致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南方存在的生猪走私现象,对地方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据央视报道,每天至少有一万五千头生猪从越南经广西爱店口岸偷渡进入我国,并销往南方广东、四川、云南等省份。对华南、西南市场价格形成强有力的冲击。2016年11月以来北方猪价稳中有涨,而两广猪价却停滞不前,南北价差可达0.6元/公斤,形成全国的价格洼地。

3. 产业链因素

(1)上游饲料行业

上游饲料行业的产品价格作为生猪养殖的成本组成,而在生猪养殖中饲料成本占比达到40-60%,饲料价格变动会对生猪价格产生巨大压力。当饲料价格上涨时将压缩生猪养殖企业的盈利空间,从而抑制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导致存栏量的逐渐下降,从而后期生猪供给不足,预期会出现价格上涨。此外,当饲料价格偏低时,养殖企业成本下降,利润空间扩大,养殖企业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猪价短期下行风险,短期内不会急于出栏,可以避免由于恐慌性出栏导致的进一步压价。而当生猪价格上涨时,低的饲料价格为养殖户压栏惜售提供了保证,养殖户可能控制生猪出栏,等待行情继续上涨,从而导致短期内生猪供求缺口继续扩大,价格进一步上升。

(2)下游屠宰行业

生猪养殖的产品作为下游屠宰行业的成本构成,在屠宰行业中生猪成本占到90%以上,生猪价格变动对屠宰企业会产生巨大压力,从而屠宰企业始终存在压低生猪价格的倾向。由于我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分散性,屠宰企业相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更为集中,较大的屠宰企业对于养殖户而言对生猪收购价格更具议定权。在猪肉需求不振但猪源充足时,屠宰企业往往会进行压价,导致生猪价格的局部下降。而猪源不足时,又会出现关系的逆转,养殖户会存在压栏抬价的倾向。总的来看,屠宰行业和生猪养殖户就生猪收购价格存在持续的博弈,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不同,二者实力的对比会在短期内影响猪价的走势。但这一效力会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而逐渐消失。

4. 宏观政策因素

(1)产业政策

就经济的整体趋势来说,新常态下各行业经济普遍存在去产能的现象,生猪产业链条上也存在过剩的产能,总体而言也处在去产能的浪潮当中。具体表现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的逐渐下降,其中能繁母猪存栏自2013年以来持续4年下降,相比最高时降幅近30%。但是,国家始终坚持对生猪产业的财政补贴,并不断加强和完善能繁母猪价格保险体系,为生猪产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就历史数据来看,2008年能繁母猪现金补贴由之前的50元扩大到100元,中央财政投放增加6亿元,极大地助长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在2008年和2009年迅速恢复,2008年底生猪存栏同比上升5.2%。导致2009年生猪价格遭受重创,迅速走向周期低位。随后到2011年开始重启能繁母猪补贴,进一步扩大财政投放数目和覆盖范围,即使当年中秋节后猪价开始下滑,但由于前期高盈利加之财政的高额补贴使得养殖户有信心继续增加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在2012年整个猪价下行周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反而年内出现能繁母猪存栏增长2.4%。导致2012年下行周期被延长,带来了随后2013、2014连续两年的低迷行情。

总的来说,由于国内生猪规模化生产程度过低,存出栏数据以及价格变动情况不完全,导致决策层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的时滞,缺乏就市的准确性。同时,中央政策向下传达较为困难,养殖户对政策的反映取决于多种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导致政策效果失准,进而错误的提振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加剧周期性波动。

(2)环境政策

2014年国家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国家实施新修订的《环保法》,随后相继出台“水十条”、“土十条”。面对日趋严苛的环境保护政策,小型养殖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成本压力。目前来看,小型养殖企业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显然不合实际,大多数省市都采用了立竿见影的办法:拆迁、限养或者禁养。各地大面积清理不达标猪场,尤其是沿海一带猪场拆迁数量较大。比如广东省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划定了禁养区,关闭和搬迁养猪场约2.5万个,涉及存栏量315万头;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生猪出栏量比2010年减少了10.4%,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18.8%,比201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整个南方水网预计出栏量减少了1600万头。

