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92617
- 威望
- 1396340 布
- 龙e币
- 1496277 刀
- 在线时间
- 133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2-25
|
制度经济学派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歪曲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首先美国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就成为垄断组织发展水平最高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主义空前紧密地溶合在一起。国家调节经济的活动已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整个经济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美国,一小撮垄断资本集团主宰着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他们是真正美国的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派,不能不对垄断统治表示自己的态度。
早期制度学派如凡勃伦,对垄断组织特别是垄断寡头提出尖锐的批评。新制度学派如加尔布雷思则热心捍卫垄断统治,尽量粉饰资本主义。第二,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已经转移美国。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西方经济学家也开始大谈科学进步,用纯技术观点看待社会的变化,提出新的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理论。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就强调技术的特殊作用,主张社会经济的控制权应由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织起来的"技术人员委员会"来掌握。新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也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革命的。第三,美国是社会鸿沟最深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美国经济中的各种危机不断爆发,甚至还时常出现危机相互交织的严重局面。这就使得美国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生活十分动荡,从而阶级斗争波浪起伏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任务加尔布雷思就歪曲解释社会对抗激化的原因,同时不得不承认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某些"缺陷"和矛盾,提出限制垄断资本权力的要求和办法,以改革的面目出现。第四,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同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具有以下的特征:首先,承袭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学派制度特别是加尔布雷思的理论,正是继承了这种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特别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屏弃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的传统教义;强调社会经济的演进,否定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变。其次,隐蔽地为垄断资本辩护,如为垄断组织打掩护,歪曲垄断这一概念;用批评垄断组织的某些"缺陷"的办法,来捍卫垄断组织;转移群众的斗争矛头到工会;再次,公开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强调美国的特殊和"例外",美国资本主义是在完全不同条件下发展其来的,而且又完全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他们大肆赞美美国资本主义,把它说成没有严重社会矛盾和社会鸿沟,在一切阶级都是进步的制度,把美国当作"进步","民主"和"自由"的化身。
制度经济学的演变大体是这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的就制度经济学,其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为凡勃伦,还有康芒斯,米契尔。从旧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过渡时期的制度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利,米恩斯,艾尔斯和克拉克等。战后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缪尔达尔,格鲁奇,贝尔等也是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由于新制度学派变得时髦起来,人们把迥然不同于凡勒伦,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家,如科思,诺思,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均归之为新制度经济学派,有人甚至把施蒂格勒,布坎南也列入制度经济学之列。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这一术语,或者理解为社会现象,如家庭,国家,垄断,工会等,或者理解为社会心理,行为动机和思维方式等的表现。制度学派虽然强调制度因素的作用,但他们对制度及其发展原因的解释并不一致,颇具代表性的是凡勃伦的观点。他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认为制度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 ,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在他看来,思想和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但制度的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新制度学派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界客观因素互相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现实的"经济制度"只不过是心理现象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有这些都是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对象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范围,接近于社会学。
