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试点以来,期货行业各方联合保险公司、银行、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创新和丰富“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在试点中引入了银行、企业等,不仅保障了农户种植收入,而且帮着解决了农户销售、融资等问题。同时,“保险+期货”也由点向面扩展,县域全覆盖试点运行顺利,扩面连片已在路上。 2018年5月玉米春播和8月玉米授粉期的两场干旱,使辽宁省法库县的玉米大幅减产,在当地,山地玉米绝收、平原地区玉米减产50%较为普遍。 若是以前遇到这样的年景,法库县春合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姚国新会为玉米绝收、减产彻夜难眠,想办法保本、降损失。而去年,他心里很有底,因为大商所发起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为法库县参保的家庭农场带去了收入保障,他所在的家庭农场也参与其中。这一收入保障计划,为不少濒临破产的家庭合作农场带来了转机。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大商所去年发起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发端于“保险+期货”试点,它在“保险+期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涵,可以说是“保险+期货”的升级版。 2016年试点以来,期货行业各方联合保险公司、银行、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创新和丰富“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模式,在试点中引入了银行、企业等,不仅保障了农户种植收入,而且帮着解决了农户销售、融资等问题。同时,“保险+期货”也由点向面扩展,县域全覆盖试点运行顺利,扩面连片已在路上。 时至今日,以“保险+期货”等创新服务模式为纽带,中国期货市场已从单一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等功能供给,发展至“保险+期货”“基差交易”“商品互换”“场外期权”“场内期权”等多模式、多工具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市场,有效打通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起源于场外期权工具助农避险 据记者了解,“保险+期货”这一创新模式,最初起源于利用场外期权为农民规避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 早在2014年,大商所便组织期货公司在东北地区探索利用场外期权,帮助农民规避价格下跌风险。因“保险”易于被农民理解和接受,2015年,大商所组织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探索期货与保险相结合的模式服务农民,即“保险+期货”。当时合作推出的玉米期货价格保险,为锦州市义县51户农户的1000吨玉米提供了价格保障。同年,还合作推出了鸡蛋期货价格保险,为大连市普兰店区和黄冈市浠水县4户养殖户的400吨鸡蛋提供了价格保障。 在两年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2016年,“保险+期货”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自此,“保险+期货”就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马俊是黑龙江省宝清县七一村的农民,也是弘丰合作社的加盟农户,他告诉记者,卖个好价钱是东北农民秋收时考虑的主要问题。 “每年春季开始备耕时,大家都会考虑是种植大豆还是玉米。每年的市场都不一样,每年的价格也不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无论种大豆还是种玉米,收获后都会面临如何能卖个好价钱的问题。”马俊说,参加“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给他的感受是,种的粮食确实卖了一个好价钱。 2016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商所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等5个省(区)开展了12个价格保险试点项目,承保玉米现货量16.65万吨、大豆现货量3.45万吨,服务了41家合作社和4158户农户。同年,郑商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的政策精神,开展了6个涉及棉花和白糖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2016年,由浙商期货发起的黑龙江省大豆‘保险+期货’价格保险项目即陆续开展,当年公司首创的‘保险+期货’嫩江模式引入了阳光农险,在不足半年时间内,为嫩江当地农业合作社提供了相应的价格对冲服务,保证了农户和农业合作社的收益,打通了期货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浙商期货总经理胡军对记者说。 2017年,大商所和郑商所进一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数量和规模。同年,上期所启动天胶“保险+期货”试点,当年开展了23个试点项目。这一年,三家期货交易所支持开展的大多数“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都是价格险,为农户提供销售价格保障。 由“保价格”拓展至“保收入” 农作物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减产是农业种植面临的最大风险。 据姚国新介绍,2017年,他所在的春合种植家庭农场和中华保险达成合作关系,购买了农业保险,对农户种植有了一个初步保障。不过,若出现像2018年辽西地区的大旱情,玉米平均减产50%,有的农户甚至颗粒无收,所有春播投入会全部化为泡影,即使有种植保险,损失也会很惨重。 在保障价格的基础上,期货行业又联合相关方探索优化“保险+期货”模式,为农户提供种植收入保障,收入险由此而生。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2017年,大商所在稳步扩大价格保险试点的基础上,组织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了9个基于期货价格的收入保险试点。