未来部分中小养殖场及散户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且受养殖技术的限制,将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养殖场布局全国或将成为主流趋势。预计不达标猪场清理将在1-3年内完成,这一阶段将持续存在存栏增长乏力,生猪供应增速缓慢的情况。但随着大型养殖场的布局进步完善,生猪存栏量将会逐渐恢复,生猪供应也将得以恢复。根据卓创估计,预计2018年期末存栏量将在41000万头,同比增幅4.88%,低于平衡点,届时养殖业仍处于继续补栏中。到2019年存栏量将达到或超过平衡点,同比增幅4.93%。国内生猪供应缺口也将消失。

就市场反应来看,2015年由于不达标猪场的大量拆除,而往年低迷行情导致大型养殖场产能布局跟进缓慢,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出现下滑,同比降幅4.3%和3.5%。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生猪价格一路飙涨,出现一波持续到2016年中的巨大上涨行情,最高报收近五年以来的最高价21.20元/公斤,同比涨幅达到45.21%。

(3)收抛储政策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收抛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整体走势影响并不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我国储备肉大多为冷冻肉,相对而言我国居民更倾向与消费新鲜肉类,储备肉对居民消费的吸引力不大,供给有效性值得商榷;其二,我国储备肉储量低,对市场影响能力弱,2015年9月至10月,为应对中秋国庆双节的猪肉需求,政府投放10.2万吨中央储备肉,占同期总屠宰量的不到2.5%,而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政府共投放15.2万吨的储备肉,仅占同期屠宰量的约1.4%。此外,生猪收抛储的时机判断也比较困难。总的来看,生猪收抛储对于猪价的影响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缓和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

5. 其他因素

(1)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对于生猪价格本身就有着基础性的影响,生猪供求的季节性波动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天气炎热时,往往会出现猪肉需求不振的现象,从而屠宰企业会相应压价收购,导致生猪价格下降。而猪肉需求伴随着天气转凉增加,也随即带动生猪价格的上升。除此之外,某些极端天气影响下也会导致生猪的供求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猪价格走势。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冬季严寒导致新补栏的仔猪冻死或冻伤,势必会影响到4-5个月后的生猪供给,进而影响到价格。举例来说,比如2017年6月中旬,南方大面积水灾,主灾区湖南,江西等省份恰好是生猪主产区也是生猪输出大省,水灾导致这些省份生猪出现伤亡同时生猪输出不畅,进而引起全国性生猪供应短缺,猪价在下行周期中出现短暂的逆势上扬,到月末上涨4.39%。运力恢复后,养殖户开始集中出栏,又将猪价打压下去。再比如2017年8月第一周,由于长时间高温导致生猪育肥缓慢,加之前期市场环境导致养殖企业压栏惜售,市场标猪供应极其短缺,大量迟出栏肥猪充斥市场,即使下游猪肉需求不振,猪价仍然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普涨,局部地区甚至逆势达到1元的涨幅。

(2)运输保鲜技术

生猪运输过程中由于非人性化的动作会使得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掉膘死亡情况,也会对猪肉之地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生猪运输距离250km以内,掉膘4.3%,夏季可达5.3%,而我国目前生猪运距普遍在1000公里以上,掉膘死亡更多。

运输保鲜技术缺乏数理上的支撑,但从逻辑上来说,由于猪肉保鲜期短,正常情况下热气肉保存期大约在1-2天,这就使得猪肉价格向上传导的速度极快,能够迅速影响生猪价格走势。随着冷冻保鲜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以冷鲜肉和猪肉制品占据猪肉消费的绝大部分比例。猪肉保质期相应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下游猪肉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而运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使得地区间猪肉转运更为方便,地区间价差和猪肉价格波动也会减少。总之,可以预见随着运输保鲜技术的发展生猪价格将逐渐趋稳。

(3)疫病和食品安全问题

疫病方面来说,生猪最常见的疫病包括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猪瘟、猪丹毒和口蹄疫等。此外,一些低概率的疫病发生,也可能由于疏于防范导致高死亡率,影响猪周期。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感染能繁母猪和新生仔猪,也可感染育肥猪。患病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胎率可达35%以上,病内胎产仔猪一周内死亡率可达40%-80%,患病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临床上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持续感染型,致死率分别为90-100%、50-60%、30-40%、10-30%、50%左右,耐过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或炎热多雨季节发病率最高,各年龄猪都可感染,其中2-10月龄生猪最易感染。急性猪丹毒致死率可达80%,慢性猪丹毒可康复,但康复后诱发关节炎会导致生猪增重缓慢,繁殖能力严重削弱。