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制度经济学无疑吸取了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考察制度历史进化过程,从人们的心理出发解释社会经济现象,致力描述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所以,制度学派被某些人看作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在美国的一个变种。狭义的制度经济学方法,即早期的制度经济学方法或加尔布雷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包括:第一进化论,他们强调经济学应该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逐渐的,演进的。作为制度学派的当代继承者,行为主义者温特和纳尔逊用进化论研究了企业行为,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第二,整体论,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观察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整体论有这样几个特点:它是一种质的分析,而不是单纯量的分析;它所进行的是案例分析和归纳,而不是进行逻辑推理;它试图建立的模型是结构性的,而不是预言性的;它所采用的心理观点是行为主义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制度经济学的创始阶段,这一阶段称为早期的制度经济学,或称为就制度经济学。这一时期可分为三支:第一支还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凡勃伦将"制度"定义为"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然后开始他的"制度导向"的研究。他的主要观点可概括:第一,本能说,在他看来,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资需求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来自于人类的本能,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最终的目的,推进了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做的种种努力。由于本能是天赋,不变的,因而由本能所决定的制度的本质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态。第二,进化论,凡勃伦认为制度的进化是逐渐演变的,而不是突变的。第三,否定客观规律,凡勃伦认为制度的演进不但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而且改变的趋向和进化的将来形态,除了短期外,都是不可能预期的。第四,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有两个主要制度,一个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制度,一个是私有财产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制度具体形式是"机器利用"和"企业管理"。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现代经济的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既得利益者"和"不在所有者"论,凡勃伦把19世纪末出现的以控制和减少生产来取得高额利润的垄断组织为"既得利益者"和"不在所有者",并对其进行谴责,但同时凡勃伦认为这些垄断组织为维持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凡勃伦还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他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进行揭露,他的论述和马克思是相一致的:资本主义的唯一动机和目的就是攫取更多的剩余驾驶,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其次,他对资本主义诸如新与旧之间矛盾,指社会发展中的饿制度必然同新的社会生活条件发生冲突;资本主义两个特征"工业"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浪费现象;妇女受屈辱压迫的地位作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再次,对资本主义大企业和金融寡头统治的揭露,他公开把金融巨头称之为"有闲阶级",把它看作是"一个保守阶级",是发展现代工业的障碍。
第二支是以康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动方面起的作用。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而言,而在集体行动中,最重要的上法律制度。他认为,法律制度不仅先于经济制度而存在,并且对经济制度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康芒斯所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制度经济学有着严密的体系,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第一,稀缺性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合作,同情,公道和私有财产的根据。稀缺性导致人为秩序即集体行动。
第二,由于稀缺性,所以人们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康芒斯认为应该从冲突中产生秩序。在他看来,在秩序中可以继续存在冲突,而且不仅存在互相冲突,还存在互相依存。他把冲突和依存归结为基本的社会关系,这只有在集体行动所产生的秩序中才能共存。第三,交易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在康芒斯看来,冲突,依存和秩序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这三者只有在"交易"的公式中才会结合。。康芒斯把"交易"定义为一种合法控制权的转移单位。因此所有权成为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他认为买卖交易的一般原则是稀缺性,而管理交易的一般原则却是效率。第四,无形资产的合理价值。康芒斯认为无形资产的概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削和习惯法中的合理价值概念,它只有在交易中才会出现。
第三支是以米契尔为代表的经验统计学派,他们认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次要的,不应该先有理论,在用它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得到结论。米契尔在研究经济周期时,依据统计资料,指出经济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产生着下一个阶段,即繁荣导致衰退,衰退又导致繁荣,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样波浪式前进的。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概括为: 首先,他将凡勃伦对于工业领导人的技艺和废艺的区分,变成制造财富与挣钱之分,并以此作为他经济周期理论的出发点。其次,他论证了经济周期各阶段必然连续过程。他还认为货币经济中的产生由现实的和预期的利润决定,而利润又与成本,价格及其他因素相关,对这些关系的调整,经常会出现失误,于是形成周期的波动。再次,米契尔选出了一些特殊因素,如货币因素,气候的周期变动,储蓄过多,消费不足,投资过多或不足等,作为解释经济周期的先验依据,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检验。
在凡勃伦去世到新经济制度学派形成之间的30年间,是从旧制度学派到新制度学派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艾尔斯对技术和矛盾进行分析。他认为对于制度经济学家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分析与西方工业化有关的技术或技术行为。在他看来技术进步的代表,是使工业社会的成就成为可能,使制度,人性,文明得以形成的动态力量,是西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艾尔斯认为科学进步和科技变革有赖于包括设计,器械,工业和科学过程的使用。艾尔斯同时也对制度进行研究,他认为必须用对制度的研究来取代对作经济学永恒主题的欲望,满足,价格等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要理解生活的制度方面,就必须分析礼仪行为。制度主义者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社会结构是由更高的权力机构认可的,它知道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继承下来,并通过对每个人的一生都起作用的灌输而得以延续下去。最后,艾尔斯对技术行为与制度行为的矛盾进行分析,他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冲击倾向于缩小制度行为的范围。还有技术进步改变了财产的概念,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经济权力结构,其传奇式的背景,资本主义的理论,都是经济进步的障碍。另一方面,制度也影响着技术。制度可以影响技术变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某些技术的发展,阻碍另一些技术的发展。艾尔斯认为,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归功于市场制度。他指出,商人销售的各种商品不是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结果。正是技术的发展才使市场的发展成为可能。其次,艾尔斯还研究社会价值。他认为经济学必须从什么是道德上是好的或是坏的这一角度研究价值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套不同的价值观点。一套价值来自技术进步,这是价值的真正来源。另一套价值来自于信仰和行为的制度模式,在不同社会是会有所不同的。而对于社会价值的内容,艾尔斯把价值分为两类:
