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69185
- 威望
- 1384620 布
- 龙e币
- 1484565 刀
- 在线时间
- 130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1-14
|
刚过去的一年 煤炭行业经历了什么?
2017年,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逐渐显现:
落后产能继续被淘汰、优质产能加速释放、煤价高位运行、行业效益稳步回升、重点地区散煤治理任务完成、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这一年,无疑是煤炭行业扬帆再起航的重要一年。
去产能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国家发改委 2017年5月1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当年煤炭去产能目标:退出产能1.5亿吨以上,实现煤炭总量、区域、品种和需求基本平衡。随后,各地积极推进煤炭去产能工作。2017年10月,该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去产能持续推进,我国煤炭供应格局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2015年底的1.2万处减少到7000处左右,其中:
全国公告的生产煤矿4271处,产能34.1亿吨/年,在建煤矿1228处,产能10.53亿吨/年,平均单井规模85万吨/年左右;
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全国煤炭生产供应主体,产量比重占全国的75%以上;
同时,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地区集中,以致区域间煤炭调拨规模扩大,多年来形成的煤炭运输格局被打破。
这一年,煤矿产能指标置换作为一种市场化交易方式在去产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河北通过公开挂牌、网络竞价方式完成煤炭产能指标置换之后,宁夏、甘肃、四川等地也先后通过此方式进行了指标置换。
起初,部分企业担心竞价方式会推高指标价格,甚至导致指标炒作,从而加大购买指标煤企的成本压力,但是目前看来,产能指标置换在部分省内乃至跨区域完成得都很顺利,已成为市场化去产能的有效方式。
在去产能过程中,由于产量降低,煤炭市场出现了区域性、阶段性供应紧张局面。黑龙江为增加全省煤炭供给,将煤炭产能退出目标下调为之前的26%,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公布调低去产能目标的省份。
与去产能并行的“加快释放优质产能”也成为2017年一项重要工作。内蒙古贺斯格乌拉南露天矿、陕西榆神矿区小保当二号矿等多个煤矿在这一年相继核准投产。优质产能加速释放,有效供给质量大幅提高,煤炭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7年,煤炭去产能从总量上看进展顺利,但相对落后产能仍较多,结构性去产能任务仍艰巨。今后一段时期无疑将呈现煤炭产能有增有减,先进产能有序增加,落后产能有序减少的格局,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从退出转向进退并重,通过先进产能有序增加,实现落后产能尽快退出,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将是未来去产能的新课题。
煤价高位震荡
持续高位运行,多次震荡调整是2017年煤价的主要特征。
由于长协煤采取了“基准价+浮动价”的全新定价模式,2017年全年长协煤价的波动范围被限制在每吨557-581元之间。
但对于市场煤价来说,震荡则更加明显。因电厂库存高企及大型煤企下调销售价格,作为沿海煤价风向标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十连跌”后,2017年6月7日报收于562元/吨,环比下行18元/吨,刷新了自2016年9月中旬以来的最大波动幅度。此后,煤价缓慢回升,并处于高位震荡。
2017年煤价维持高位,一方面被认为是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直接“红利”,另一方面则是受需求增长影响。去产能持续推进,煤炭供应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回暖,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煤行业的复苏却推高了煤炭需求。
对于转型中的煤炭行业来说,一方面,高煤价将影响正在进行的去产能工作。在煤价上涨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已经停工停产的小煤矿,可能会趁机违法复产,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煤炭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也会给上下游用户带来巨大压力,推高企业运行成本。更让人担忧的是,煤价的非理性上涨,可能会加剧市场投机,导致大量资金进入煤炭现货、期货市场,放大价格上涨效应。
为促进煤价回归理性空间,国家相关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措施保供稳价。《关于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迎峰度冬期间煤炭市场价格监管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及《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考核办法(试行)》等多项文件先后出台;直购直销、煤电联营、对重点地区煤炭市场价格检查、在煤炭中长协合同签订中首次引入信用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煤价在冬季用煤高峰期基本维持平稳。
应当看到,政府部门及时出手保供稳价对稳定煤炭市场具有重要作用,但长远来看,煤炭价格还应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重点地区散煤治理成效显著
这一年,散煤治理大刀阔斧,重点地区任务完成顺利。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2+26”城市已完成电代煤、气代煤300多万户,淘汰燃煤锅炉5万多台,替代散煤1000多万吨。
京津保廊1万平方公里禁煤区基本建成。这意味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的在“2+26”城市实现煤改电、煤改气300万户以上、“清零”4.4万台燃煤小锅炉的任务已经完成。
除了作为重点地区的“2+26”城市,山东潍坊、辽宁沈阳、陕西西安等诸多城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散煤治理措施。
散煤治理尽管完成顺利,但在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在部分地区,治理散煤、清洁取暖被“一刀切”变成清洁能源取暖,并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资源情况确定替代能源,导致清洁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此外,散煤治理市场体系不完善,清洁替代新主体进入成本较高,依靠市场化机制的控煤作用仍有限,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特定区域内“一刀切”、停产限产和强行统一技术等问题仍然待解。
散煤治理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大气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2017年12月20日,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的通知》对散煤治理提出了新目标: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7400万吨;到2021年,清洁取暖率则要达到70%,替代散烧煤1.5亿吨。