在生猪供应紧张时出现疫病大规模爆发,在猪价走高时也不能拉动补栏积极性,而大量仔猪和母猪死亡也会加剧后期的供应缺口,拉长猪价上涨周期和幅度,但在生猪价格上升阶段,由于盈利较好,养殖户对防疫投入相对较高,疫病爆发概率较低。而在生猪供应较充分,猪价低迷时,再出现大量生猪死亡,导致养殖户出现大规模亏损,很多散户将无力医治或退出市场,导致生猪供应提前出现缺口,后期猪价快速上升。

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疫病在短期内影响不一,可能导致存栏直接减少,也可能加速出栏,但长期来看对生猪存栏和补栏积极性都存在负面影响。蓝耳病对存栏影响最大,会导致大量母猪和仔猪死亡,并使母猪流产,从而对后期生猪供应形成重创。猪瘟则会大大降低仔猪存活率。而口蹄疫由于人畜共患,会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导致市场供应短期增加,但长期存栏出现不足。

具体来看,2006年蓝耳病大爆发,5月疫情从华南地区扩散到全国,发病猪场感染率在50%以上,死亡率达到50-90%,部分猪场遭受严重损失或倒闭。2006年底生猪存栏仅为4.19亿头,接近国家设定的4.1亿头的警戒线。同时由于仔猪存活量下降,导致2007年能繁母猪存栏下滑6%,生猪存栏下降8%。受该疫病影响2007年全年生猪出栏5.65亿头,同比下降7.7%,全年猪肉产量5283.8万吨,同比下降7.8%。全年惨淡的生猪供应也导致生猪价格一路飙升,一直持续到2008年春节后才随着补栏回升而开始下降。

而2010年上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爆发口蹄疫,导致生猪短期内大量出栏,存栏出现严重下滑,该时期生猪价格被进一步压低,到年中,生猪供给开始减少,而又到了高热病高发期,进一步加剧猪源紧张,生猪价格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涨。但又由于一些低概率的疫病(如猪5号病和流行性腹泻)发生,猪场疏于防范,大量仔猪减产。即使猪价会涨,由于防疫成本过高,养殖户养殖积极性始终较低,补栏意愿不强,进一步导致下年生猪供给严重短缺,猪价在2011年迎来一个暴涨的大行情。

此外,还需要注意猪肉的替代品出现疫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最为典型的情况是2013年春节期间的禽流感疫情。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补栏过旺,2013年全年都有能繁母猪的不断去库存过程。元旦之后,春节期间生猪价格不断下滑,若没有特殊事情打断,2013年本该为此轮周期的底部位置,结果由于2013年春节期间禽流感事件爆发,居民对于禽肉消费的担忧,使得猪肉代替禽肉,猪肉价格在五一之后继续上扬,使得能繁母猪存栏去库存过程打断。由此导致了从国庆节之后,12月期间一直持续到2014年5月的大幅下跌。行情探底也顺势延展到了2014年4月才出现。

6. 总结

总的来看,生猪价格存在如下的变动逻辑。受各种因素影响,当生猪供不应求时,猪价上涨,农民补栏积极性上升,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导致生猪供给持续增加,随后生猪转而出现供过于求,猪价下跌,农民为止损而进一步增加出栏,减少补栏,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导致生猪供应减少,随后生猪转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由此往复循环,构成一个闭环的猪价周期。

图40:猪价周期


资料来源:国民信托《生猪产业链研究报告》

就我国情况来看:①宏观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不大,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生猪价格波动,但其效用值得商榷。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宏观政策可能会加剧猪价波动的周期性影响,带来持续时间更长的低价区间。②需求端相对稳定,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作用不大,但由于猪肉季节性需求变动,各个季节的猪肉价格波动基本上由需求端主导。③供给端是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出现显著猪周期的主要因素,由于养殖户的规模小,大多追逐行情决策,导致生猪供给存在持续波动,造成长期或短期内的猪价变动。④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突发因素,比如疫病,天气等,往往会在短期造成剧烈的猪价异常波动,同时也会对长期猪价走势产生一定的持续性影响。

