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的一篇论文参加评审,我信心满满,因为之前已经写过许多文章,觉得一定没有问题,但结果出来了,我没有获得通过。这件事给了我很大打击,很长一段时间,我连打开电脑的勇气都没有。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在我这里怎么变成“拦路虎”了呢?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投资和写作,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是什么让我对这些活动的兴趣和乐趣瞬间消失?我究竟在害怕什么? 实验研究 2019年12月,发表于《PsychologicalScience》的一篇论文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惑。这篇论文的题目很有意思《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是最大的失败》(NotLearningFromFailure—theGreatestFailureofAll),在实验研究中,参加者被分成两组,他们首先进入一个学习阶段,屏幕会出现题目,被试回答完之后屏幕会给予反馈。在成功反馈组,如果参与者答对题目,屏幕会显示“正确”,回答错误则会直接显示正确答案;在失败反馈组,参与者做错题,屏幕会显示“错误,然后再出现正确答案。在后续的测试阶段,会重复出现这些题目,检测参与者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接受成功反馈参与者的正确率比接受错误反馈参与者的要高,即使这两种反馈都包含关于正确答案的全部信息 研究者接下来做了一系列实验,将测试改为逻辑推理题(关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这改变了不同的学习动机(答对一道题给0.1美元还是1.5美元)等。结果发现,所有的实验结果都是,失败反馈组的正确率比成功反馈组更低,即失败反馈将使人们学到的东西更少。 这些现象是稳定且一致的,那就是我们似乎在刻意回避从失败中学习,我们可以很好地记住自己成功的经验,在这种成功的心情氛围中,学习效果良好,但如果一直处于一种失误的心境中,学习能力就降低了。研究者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探讨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受失败的反馈组感到自尊受损,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接下来,研究者又做了一个实验,参与者观看他人学习的视频。也就是说,得到失败反馈或者成功反馈的人不是参加者自己,而是别人,效果会如何呢?结果发现,替代学习会消除对自尊的威胁,从而使得成功反馈组和失败反馈组的学习效果相同。也就是说,参与者从他人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个人失败中学到的更多,但从他人成功和个人成功中学到的同样多。 投资启示 这个研究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多从他人失败的经验中总结教训,是我们获得成功的良好途径。如果自己出现了错误,一定要先安抚自己的情绪,进行心理建设,维护好自尊心,当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后,才可以心平气和地分析。我们不妨将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出来,把自己的失败想象成是一个第三人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分析,也许可以获得更加理性的分析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在失败后很长时间都要远离市场的原因。时间会平息一切,当失败的感受随着时间淡化,自尊的损伤渐渐修复,才能有勇气,也更理性地去看待一切。不过,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太多时间,也会延误投资机会。 读完这篇文章,我立刻拿出了自己的论文,将它看作是其他作者完成的,认真修改了起来。这种方法确实让我内心平静了很多,因而也看到了很多问题,对于老师的意见也可以更加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其实,这篇论文的题目《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是最大的失败》与我国唐朝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句“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何人们会“哀之”而不“鉴之”呢?因为当心理因素成为第一反应,自然会削弱理性思维和学习能力,如果被情绪、情感所左右,学习能力自然就降低了,则无法形成经验教训加以借鉴。这时候又何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能感叹陷入庞大心理力量的漩涡,一错再错,除了加深心理创伤,对成功毫无裨益。 贯穿人们一生的心理建设核心,是维持良好的自我信念、维护自我尊严,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心灵追求,这种精神不但使我们从数万年的生存困境中幸存,从刀耕火种的社会一路发展奋进,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不过,这种信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使得人类相比动物更加勇敢,具有韧性;一方面,它与趋利避害的寻常生物本性相悖。精神内核给我们提供动力,但也因此需要倍加呵护。遇到失败,感到自尊受威胁,进而远离造成失败的原因,这是本能,无需羞耻。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因为失败而损害强健的内心,正如强者会越挫越勇。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