相比种植保险、价格保险分别保障产量和价格而言,具有综合保障性质的收入保险,为农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近两年来,除保障农户种植收入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实施方还结合试点地区农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农户解决卖粮难、融资难等问题,引入了银行、龙头企业等机构,由此衍生出了“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扶贫”等创新模式。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期货”试点的深入推进,县域全覆盖试点破题。“2016年至2018年,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品种由起初的两个增至3个,试点项目从最初的6个增加至40个。在一些品种上,试点项目从单点拓展至县域全覆盖。”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说。 上期所则把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模式也不断创新,给胶农及相关市场主体提供了价格保障。 模式再升级 综合保障计划推出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保险+期货”及衍生出的创新模式为农户带去了更全面的保障和服务,参保农户也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奔头。在此基础上,大商所探索出了“保险+期货”的升级版——“农民收入保障计划”。 “自2018年伊始,大商所开始探索基于‘保险+期货’价格险、收入险和粮食基差收购的综合性‘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进一步丰富‘保险+期货’的内涵。”据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期货价格+升贴水”收购等多种形式,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龙头企业等多类型机构共同参与,覆盖了种植、养殖两个行业。 对于2018年遭遇的大旱情,姚国新说:“幸运的是,我参加了由中信期货、中华保险、中粮贸辽宁分公司和北大荒粮食集团联合推出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项目,弥补了减产造成的损失。”他还介绍说,2018年,春合种植家庭农场和中粮贸辽宁分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中粮贸辽宁分公司提供的“粮食银行”,农场可以提前把当年玉米存入“粮食银行”,等市场价格合适的时候选择“点价”,把粮食卖给中粮贸辽宁分公司。 据上述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大商所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相关流程和试点内容,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扩大了“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试点范围和试点模式,探索期货等衍生品市场服务“三农”新的模式。 据介绍,今年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以相关期货品种价格为价格基准,试点项目由县域覆盖试点和分散试点两部分组成,试点可以为“保险+期货”收入保险、“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场外期权等多种模式。同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县域覆盖试点中附加基差收购试点。 北大荒粮食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献东是北大荒粮食集团“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公司2018年首次参与大商所支持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将“保险+期货”与基差贸易相结合,为农民提供了“保底+增收”玉米种植订单模式,一是给订单上了保险,二是给予农民二次点价的权利,让农民仍能享受卖粮后一段时间内价格上涨的收益。 “北大荒粮食集团今年计划将试点面积提升至100万亩,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合作社数量,助推当地农业发展,实现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的多方共赢。”王献东表示,一方面,通过“保险+期货”等创新模式,为合作社农户提供售粮保障和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提前锁定粮源,提升公司经营水平和贸易数量。 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模式也开始向深入发展。“今年,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已经完成立项审批,计划扶持金额9000万元,覆盖云南、海南两省19个贫困地区,其中1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现货产量同比增加近30%,项目受益人数持续增加。”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上期所又在“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出“场外期权产业扶贫”项目。今年,上期所与海胶集团、云胶集团合作推出“场外期权产业扶贫”项目,支持资金1600万元,对应现货数量2万吨。通过“市价收购、二次结算”的方式,增加胶农收入,同时稳定胶农售胶渠道。 “郑商所今年把试点品种定为白糖、苹果和红枣,首次把支农惠农品种纳入‘保险+期货’项目中来,以进一步支持农业发展。”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为加大扶持力度,今年郑商所的“保险+期货”要求白糖试点应在申请县域内覆盖全部糖料蔗种植主体;苹果试点应在申请县域内至少集中覆盖若干乡镇的全部苹果种植主体,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全部苹果种植主体;单个红枣试点服务对象应处于同一县域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