就历史数据来看,一个较好的猪价下行的供给端指标是仔猪价格与生猪价格的价差。在常规行情中,仔猪价格与生猪价格大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差,当仔猪价格高涨突破该价差时,往往意味着4-5个月后将出现生猪的集中出栏,而对生猪行情形成打压,导致一个价格的低位。其内在逻辑是当生猪价格上涨时,养殖户追补,由于能繁母猪的存栏转化为商品猪出栏所需时间长,考虑到行情短暂,养殖户更倾向于追补仔猪从而在短时间内跟进市场,由此导致仔猪需求激增,价格暴涨,相对稳定的价差由此被突破,而仔猪养殖周期大约为4-5个月,就导致4-5个月后,生猪集中出栏,打压生猪价格,引发一波猪价下行接近探底的行情。几乎在每一次猪价上涨行情中都会出现二者价格的显著背离,就近来看,2015年7月底,仔猪和生猪价差达到第一个峰值,随后在2015年11月到12月,生猪价格下压到底;2016年5月到6月,仔猪和生猪价差达到第二个峰值,随后在,2016年10月下旬,生猪价格下压到底。

图41:2009-2017生猪和仔猪价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图42:2015.3-2017.7生猪价格与仔猪生猪差价


数据来源:Wind资讯,前瞻数据库

生猪行情展望

8月第一周由于生猪供给短缺而造成的上涨行情随着生猪供应的回暖已经结束,全国生猪报价掉头走低。目前规模户和养殖户惜售情绪都有所缓解,屠企收购压力不大,走货缓慢,整体不存在抬价空间。需求端仍然低迷,但标猪供应紧俏,近期供求拉锯,猪价涨跌互现,总体偏下跌趋势,局部地区可能略涨。

就整个下半年而言,存在如下利好因素:①随着温度下降,和节假日需求,预计第四季度猪肉需求增长可能阶段性拉高猪价,中秋,春节行情仍然存在,且可能由于供给问题形成大行情;②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仍在走低,已经远低于国家设定的4.1亿头和4100万头的警戒线,标猪供应恢复速度总体较慢;③环境成本持续加压,小养殖户离场加速;④发改委统计显示生猪养殖持续一个多月负利润,挫伤养殖户信心,但养殖户看涨后市,补栏积极性较高,存在压栏惜售情绪;⑤进口猪肉价格优势减弱,1-6月猪肉口量66.2万吨,同比减少13%,6月进口量同比下降53.6%,可能会间少进口,缩减供应;⑥南方洪水后,疫病发病几率上升,对供给产生潜在影响。存在如下利空因素:①在正常情况下,养殖户今年年初的仔猪和后备母猪补栏将在下半年形成集中的供给,而上市养殖企业新建的养猪项目已超过900万头,目前已实现第一期的产能释放,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更集中的释放,总体供应相对宽松;②开放美国牛肉进口,可能拉低市场牛肉价格,对猪肉形成替代,削减需求;③环保条令拆迁计划的最后一年,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有拆迁导致的生猪集中出栏;④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相对较低,饲料成本压力小,猪价下行空间大。

总体来看,今年本应是探底行情,上半年的行情也反映了猪价整体偏向继续下行的态势,但由于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历史性低位,不会出现大的探底行情,这轮周期可能出现延长。下半年预计猪价基本保持稳定,受供求势力拉锯涨跌互现,预计中秋以及春节前可能会有较大的涨幅。


猪周期与生猪期货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是推动生猪产业稳定运行的重要选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猪肉生产与消费大国。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生猪出栏6.85亿头,猪肉产量5299万吨。在整个肉类消费结构当中,猪肉消费比例超过60%。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在新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趋严形势下,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落后产能的淘汰、大量中小散户的持续永久性退出、行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等,都是本轮“猪周期”呈现出的新特点。

中国特色“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的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其循环轨迹一般表现如下图所示。由于猪肉市场价格是当前供求关系的反映,而供求关系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不能超前反映出来,养殖户只能根据当期市场价格安排来年的养殖量。正常情况下,本期的养殖规模决定了下一期的供应规模。鉴于猪肉这种畜产品生产周期长、无法中途变更的特性,多数养殖户对售价和来年收益的预期以及计划调整,始终比市场进程“慢半拍”,因而经常陷于“猪周期”的无限循环当中。


