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69185
- 威望
- 1384620 布
- 龙e币
- 1484565 刀
- 在线时间
- 130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1-14
|
【热点】国内食糖产业应对市场冲击更有底气
2006年1月6日,白糖期货在郑商所上市交易。经过15年的发展和培育,白糖期货市场运行平稳,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发挥良好,在企业管理风险方面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上较为成熟的品种之一。
对白糖期货从抵触到接受再到离不开
回忆起几十年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的情景,广东中轻糖业集团董事长刘汉德仍感慨颇多,他拿出厚厚一沓当年的汇报资料,如数家珍。他告诉期货日报记者:“1991年、1992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阶段,当时各地新建了很多糖厂,造成食糖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国内食糖产量达到了791万吨的水平,消费量却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据记者了解,盲目扩张的糖厂让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愈发突出。2000年全国糖业已连续4个榨季出现亏损,累计亏损额近100亿元,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行业陷入发展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前几年地方小糖厂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以及糖精等化学合成甜味剂超量生产和使用挤占了食糖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糖业的结构性调整拉开了序幕。记者翻阅当时的文件了解到,2000年,通过调整关闭了广西、云南、广东、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福建、江西、四川、湖南、海南、湖北12个省区129户规模小、污染严重、亏损严重的糖厂,压缩生产能力243.5万吨;河北、山西、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陕西7个不宜发展糖业的省区整体退出制糖行业,减少制糖能力30万吨。调整后全国保留不到400家制糖企业,生产能力为779.5万吨,糖业区域布局将趋于合理,形成南方以广西、云南、广东甘蔗糖产区为主,北方以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甜菜糖适当发展的布局。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制糖行业达到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出清过剩产能,糖业的整体亏损情况得到改变,同时白糖价格也相对平稳,整个行业的经营环境比较稳定,通过改制、转制也形成了国营、民营、外资三足鼎立、和谐发展的局面。”刘汉德认为,食糖行业不想被一个未知金融工具——白糖期货的出现打破这种稳定状态是可以理解的,起初很多产业企业都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工具抱有抵触、排斥的心理,但在对白糖期货进行了解后,产业人士很快转变了想法。
不过,在国内外糖价联动的背景下,2005年国际糖价大幅上升,半年时间美国食糖价格上涨80%以上。我国糖价也水涨船高,国内食糖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利用期货市场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遏制国际糖价对国内糖价的推波助澜,2006年1月5日至10月13日,国储糖连续12次公开拍卖,投放市场的白糖数量达到110多万吨,终于减缓了国内糖价持续上涨的趋势。
在期货市场的助力下,2006年国储糖拍卖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放大,保护了我国食糖产业,并保证了宏观环境的稳定,白糖期货的政策价值得到有效体现。2006年,白糖期价走出一轮“过山车”行情。有食糖企业曾公开表示,2006年国内糖价出现历史罕见的剧烈波动,如果没有郑商所的白糖期货,国内食糖企业的损失将更严重。
事实上,白糖期货上市填补了食糖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因为有糖业现货交易平台,所以对期货市场来说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深入了解白糖期货能够做什么后,许多愿意尝鲜的企业立即迈进这个市场,开始进入“两条腿”经营的阶段,广东中轻糖业集团就是其中一员。“产业人士对白糖期货接受程度的变化十分迅猛,对这一工具的态度很快就从接受发展到离不开。”刘汉德如是说。
产业积极参与促进期现市场融合发展
事实上,在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方面,虽然每个企业的参与方式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6—2012年,可以定义为‘价格发现’阶段。”北京嘉志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科解释说,在这8年时间里,糖厂、贸易商、市场终端积极尝试参与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里去采购、去销售,出现了很多套利机会。因为刚接触期货这种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企业在套期保值的操作上相对机械,没有考虑基差情况,也没有考虑产业链各环节的库存情况,参与规模和参与比例相对较低,产业参与面应该不到30%。此外,交易所也在不断优化交易、交割细则,使交易标的更合理、更接地气,这为糖厂、贸易商、市场终端后来大规模交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2012—2017年,这个阶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风险管理’思路。”李科表示,在经历过第一阶段的洗礼与磨合后,产业对期货衍生品的理解逐渐清晰,一些上游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合理套期保值尝到了甜头,也对市场风险重视起来。因此,在第二阶段几乎所有中上游企业都参与了白糖期货交易,利用白糖期货建立虚拟库存,进行远期销售套保、锁定加工利润等。同时,在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基差越来越被人重视,不少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期货部去研究基差,从而提高套期保值的效率。除此之外,企业风险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单边价格博弈转变到基差博弈,利用期货市场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度,在市场里可以看到基差报价的出现,虽然比例不高,但逐年增加且增幅巨大。
