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2
- 积分
- 2929034
- 威望
- 1414553 布
- 龙e币
- 1514481 刀
- 在线时间
- 136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5-4-4

|
只有商业化运作才能大范围推广
近年来,在我国粮食和农作物价格波动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对农民来说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保障模式,“保险+期货”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在承保市场风险方面的不足。
2016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保险+期货”是一个真正利农惠农的好工具。农民的事都不是小事,尽管“保险+期货”试点3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从目前来看依然停留在试点层面,很难大范围、大规模普及。如何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覆盖区域和范围、建立可持续的长效运行机制,是未来“保险+期货”实践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现在‘保险+期货’试点开展得红红火火,但我们依然需要审慎思考其面临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教授安毅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看,“保险+期货”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在农业领域普及,应基于产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能仅看其服务力度和效果,还要看其能否商业化运行。总之,只有实现商业化运作,“保险+期货”才能长期在农业领域普及应用,服务更多的农民及相关农业主体。
安毅认为,随着“保险+期货”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模式的升级,我们要把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得更稳健,期货价格更合理、交易更顺畅,这就需要相关立法机构、财政部门、农业部门、期货监管机构、保险监管机构以及相关各方建立起促进价格保险创新的协同支持体系。
他建议,首先,“保险+期货”是一种和政策性保险不同的新型保险模式,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户及相关农业主体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其次,“保险+期货”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农户收入,收入保险将是未来“保险+期货”创新的主要方向。新型的收入保险,既能保障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下降风险,又能应对农户减产、价格上涨隐含的收入下降风险。再次,在大多数“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中,保费主要由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补贴,也有部分地方政府、期货公司给予少量补贴,不需要农户支付保费,或者农户仅需支付少量保费,但这种补贴机制不合理,长期不可持续。因此,我们应考虑从传统产量保险和成本保险补贴中借鉴经验,由中央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价格保险或收入保险。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中粮期货农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屠海瑞认为,要持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明确保险收益权。一方面,继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产量检测技术运用,以便明确收入保险中需要计算的产量,减少争议,同时也可辅助农业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种植。另一方面,在保险收益权的问题上,建议交易所和各级财政部门明确区分投保方和受益方,并明确各类补贴资金去向,这样更便于保障农民收入,同时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方正中期期货总裁许丹良认为,近3年来,“保险+期货”试点以精准扶贫的方式不断形成蔓延之势,路子蹚开了,模式也畅通了。在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时,“保险+期货”模式要想推广至全国农村地区,便要及时作出改变。
“目前来看,需要在社会层面加大‘保险+期货’宣传力度,引导政府资金参与进来,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当地农户继续参加试点项目。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我国非贫困地区的农户了解和认识期货市场及其功能,引导农户主动参加‘保险+期货’项目,甚至未来还要持续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参与进来,在国内诚信体系健全的情况下,推广诸如订单农业等模式。”许丹良说。
在北京市蛋品加工销售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忠强看来,“保险+期货”应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范围,长期持续地服务“三农”。其间,需要制度给予保障,从国家到地方都要建立“保险+期货”的长效和高效补贴机制。同时,要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期货公司及相关参与方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要加强在农业领域的宣传,未来要引导更多农业主体了解和认识期货市场,更多地运用“保险+期货”工具。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