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行业是进入我国期货市场最早、运行最为成熟、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代表性行业。 自上海期货交易所鸣锣开张,上期有色金属品种序列以铜、铝期货为始,拉开了有序发展、持续创新的征程,逐步覆盖至铅、锌、锡、镍等基本金属品种,发展成为上期所功能发挥最为完善、产业融合度最高的期货品种序列。 从行业层面来看,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期货市场深深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了有色金属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逐渐形成了以上期所期货合约结算价格为基准签订现货合同的贸易习惯,期货市场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确保了现货市场流通高效有序。以“铜老大”为例,目前以上期所铜期货价格作为现货贸易定价基准已覆盖至国内整个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签订现货长期合同中已经形成使用期货市场月度均价的习惯。 与此同时,在有色市场持续多年的期现融合过程中,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在进一步促进有色产业的升级,推动有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有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看,一方面,期货市场品牌注册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促进产业发展,落实国家环保政策,上期所对交割注册品牌的质量、规格和包装以及环保治理等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产品质量升级,也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保水平,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上期所牵头研制行业标准,助力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2018年9月,上期所牵头研发的《有色金属冶炼产品编码规则与条码标识》行业标准由工信部正式发布实施,广大有色企业积极贯标落实,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随着有色市场期现融合不断深入,我国有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我国有色期货市场日趋成熟、影响力不断扩大,有色境内外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上海价格”和“伦敦价格”互为引导,共同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定价参考依据,受到国内外广大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随着国内有色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色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国际定价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多年来国内有色期货市场时刻履行着为实体企业“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上期所有色期货市场为国内有色行业“抗疫复产”贡献了期货力量。面对疫情扰动,不少有色企业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通过套期保值手段减少市场波动风险。比如云南铜业,通过使用期货及期权工具,对公司生产的铜及黄金等相关产品的价格敞口进行了有效对冲,在前所未有的市场波动中有力稳定了企业的经营。 还有部分实体企业通过期货交割调配货源、拓展销售、回笼资金,最终平稳渡过疫情难关。比如湖北省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大冶有色,受疫情影响,春节后下游复工复产受阻,大冶产品未能及时在现货市场销售,公司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局面。上期所在了解其需求后,积极协调相关交割仓库,帮助大冶有色及时实现铜期货交割,在2月回笼资金超过4亿元,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服务实体经济从未止步,面对国内有色金属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满足相关实体产业更多元化、精细化的需求,上期所按照“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部署,也在不断丰富有色金属市场的产品层次,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是上期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上线。2018年5月28日,以铜、铝期货品种为试点开展业务。2018年10月18日,上期标准仓单扩容至铅、锌、锡、镍品种,实现有色金属期货品种全覆盖。另一方面是有色金属期权产品的推出。作为期货工具的有效补充,期权产品的推出可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9月21日,铜期权在上期所挂牌上市,作为国内首个工业品期权,进一步完善了有色金属衍生品市场结构,服务广大生产、消费和贸易企业多样化保值需求。铜期权上市两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0年上半年,上期所铜期权累计成交量为181.33万手,累计成交额为54.03亿元,期末持仓量为3.44万手;市场投资者踊跃入市,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不断加深。2020年上半年铜期权法人客户持仓占比66.47%。 随着铜期权市场成交不断活跃,功能发挥初步显现,场内场外市场联动明显增强。根据市场反映,上期所铜期权推出后,场外期权市场开始利用场内期权对冲风险,促使场外期权隐含波动率较场内期权上市前下降约2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企业参与场外期权的成本。 铜期权的成功实践获得了有色行业内的广泛好评,也拉开了有色金属期权产品稳步上市的序幕。2020年8月10日,铝和锌期权在上期所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月铝期权累计成交量为6.56万手,累计成交额为0.52亿元,期末持仓量为1.28万手;锌期权累计成交量为13.89万手,累计成交额为1.99亿元,期末持仓量为1.23万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