与制度有关的价值和与技术有关的价值。前者是虚假的,不合理的,后者是真实的,合理的。因此,他认为所谓的社会价值,实际上就是技术价值,包括自由,平等,保障,富裕,美好和民主。他还提出价值的统一性概念,以说明自由,平等,保障,富裕,美好,民主和技术过程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认为。所有真实价值是同一增长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冲突。最后,贝利关于资本主义的变形论进行论述。资本主义的变形论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实际生活的描述。贝利认为由于股份公司的发展,美国的资本主义发生了革命,它和旧的资本主义已经截然不同。他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贝利认为,20世纪中叶,美国的资本主义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而各革命的主要工具就是现代大公司。贝利指出,随着大公司的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已变得越来越明显,以致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第二,经济的计划化,贝利认为,随着大公司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逐渐由竞争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经济计划化程度的加强,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被克服,长期困扰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就是可以避免的了。
第三,公司权力的转移。贝利认为股份公司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公司的权力已由作为所有者的资本家手里,转移到了作为管理者的尽力人员手中。第四,集体资本主义。贝利认为股份公司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资本主义已不再是私人资本主义,而是集体资本主义或人民资本主义。在贝利看来,资本主义的集体性质首先是对财产的集体所有上,其次资本主义的集体性质还表现在企业资本来源的集体性,最后公司的目标也变为满足社会全体公民的需要。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继承凡勃伦为代表的就制度经济学派的传统。他的理论主要有:第一,"抗衡力量"的概念,在加尔布雷思看来,虽然资本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公司手中里,消除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竞争,但并不因此而导致垄断,因为正是这一集中过程引起了对立的,中和的,抗衡的力量--工会,合作社,买方或卖方的大公司和新出现的资本主义联合会。加尔布雷思认为抗衡力量就是以上三种,他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垄断组织是强大的买者,而工人则是弱小的卖者,由于工人长期遭受垄断组织的损害,促使他们起来组织工会,并发展成抗衡力量。而合作社组织,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是小商品生产者可以建立的,并与垄断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在消费品销售市场上,消费者虽然自己并不是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但他们哟哀求零售商为消费者的利益而组织和发展抗衡力量。第二,"丰裕社会"理论,加尔布雷思所谓的"丰裕社会"是指"全民福利国家"。主要内容有:1"收入均等化",贫富悬殊现象的消除,是加尔布雷思鼓吹的"丰裕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或内容。2"社会福利",是加尔布雷思鼓吹的"丰裕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附录,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卫生保健,家庭补助,养老金以及住房建筑,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和措施。3"充分就业",这又是他鼓吹"丰裕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加尔布雷思只承认短期失业或结构性失业。4"经济安全",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丰裕社会"里,一切太平,经济不安全已经消除了。第三,"新工业国"概念,在加尔布雷思看来,在美国,几百家大公司,几乎提供商品和劳物的一半。这些大公司组成"工业社会"或"工业体系",它们决定着现代美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经发生变化:1权力从资本家手里转到"专家组合"手里。2企业目标也发生改变:主要目的是企业稳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3"生产者主权"代替"消费者主权"。4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公司追求稳定,有充裕的资本,因此银行的作用缩小。5"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在加尔布雷思看来,经济演进的整个过程和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是由技术发展决定的。第四,"新社会主义",加尔布雷思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而且这种"趋同"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结果"。他的新社会主义是以"二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二元即"计划系统"和"市场系统";而且是现代垄断资产阶级的乌托邦。另外,他的新社会主义还研究了国家总需求,教育与培训职工,控制工资与价格和信念解放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格鲁奇,他的主要经济思想有:比较经济思想,他从经济制度的结构,职能,成就,问题和前景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形成了他关于比较经制度的理论。他认为经济制度的结构是由它的组成部分或组成职能组织如住户,工业企业,农场等。
