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田枣成长记 一颗和田枣可以多吸引人? 在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与歌舞表演、美景美物相映衬,和田红枣引来诸多中外游人的目光,成了北京“扶贫馆”里的明星产品。 一颗和田枣如何走到今天? 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走到世园会,从农民自家食用到市场热捧再到面临价格“过山车”,和田红枣发展的背后是农民的富足与纠结、产业的思考与探索。 田间地头有了致富果 见到李德振的时候,他正顶着大太阳,在地里打理枣树。红枣种植没什么巧办法,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来。 李德振是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的村民,1992年从河南老家搬来和田后,一直靠着土地谋生。在他的回忆里,村里之前就有红枣树,大部分枣是自家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如果还有多的,就用麻袋装上运到巴扎(集市)去卖,那会儿一公斤只能卖到两块钱。” 不过,由于特殊的生长条件,和田枣的优质品质慢慢得到了市场认可。李德振发现,2000年之后,开始有人来村里收枣了。“算下来比种洋葱多赚不少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和田枣一下子火了起来。“2004年开始,外地枣贩子来村里收枣,都是提前一年交好定金,来年直接把车开到地头去过秤。”李德振说,等到了2008、2009年,湿枣一公斤25元的收购价,几乎让整个村子都富了起来。 对那个被称作和田枣“黄金年代”的时期,李德振记忆犹新,也带着满眼的笑。 地方企业亮出新名片 就在伊斯勒克墩村的枣农们为一年高过一年的红枣价格欢欣鼓舞的同时,在和田地区的另一处,红枣正从地头收获到车间,经过加工后包装成商品,以一种更成熟的形态走向市场。 由于不在生产旺季,加上是周末的休息时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和田昆仑山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只有十来名工人在清理厂房、维护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刘文强介绍说,自动化生产线在红枣的收获季几乎停不下来,经过粗选、洗果、拣选、干燥、分级等多个环节,地里的红枣成了包装精美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作为一家拥有20万亩红枣生产基地、每年红枣加工能力5万吨、在2016年登陆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昆仑山枣业公司的成立初衷,却只是帮当地红枣找个销路。 没有品牌就试创品牌,没有包装就请人设计,没有市场就艰难开拓……从一线城市赠送试吃开始,从最初的1吨小订单开始,从没钱打广告到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营销宣传,和田枣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追求品质成为新目标 虽然红枣得到了市场认可,但价格的变化比预期来得更突然一些。 2015年时,李德振发现,“红枣一下子就不好卖了。”“一方面是红枣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品质需求提升导致的低端红枣滞销。”刘文强说。 于是,在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红枣价格开始下行,经营开始调整。 在加工端,延伸产业链成了不错的选择。2015年,昆仑山枣业公司旗下的新疆昆玉酵素有限公司成立,能够消耗更多红枣初级产品,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端,品牌经营的思路正深入人心。李德振告诉记者,去年刚成立的支青红枣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的“支青”品牌,在收获季已经赢得了市场的好评。 在合作端,消费扶贫正成为和田红枣的重要出路。今年3月18日,“北京市消费扶贫产品专区”和“和田地区特色产品专柜”在北京物美超市沁山水店启动。越来越多的和田红枣,在北京对口援疆的支持下,走进北京的门店超市乃至世园会现场。 而在最上游也最根本的种植端,科学种植已经成了枣农们的共识。“有品质才有口碑,有口碑才有销路。”李德振说。 红枣的低迷价格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这并不妨碍和田人的努力和改变。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田红枣的故事还在继续,前景依然被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