今后,散煤治理方向必定是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油则油,多种能源多元发展的格局,需要运用最新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关注百姓经济承受力和消费行为惯性。
时间紧、任务重、与民生直接相关,散煤治理未来还需切实做到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现代煤化工平波缓进
2017年12月20日,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400万吨煤制油实现全系统满负荷稳定运行72小时,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这一突破是这一年煤化工领域的一件大事。煤化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 “大起大落”之后,2017年大部分企业缺乏亮眼表现。
这与煤化工所面临的质疑与挑战紧密相关。国际油价持续处于低位,现代煤化工项目在原料成本变化不大、而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条件下运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成本竞争力成为影响现代煤化工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国内外石油、天然气化工品等也给煤化工带来了激烈竞争。
随着新环保法及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家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污染控制要求愈加严格,新建项目获得用水、用能、环境指标的难度加大,也影响着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水资源也已成为约束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面临经济性及环保等诸多约束,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定位已经明确。2017年3月,《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要“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确定位的引领下,加强煤制超清洁油品及特种油品的研发与生产,开发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的高端化、差异化新材料产品链,推动煤制天然气在高负荷下连续、稳定和清洁生产,努力推进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的新模式,加强与炼油产业的融合发展应被视为现代煤化工未来的发展重点。
行业经济效益回升
虽然2017年全年的煤炭企业利润数据尚未公布,但煤企这一年“日子好过了”已无悬念。
从最新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煤炭采选业实现利润2262亿元,同比增长7.2倍。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1041亿元,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表现更为突出的则是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20倍。
粗略测算,平均吨煤利润约达70元,利润率约为20%-30%。该成绩可比肩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水平。
尽管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中,前10家利润就占据八成,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微利和亏损边缘,行业亏损面仍超五分之一,企业扭亏尚未脱困现象比较普遍。
此外,资金链紧张、债务负担重、人员安置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老国有企业减发职工工资、拖欠社保基金、税费、减少安全投入等问题依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煤炭行业经济效益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主要是受益于高煤价。对于尚处于去产能阶段、正转型升级的煤炭行业来说,除了盈利这一基本目标,借此良机实现企业转型应是一件更具长远意义之事。
加大科技、安全投入,延长产业链等问题值得煤企关注。尽快做大做强、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应是煤企在四年低迷市场中学到的最好经验。
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2017年,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较上年明显好转。前十月,事故数量与2016年同期差别不大,但是11月、12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无论是从事故数量还是伤亡人数来看,较2016年同期形势明显好转。
强化安全监管,既是2017年煤矿安全形势好转的重要原因,也是这一年安全生产的一大特色:
从2017年3月开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就开展了煤矿全面安全“体检”专项工作,对全国所有煤矿及其上一级公司进行全面“体检”;
10月上旬开始,两部门又组织安全体检“回头看”;
同时,科技进步也对煤矿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目录》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持;
此外,61座被确认为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煤矿获得了生产、复产、金融等方面诸多奖励。
“黑名单”、安全教育警示会等也成为这一年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强化的重要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已停产关闭煤矿的安全隐患成为这一年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大威胁。2017年5月8日,湖南吉林桥煤矿发生了18名矿工遇难的重大事故。导致事故发生的两大原因均与停产关闭未执行到位有关。
近两年来,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大量落后的、不安全的煤矿被关闭停产。而如何保证这些煤矿停产关闭到位,如何加强对它们的监管,成为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新任务。
2017年煤炭行业效益总体转好,盈利水平大增,煤炭企业有了更多资金可以投入安全生产,恰是煤矿安全升级的大好时机。
面对新形势,更应积极预防煤企为盲目追求利润而超能力生产,超层越界开采,劳动用工不规范、以包代管等问题。同时,也应预防整合兼并矿井安全管理薄弱、国有大矿安全基础滑坡、废弃矿井安全处置不彻底、复产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
煤矿应积极自查上述问题,安全监管更要及时到位。煤炭企业应抓住当前行业效益好转的有利时机,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