图为猪周期循环示意

 “猪周期”的形成因素

在由饲料、种猪、商品猪和猪肉产品构成的生猪产业链中,商品猪价格波动最为明显。导致这方面的原因一是养猪行业集中度低,“千家万户养猪”的历史由来已久,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具有盲目性;二是养殖行业壁垒很低,且散养户比例大,出入市场的自由度和弹性大,非常容易追涨杀跌,投机性强,导致生猪价格跌宕起伏;三是养殖户在供需博弈中往往处于劣势,没有定价权;四是受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散养户多以当年市场价格安排下一年的生产,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五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六是信息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统计数据本身误差大。

我国近年来“猪周期”的新变化

2006年至今,国内养猪业共经历了三轮“猪周期”,分别是2006—2010年、2010—2015年,以及2015至今。前两轮形成原因主要受疾病影响,先是 2007年夏季全国爆发高致病性蓝耳病,后是2010年夏猪瘟、蓝耳病多发,2011年初口蹄疫和仔猪腹泻多发。可见重大疫病对生猪养殖具有灾难性打击,直接导致供应量急速减少,供小于求,进而催生猪价上涨,上涨持续一段时间则引发养殖户大量补栏导致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猪价下跌。2015年以来的“猪周期”最大特点是基于环保因素,限养禁养区产能的永久性退出,带来母猪存栏长期筑底,猪价居高不下。 而当前生猪养殖业去产能,使养殖结构和行业格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环保严要求成为常态,粪污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中小散户被迫在这轮行业整合中退出养猪历史舞台;其次,众多饲料企业延伸到养殖端,开始大规模养猪,大型农牧龙头企业更是四处跑马圈地,积极布局养殖终端,其未来规划都是“数千万头”;最后,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优势,区域性品牌企业、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受到提倡和政策扶持。在强调食品安全和追求品质猪肉的消费潮流中,这种“福利养猪”无疑将大受欢迎。总之,规模化趋势成为当今生猪及整个养殖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图为2006年至今全国猪肉均价走势(单位:元/公斤)

猪肉价格在CPI中的地位和权重

猪肉价格的形成机制

猪肉价格由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供给取决于生猪出栏量、屠宰量以及猪肉进口量等。需求取决于居民消费结构、饮食习惯和收入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猪肉价格涨跌,而价格涨跌又反作用于猪肉供求关系。目前我国猪肉年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近几年消费总量变化不大。因此,从供需双方的矛盾来看,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供给方。

猪肉价格牵动肉类、禽蛋和粮食、饲料价格

肉、禽、蛋紧系国计民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 “菜篮子”的主打品种,其价格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的重要因素。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当中占比高达60%以上。而猪肉与牛羊肉、鸡肉、鸡蛋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猪肉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对牛羊肉、鸡肉的选择,从而影响牛羊肉、鸡肉、鸡蛋价格的变化。田文勇等专家2016年对我国猪肉价格与牛羊鸡肉价格动态关联的实证分析表明: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价格周期性波动频繁,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增大,波动周期持续时间逐渐变长,市场不稳定性逐渐增强,产业风险逐渐增大;猪肉价格与牛肉、羊肉、鸡肉价格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主要受其自身影响较大,其次依次为鸡肉、羊肉、牛肉价格。也就是说,除自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外,其他肉蛋品的替代性消费也会影响猪肉价格的涨跌。

玉米、豆粕作为生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格变化与生猪饲养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猪肉价格过高,说明当期生猪供给量不足,猪价也处于相应高位,有利于玉米、豆粕价格走强。后期生猪大量补栏,饲料需求增加,原料价格也会相应提升。反之,如果猪肉价格过低,说明当期生猪供给量充足,生猪饲养量大,饲料需求增加促进原料价格上涨;猪价过低又会导致抛售淘汰存栏减少,进而导致饲料需求下降,原料上涨乏力。