“第三个阶段则是2017年至今,这个阶段以期权的上市为信号,体现了‘降本增效’的核心。”李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白糖期权上市后,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产业活力得到了释放,产业多年研发的成果能够通过期权去变现,实现“降本增效”。尤其是交易所“产业基地”和期权培训班开设后,产业的进步在最近三年非常明显,基差贸易在当前产业现货贸易里的占比已经超过50%。“以前我们都是以全款的方式进行现货贸易,而在基差定价推广后,保证金交易成为主要趋势,提高了产业链的资金效率,也能让上中下游企业通过期货衍生品市场各取所需。”他说。
“现在白糖上游和中游企业几乎都参与白糖期货、期权交易,已经能够非常娴熟地利用期货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和基差交易。‘物流靠自己,定价靠市场’是当前白糖现货贸易最大的特点,贸易商和糖厂、加工厂已经习惯按照期货进行定价,行情软件基本上成为大家的必需品。”李科坦言,不过,下游企业由于产业相对分散,参与比例不如中上游,但下游企业的佼佼者(如卡夫食品等)有着多年的期货交易经验和对市场的独特理解,在利用期货衍生品的能力上一直位于产业前列。
白糖期货自上市以来,市场参与结构日趋完善。据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参与白糖期货交易的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超过50%。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白糖期货规则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市场培育工作的开展,国内主要的大型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都通过白糖期货管理风险。2019年白糖期货日均持仓前20名的法人客户中,有16家是白糖产业客户。产业客户积极参与,促进了白糖期现货市场的融合发展,为白糖期货服务国内糖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糖产业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
事实上,我国制糖业一直备受国外市场的冲击,由于种植及生产工艺的差别,国内外糖价出现倒挂,低价进口的食糖让国内糖厂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保护我国制糖产业,2001年我国加入WTO签署农业协议时对食糖进口做出了承诺,从1999年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进口原糖关税为20%、白糖为30%,5年内配额数量逐年增加。到2004年,进口食糖关税配额增长到194.5万吨,关税降低15%;配额外进口关税从76%降至50%。不过,由于国外食糖成本明显低于国内,即便加上关税和损耗,其抵岸价也比国内糖便宜。因此,进口糖成为制约我国制糖产业发展的掣肘之一。
此后,对于配额内的食糖进口,国内一直维持15%的关税和194.5万吨的数量,配额外的数量在2014年11月之前没有加以限制。从2010年开始,国内外食糖价差不断扩大,国内原糖加工产能迅速扩张,至2013年进口量高达454.59万吨,其中配额外的进口量达到260万吨,这也是历史上首度超过配额内进口量,高额的进口量对我国产需缺口仅为200万—300万吨制糖市场的冲击十分显著。
2014年,商务部表示,为进一步加强食糖进口监测预警和管理,自2014年11月1日起,商务部将配额外食糖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同时积极支持中国糖业协会发起的行业自律、规范进口秩序。消息一出,对当时的糖价起到了积极的提振作用。
2017年5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5月22日起,对进口食糖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关税税率分别为45%、40%、35%,相应的配额外关税分别为95%、90%、85%。2020年5月22日保障措施到期,配额外关税恢复至50%。
关税降低使进口成本大幅下降,进口压力显现。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6月我国进口食糖41万吨,同比增长27万吨;1—6月全国累计进口食糖124万吨,同比增加17万吨,增幅16.14%。同时,加工糖厂全力加工生产,对现货价格形成压制。
2020年6月30日,商务部发布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的公告,将关税配额外食糖纳入《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自2020年7月1日起实行进口报告管理。
“后续政策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未来进口食糖数量增加的概率较大,国内将形成以国内糖为主要供应源、国际糖为补充的供应格局。进口食糖有其自身优势,保障措施到期后进口食糖的关税回到50%,所以进口成本比较低,这势必会对国内制糖产业形成冲击。”刘汉德如是说。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国内糖企该如何利用好期货工具缓解“外患”与压力呢?对此,他表示,实体企业应该合理运用期货及期权双重衍生品“对抗”未知的市场风险。
“许可证报告制度出台后,我们看到了两个现象:一是加工厂备案产能逐日增加,二是进口量逐月放大。我们对这个制度的解读是有序进口、逐步放开,因为大家都去做了备案,这就使得进口管理可控,并不是完全放开,进口是有序而不是失控的状态。”李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这个制度公布后,白糖产业链基本做出了正确选择,原糖加工厂利用期货市场锁定内外加工利润,买入原糖在国内期货卖出套期保值;产区的糖厂积极销售现货基差,卖出现货,平掉空头头寸。“大家在期货市场里有多有空,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选择。因此,我认为白糖期货上市15年来,白糖产业在期货市场上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未来也会通过参与期货、期权市场得以更好发展。”他说。
“白糖期货从上市初期大家对它的抵触,到现在的高度认同和参与,这是市场的选择。可以说,白糖期货改变了产业贸易模式,让我们面对市场风险时多了一份底气。”刘汉德认为,在目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实体企业更应该利用好期货、期权衍生工具,应对外部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