从广义来说,经济制度的结构,可分为公有和私有两部分。东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别在于所有制。而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制度职能方面提出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他还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成就,即资本主义制度,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发达国家。他还认为现实的经济制度可能趋同,但同时他也看到这种现象会受思想,政治和文化因素的限制。格鲁奇不仅是一个比较经济学家,还是一个新制度主义者。他用演进的,动态的观点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静态发展均衡观:他还指出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制度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格鲁奇提出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特别重视国民经济计划。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是制度经济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制度经济学包括:对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脱离规范经济学的批评以及主流经济学太抽象和数学方法的大量运用的批评;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学存在将市场的职能加以神化,不注意利益冲突,反对国家干预,不承认国际贸易的不平等,注意均衡的概念的五种偏见;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还有发展经济学学说及社会改革论。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科斯为代表的,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创新学。科斯认为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发现和通知交易者的费用,谈判费用,签定合同费用以及保证合同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的必要的检查的费用。交易成本是运行机制的趁本,它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他还认为交易活动是稀缺性的,可计量的,可比较的,因此,企业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部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在科斯看来,只要界定了合法权利(产权),即界定外在效应的生产者有没有损害别人,造成负外部效应的权利,双方当事人就可以进行协商,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培植这就是科斯定理的实质。其次,产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家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使用的权利。它是一种工具,能使一个人形成他与别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产权实际上能界定人们如何受损或如何受益。产权是一组权利,根据人们对财产权利的完整性或残缺性,可以把产权形式分为私有财产,共有财产以及国有财产。最后,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者诺斯将其归结为:重视制度需求所带来的制度创新,而基本上忽略了对制度供给的分析:认为在经济增长中,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在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活动才能发生。诺斯和戴维斯的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有:他们认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相似性;他们认为促成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某些成本不随交易额的增加而同比例地增加;生产技术的影响;社会集团看法的修正。而相应推迟的因素有:理解和组织,等待新发明,方案选择,开始实行的"时延"。他们还就制度创新过程进行分析,制度过程实质就是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从制度均衡,又再回到制度创新的过程。同时,他们提出制度创新可以在由个人创新,或者个人之间自愿组成的合作团体来创新,或者由政府机关来创新的三级水平上进行。他们根据比较三级制度创新得出:在美国,各行各业都呈现这一趋势,即由政府机构进行的制度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整个经济越来越走向"混合经济"。
从凡勃伦到加尔布雷思的新制度学派对资本主义和传统经济学派都持批评态度。其中,以下是西蒙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和批评。西蒙全部学说和思想的核心是有限理性学说,他是针对传统的完全理性的假设而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说的哲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它即考虑人的理性方面,又考虑到人的局限性。这一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一是由有限理性导致的追求满意的决策准则;二是由有限理性决定的决策过程理论。针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认为人追求最大化,西蒙提出人只有有限理性,因而追求最满意。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就必须搜寻备选方案,对外界及未来进行猜测或估计,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比较。因此西蒙认为人只可能追求最满意。其二,西蒙认为传统经济学着重研究决策结果的合理性,而很少注意决策过程本身的合理性。他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对决策过程进行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他以信息处理心理学作为决策过程的基础,用信息处理理论来说明问题求解过程的这个一般图景。西蒙还以企业的组织决策的过程进一步说明决策的一般过程:从判定问题,确定目标开始,然后寻找为达到目的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的得失。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作出决定,在执行决定中进行核查和控制,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有限理性的普遍特征已被几种试图构造包含行为假定的企业理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形成行为主义企业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本斯坦的将产量控制可达量之下的"X--效率"理论。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效率。莱本斯坦对传统的理论所关注的配置效率提出异议,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非配置效率"。他用X--来代表非配置效应。他的理论有一个中枢性论题,那就是努力和作出努力的决策。他认为存在对努力程度的度量,并把它看作一个变量。X--效率理论假定个人(或企业)均没有尽其所能,还有一定的"剩余"没有真正利用,应该使用各种手段,包括给个人增加动力或压力的办法,使其"剩余"来提高效率。
除了以上两种学说外,还有经理主义企业理论。贝利--米恩斯假说是针对当时股份公司的股权过于分散提出的。他们定义一个这样"有意义"的股权比例:假如它拥有大于20%的表决权股份,那么股份就是有意义的。"经理主义"的厂商理论直接导源于贝利和米恩斯的开拓性的研究,最为著名的经理主义模型是鲍莫尔,马里斯和威廉姆三人分别提出。他们三人的模型的区别主要是对经理目标假设的不同。鲍莫尔认为,经理们的目标是销售收入的最大化;马里斯认为是增长的最大化,而威廉姆认为进一步把经理目标扩大到包括"全体职员和津贴"在内。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