 猪肉价格与CPI的联动效应

“猪肉领衔CPI”似乎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指数的一大特色。我国CPI构成共含有8类商品,其中食品类商品占比最大,权重为32.79%。猪肉在食品中占比为9.26%,占CPI比重的3.03%。作为CPI中权重最大的商品之一,猪肉必然对CPI产生重要影响,但这并非是其影响CPI的唯一路径,猪肉价格变动还会影响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间接传导至CPI:一是由于猪肉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相比于CPI,居民对猪肉的敏感性更高,猪肉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改变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二是因为鸡肉、鸡蛋均对猪肉有替代效应,当猪肉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就会选择鸡肉、鸡蛋等其他动物蛋白类食物来替代猪肉,需求的增加将推动鸡肉、鸡蛋等其他动物蛋白类食物的价格上涨,促使CPI进一步上扬。三是由于猪肉是我国居民动物类蛋白的主要来源,其价格变动一定程度上还会改变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甚至会影响居民日常支出结构,这种机制同样会对其他商品价格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作用于CPI。


图为猪肉与CPI当月同比相关性

运用生猪期货合理应对“猪周期”

我国生猪产业和猪肉消费一直经历“过山车”的恶性循环与频繁波动。当前发展生猪生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如饲养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码、散养户永久性退出、规模户发展制约太多,以及疫病环境复杂、防控体系不健全等。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要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关键在于全面提升生猪生产调控能力,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尽快释放政策红利。 其中,适时推出生猪期货无疑是适应市场变化,规避现货风险 ,推动生猪产业稳定运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选项。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推出生猪期货对于紧系人民群众“菜篮子”的国计民生,对于养殖业全产业链的科学、规范发展,对于广大农林牧渔企业和养殖户意义重大。期货行业有责任、有义务利用生猪期货服务好实体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CME瘦肉猪期货合约特点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瘦肉猪期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CME上市交易的畜牧产品中,瘦肉猪期货合约成交量排在第二位,活牛期货合约排在第一位。芝华数据显示,2015年CME瘦肉猪期货交易额2547亿美元,生猪现货贸易额162亿美元,期货交易额是现货的近16倍。CME瘦肉猪期货合约具有以下特点:

1.合约规模较大。首先,CME瘦肉猪期货合约规模为40,000磅,约等于18,144公斤。美国生猪出栏体重平均约260磅,约合118公斤,也就是说,CME瘦肉猪期货合约规模基本上是154到155头生猪的重量。因为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相当高,并且养殖方式大多采用合同制,所以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度很高,这是开展生猪期货的重要基础。其次,CME瘦肉猪期货合约定价单位为美分/磅,最小价格波动为0.00025美元(以目前6.522的汇率折合人民币为0.0015元),相当于10美元/磅。

2.CME瘦肉猪期货合约月份为2月、4月、5月、6月、8月、10月、12月,原因是这些月份美国生猪现货贸易量较大,交割相对更加集中。

3.CME瘦肉猪期货交易方式分为电子方式与公开询价。电子方式为周一9:05—16:00,周二至周四8:00—16:00,周五8:00-13:55;公开询价时间为周一至周五8:40—13:05;最后交易时间为合约月份的第10个营业日中午12:00。

4.CME瘦肉猪期货合约采用现金交割模式,解决了实物交割中猪肉不易储存与运输的难题。目前CME活牛也采用现金交割。此外韩国与德国瘦肉猪期货合约均采用现金交割。现金交割可有效避免合约到期前实物交割带来的风险,节省商品在交割环节中的运输、仓储等成本。

5.CME瘦肉猪期货结算价取决于CME瘦肉猪价格指数(Lean Hog Index)。大商所与农业部信息中心于2017年联合发布了“瘦肉型白条猪肉价格指数”,为我国瘦肉猪期货交易上市奠定了基础。

除美国之外,目前全球上市生猪期货的还有韩国交易所(KRX)与德国汉诺威交易所(RMX),它们分别推出了亚洲和欧洲的首个生猪期货合约。

生猪养殖场怎样运用生猪期货   

生猪养殖场持有现货多头头寸,担心未来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收益下降,可卖出生猪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操作。若现货价格下跌,则买入生猪期货合约进行平仓,虽然现货价格走低,但在期货市场仍可盈利。

例如,某生猪养殖场年出栏商品肉猪5万头,当时生猪价格14.30元/公斤,如果担心出栏期猪肉价格下跌,即可采用卖出套期保值策略。养殖场以平均价格13.5元/公斤分期卖出生猪期货合约;后期猪肉市场价下降,该生猪养殖场将达均重为110公斤左右的150头生猪一次性卖出,出栏售价为均价仅13元/公斤。与此同时,以12.2元/公斤的价格分期买入期货合约平仓。虽然生猪现货每公斤少赚1.3元,但期货空头头寸获利1.3元/公斤,现货亏损获得期货盈利的对冲。

