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公募基金管理人公布旗下公募基金净值规模情况,由于基金公司小伙伴对各家公司规模情况比较关心,基金君不舍昼夜,第一时间整理出截至6月底基金公司规模、上半年规模及排名变化情况,供各位亲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部分QDII基金今天晚上才公布资产净值,对于这部分基金,基金君的合作伙伴天相投顾进行了估算,估算方法为一季末份额乘以最新单位净值,这一结果可能同实际有一定出入,但根据基金君的经验,差异可以忽略。 切入正题。 公募基金上半年缩水4271亿元 十大基金公司座次变动剧烈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108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基金合计规模约为7.95万亿元,比去年底的8.38万亿元减少4271亿元,缩水比例为5.1%,股市下跌使得偏股基金规模显著缩水,货币基金遭遇一定净赎回是上半年基金规模缩水的主因。 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共计有19家基金公司公募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大关。最受业内关注的十大基金公司方面,天弘基金以8505亿元管理规模继续高居第一,华夏基金以5143亿元规模排名第二,工银瑞信基金、易方达基金和南方基金分别以4823亿元、4057亿元和3423亿元规模排名第三到第五名。嘉实、汇添富、博时、建信和中银位列第六到第十名。 今年上半年,博时基金依靠规模的显著增长重返十大基金公司之列,该公司去年底排名第12位,上半年规模增长近440亿元,总规模接近2500亿元排名升至第八位。该公司上半年发行30余只新基金,而且以委外基金居多,可以说抓住了委外需求大爆发的风口。 而在十大基金公司中,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上半年规模增长双双超过300亿元,排名也分别上升了3位,南方基金由去年底的第八名上升到第五,而汇添富基金则由第十名升至第七位。工银瑞信上半年规模增长近400亿元,反超易方达升至第三位。可以说,和去年底相比,十大公司除了天弘基金和华夏基金之外,其余八家公司的名次都出现了变化。
增长千亿VS缩水千亿 基金公司规模变动上演冰与火之歌 从各家基金公司上半年规模变化情况看,真可谓分化剧烈,一些公司凭借新基金发行或者大规模的净申购,实现了规模的逆势增长,而同时也有一批公司规模大幅缩水。 规模增长的基金公司中,共有15家公司上半年公募规模增长超过100亿元大关。天弘基金凭借旗下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持续的资金净流入,上半年规模猛增1765.9亿元,成为唯一一家规模增长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截至6月底,天弘余额宝净值规模达8163亿元,按照上半年的规模增长速度,该基金有望在年底突破万亿元大关。 除了天弘基金,博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上半年规模增长也十分强劲,均超过300亿元。鹏华基金,兴业基金、银华基金、长城基金、中加基金等公司规模增长也较为明显。 和上述基金喜获规模增长不同,不少公司上半年规模猛跌,规模缩水超100亿元的公司达到23家,其中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和华夏基金等基金巨头上半年规模分别大跌1702亿元、967亿元和759亿元,缩水规模居前。建信基金、大成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和嘉实基金规模缩水也都超过400亿元。货币基金的大幅净赎回是这些公司规模大跌的主因。
7家管理人规模腰斩 5家公司规模翻倍 而从规模增长幅度看,分化同样十分剧烈。上半年共计有35家基金公司公募规模缩水20%以上,其中有7家公司管理规模缩水超过50%,惨遭腰斩。中金基金、华融证券和长安基金规模缩水比例最大,均超过60%。而东兴证券、金元顺安、圆信永丰、方正富邦和北信瑞丰基金上半年规模增长了1倍以上。金鹰基金规模增长也接近一倍。 伴随着规模的剧烈变化,这些公司的规模排名也如同坐上了升降机上上下下。
行业分化加深 十大公司占行业接近一半规模 十大基金公司上半年合计规模达到39288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49.42%,前20大基金公司合计规模达到55800亿元,占到整个行业规模的七成份额。与此同时,有36家基金管理人规模不足百亿元,占基金公司家数的三分之一。在股市行情和债市持续震荡的情况下,小公司和新公司的日子愈发难过。 6月底公募基金市场集中度
债券和保本基金规模大增 偏股基金缩水显著 从各类型基金上半年规模变化看,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表现最为抢眼,两类基金分别增长2081亿元和1697亿元,增幅分别达26%和111.6%,也就是说,上半年保本基金规模增长了1倍多。QDII基金规模增长也比较显著。而缩水最冥想的当属混合型基金,上半年混合基金净值减少超过5000亿元,缩水比例达23.63%。打新基金成为了缩水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跟5月底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在6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净赎回,协会数据显示,5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45975亿元,意味着6月份货币基金规模缩水了3668亿元,这或许同年中资金面紧张有关。不过,对于建立在货币流沙之上的公募王朝来说,货币基金的极高流动性始终是一大隐患。基金公司必须摆脱货币基金依赖,在非工具产品上有所作为,方能证明行业存在之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