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过几次招聘启事,印象中每次,这位北大毕业生都来投简历。 我印象中,每次他的简历里工作都会加一项。 应该来说他不是一个迷失在北京街头的名校毕业生。他大概是真的想在股市里做点事情。 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把他约来面试,其实我就是想劝他打消这个念头。 简历还可以,法律本科毕业,创业了一年多,融了一个天使轮,关掉了。然后去了一家股权投资公司做一级市场。 练散打,高考状元,二级市场的梦想。大概是我的第一印象。 约面试的时候,我说,你盘后过来。3点钟,刚收盘,我躲在厕所抽烟,他的电话就来了,到了。 高,壮,精神饱满。穿着一件同济大学的卫衣,我当时在想,这尼玛这么好的一个孩子,要是真去专心干股票,简直罪过了。 找了间会议室,开聊。一般我面试,不喜欢正襟危坐,我更愿意直接敞开聊天。做股票的人,找到话题也容易,我们从海德股份(8.57 -1.49%,买入)的板开始,聊股票。 他很认真,有一个笔记本,记着第二天的计划。(这个习惯跟我一样,我发现许多交易员习惯都惊人的像。) 他也很聪明,我迅速跳跃得讲着各种话题,从他的眼神里,我知道我们交流很顺畅,这让我很舒服,对眼前这个孩子的印象更好。聪明,果断,野心,爱折腾的孩子有谁会不喜欢呢? 于是,我决定劝退他。 理由大概有下面几个: 北大是一块漂亮的敲门砖,既然已经拿到了。那就要懂得用它。利用好它,可以更加省力的往上走(当然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努力)。 股票投资是一个炼狱场,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失去背景,它意味着孤独和极度的不确定。你可能能出来,可能出不来。对于很多没有太多机会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场所,但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不是,因为你们有更好的机会去做别的确定性更高的事情。 股票投资的优势在于,如果你真的爱他,并不一定需要全职投入,逻辑与研究,功夫都在诗外。许多年轻人想要全职做股票,其实并不是真心热爱股票,而是为了一种姿态:追寻某种无意义的自由(没人管,不用与人打交道等等),同时为了证明自己行。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修炼一定是学会在一个团队中生存,学会与人交往,慢慢变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而非脱离社会,靠着冰冷的数字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对于大多数人渴望投身职业股票的年轻人,股票交易其实变成了一个逃避社会竞争的借口与港湾。而非真正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嘛。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特别是名校学生),名校光环,青春活力,都是他最宝贵的价值,这就像一个美女一样,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减弱,如果不在这宝贵的几年里完成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残忍的平庸生活。 很多人还有一种借口,认为自己操作不好股票,是因为自己平时杂事太多,不能专心,所以需要职业炒股,一旦职业炒股就能怎样怎样。 实际上,这是极为愚蠢的行为,这意味着,他在决定投身职业炒股的时候,并没有在股市上取得什么成就。而没有职业炒股只是他操作不好股票的一个借口。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投身职业炒股呢?一定是,已经实现了一定的成绩(至少已经能保证未来5年不工作能够从容的收益)。 诚然,股市的魅力真的很大。他可以让人在当中迅速的找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也会让人产生可以不用与这个世界辛苦打交道,就可以活得很好的错觉。然而,所谓自由,并不仅仅是财务,更是生活自由,这生活里面包含太多太多的社会关系。 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还没来得及感受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就切断了与社会的联系,即使财务自由,又能怎么样? 我给这位北大学子举了个例子:假设5年后,他真的在股票市场做出来了,赚了5千万。而他的同班同学,辛苦的去基金公司,从投资助理干起,一步一步做到基金经理,然后遇到一个牛市。几年下来分红奖金也不会太少,同时拥有了非常扎实的社会关系,而他除了这5千万,什么都没有。 这个例子可能很残忍,但事实就是如此,北大文凭,用好了可能就是一个人生外挂器,用不好,可能就是一页废纸。 不仅仅北大文凭,对所有年轻人都是如此,青春,甚至是连续几个通宵都不困的活力都是你当下极为宝贵的活力,把这些宝贵的东西,献给更确定性的方向吧。 希望,这位优秀的朋友,会穿上西装,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英。 当然,如果在业余时间,还有兴趣做股票,坚持就好了,相信几年后,依然会取得一些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