由此可见,养殖场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一个替代性头寸,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保证收益。

生猪屠宰与加工企业怎样运用生猪期货

生猪屠宰与加工企业担心生猪价格上涨,可采取买入套期保值策略锁定现货价格。如果未来价格上涨,则卖出生猪期货进行平仓降低原材料进价成本;如果未来价格下降,虽然期货市场有亏损,但采购生猪成本降低,仍可对冲期货市场的亏损。

例如,某肉类加工企业需分期采购生猪5000头,当时现货生猪平均价格为14.30元/公斤,担心肉价未来上涨,以平均成交价15.50元/公斤分期买入套保。后期生猪价格一路上涨至16.30元/公斤,该加工企业以17.20元/公斤的均价分期卖出期货合约平仓。

由于现货价格上涨,该加工企业在采购生猪时平均每公斤亏损2元,而期货空头头寸因价格上涨而平均每公斤获利2元,成功对冲了成本价格风险。

饲料企业怎样运用生猪期货

生猪养殖主要成本来自饲料,饲料中玉米与豆粕占比高达70%左右,饲料涨幅在相当程度上牵动着生猪养殖成本与生猪价格的涨跌。饲料企业根据猪周期以及市场行情预估未来生猪价格下跌,当猪肉价格下跌幅度过大,生猪养殖场会减少养猪规模来降低成本,此时饲料需求减少,并导致饲料价格下跌,饲料企业销售亏损。生猪价格的走势与生猪期货合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饲料企业调整生产来应对风险,也可以在彼此价格间出现不合理空间时进行套利。

例如,玉米种植户与饲料加工企业可以利用生猪期货来进行跨品种套利,规避饲料价格风险,即在买入(卖出)一定数量的玉米合约的同时,卖出(买入)与玉米合约交割数量相同、月份相同、价值相当的生猪期货合约。待价差发生变化时,分别平仓了结。若生猪期货合约价格降幅大于玉米期货合约,卖出玉米期货合约,买入生猪期货合约,生猪期货合约盈利大于玉米期货合约亏损,对冲后实现盈利。

正常情况下,生猪与饲料的价格变动应呈正相关。一旦二者之间出现背离,或一方涨跌幅度明显大于另一方,导致二者之间价差明显大于或小于合理水平时,如果市场机制运行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则二者之间的价差理应逐步恢复正常,此时可买入趋于上涨或持平的品种,同时卖出趋于下跌的品种,待价差回归即可平仓获利。

玉米种植户与饲料加工企业可通过生猪期货进行套利。如果玉米期货涨势大于生猪期货,即可买入玉米期货合约,同时卖出与玉米期货合约交割数量相同、月份相同、价值相当的生猪期货合约,待价差发生变化时分别平仓了结。如果玉米期货价格跌势大于生猪期货,则卖出玉米期货合约,买入相应的生猪期货合约,有望实现玉米期货盈利额大于生猪期货亏损额。

生猪年度行情走势变化概况

生猪期货上市日期尚未确定。纵观历年生猪行情变化,可对合约上市初期走势有所准备。每年猪价大致从第37周即9月中上旬进入该年度价格“分水岭”。国庆节、中秋节到来之前,猪价是第三季度(往往也是全年)的价格高点。结合生猪期货交割品种,即目前规模养殖场普遍饲养的“外三元”商品猪现货市场价,预期今年猪价或在9月15日前后见顶,价格或在15元/公斤附近。之后逐渐回落,价格在14.5元/公斤左右振荡。第四季度猪价不及三季度,猪价或将保持在14—14.5元/公斤区间。


图为2011年至今年度生猪价格走势比较(单位:元/公斤)

来源 | 光大期货,一德菁英汇,期货日报,网络汇编

猪市顺利,每日报猪价,祝您猪(诸)市顺利!欢迎关注,也欢迎全国猪友留言报价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如何访问权限为100/255贴子:/thread-37840-1-1.html;注册后仍无法回复:/thread-23-1-1.html;微信/QQ群:/thread-262-1-1.html;网盘链接失效解决办法:/thread-93307-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