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籽及其制成品现货市场概況 (-)大豆及系列产品 大豆系列产品是指包括大豆及其制成品——豆粕、豆油在内的三大类产品。大豆是世界农产品期货交易中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大豆期货合约也是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由于大豆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介绍。 1.大豆。 (1)大豆的种植特性和产量分布。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到20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 世界大豆四大主产国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美国和中国属于北半球产地,巴西和阿根廷属于南半球产地。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全美有29个州的农民都种植大豆,而且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带基本分布在一起。按照2003/2004年度美国各州大豆产量排名,前七大主产州分别是爱荷华、伊利诺斯、明尼苏达、印第安纳、内布拉斯、俄亥俄、密苏里,这七个州的产量占全美大豆产能的67.4%。 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仅次于美国。2002/2003①年度南美大豆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豆产地。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略有增长势头。 如图4-1所示,1990—2004年主要四大大豆生产国的产量趋势。其中2004/2005年度产量为2004年8月美国农业部(USDA)供求报告的预测值。
从图4-1来看,近年世界大豆产量总体呈现增产趋势,其中增产量最大的主要是阿根廷和巴西,美国和中国的产量增加额占世界大豆总增产额的比重较小。 北半球每年5—6月份开始大豆种植,到9一10月份成熟,其间大豆生长期约为5个月左右,主要经历发芽、出枝、开花、结荚和灌浆五个生长阶段。决定大豆单产的主要时期是结荚期和灌浆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在8月底到9月初。南半球的大豆种植时间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常常是在10—12月份播种,在5—6月份成熟。如表4-1所示。
(2)大豆压榨。大豆可以食用,但最主要的用途是压榨豆油。大豆榨油的常用工艺有两种:压榨法和浸出法。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花生油生产用的是压榨法,而多数大豆油生产则选用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全过程不涉及任何化学添加剂,所以可保证产品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受破坏。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嗔、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 大豆的油含量一般为18%,豆粕含量为79%,剩下的3%为水分和残余。一蒲式耳大豆压榨后,可以得到47-48磅豆粕和10.5-11.5磅的豆油。由于大豆压榨后得到最多的是豆粕,所以影响大豆价格的因素也会对豆粕价格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程度大于豆油。 大豆出油率与大豆灌浆时的温度成正相关,豆粕产出率则与出油率成负相关。如果大豆压榨后,豆粕需求较大,豆粕销售速度较快,多出的豆油可以储存;但如果豆油销售较快,造成豆粕库存积压,而豆粕是不易储存的,而且每一蒲式耳大豆通过压榨后得到豆粕的价值常常要高于豆油,因此,对豆粕的需求会主导压榨行为。但是也不排除在某一时间段中会因为豆油需求而进行压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及时处理大量积压的豆粕库存,豆粕销售价格常常较低。 压榨利润可以用来衡量压榨的获利能力。每蒲式耳大豆可以压榨出44磅豆粕和11磅豆油,压榨利润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根据实际经验®来看,压榨利润指标在达到50美分/蒲式耳时,压榨活动基本可以实现盈亏平衡。换句话说,如果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的压榨利润低于50美分/蒲式耳,那么压榨商就应该开始减少甚至停止压榨活动。 (3)大豆的世界贸易格局。从世界大豆出口状况看,从1993/1994年起,大豆的世界贸易量逐年递增,显示了世界范围内大豆需求的强劲升势。其中,美国的大豆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占其总产量的1/3左右,美国的大豆出口对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出口量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由于南北半球大豆种植的季节性特点,南美和美国大豆交替供应着世界市场。近两年来,美国大豆出口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而南半球主产国,尤其是巴西大豆出口增长迅速。2002/2003年度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量首次超过美国。 图4-2描述了过去5年中主要大豆出口国的大豆出口状况。其中2004/2005年度值为2004年8月美国农业部供求报告的预测值。
世界大豆的总需求量近10年来逐年增长,从1991/1992年度的13758万吨增加到2004/2005年度的27332万吨,增长近100%。大豆的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 图4-3所示的是过去5年中主要大豆进口国进口状况,其中2004/2005年度值为2004年8月美国农业部(USDA)供求报告的预测值。2000年和2001年墨西哥大豆进口未报告,故缺失。
亚太地区已经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地,欧盟次之。在亚太地区,主要的大豆进口国中尤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近年来迅猛增长,是世界大豆进口增长的源动力之一。虽然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进口受禽流感影响,进口量异常降低,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国内1600万吨的大豆产量和近6000万吨的加工能力之间的缺口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弥补,未来中国大豆进口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豆粕。 (1)豆粕的品种特性。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法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在加工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对豆粕的品质影响非常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分,而水分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豆粕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40%~48%,赖氨酸2.5%-3.0%,色氨酸a6%-0.7%,蛋氨酸0.5%7%。 (2)豆粕的用途。豆粕是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植物油粕饲料产品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实验表明,在不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猪的营养,从而促进牲畜的营养吸收。在家禽和生猪饲养中,豆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只有当棉籽粕和花生粕的单位蛋白成本远低于豆粕时才会被考虑使用。事实上,豆粕已经成为其他蛋白源比较的基准品。如表4-2所示,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5年中,豆粕消费量分别占世界蛋白粕消费总量的62%、61%、62%、63%、63%,是八种粕类中消费量最大的。
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使用豆粕,还能够提高出奶量。在肉用牛的饲养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此外,豆粕还被用于制作宠物食品。玉米、豆粕的简单混合食物与使用高动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具有相同的价值。最近几年来,豆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能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要。豆粕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3)豆粕的世界贸易格局。从豆粕主产国分布看,世界上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其豆粕出口量也比较大。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四国产量占到世界总产的七成还多。近年来,阿根廷和巴西等南美国家不仅在开发大豆种植潜力上大做文章,而且也十分注重大豆深加工业的发展。印度豆柏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见表4-3)。
从豆粕出口状况来看,由于豆粕生产集中在少数国家,但全世界对豆粕都有需求,因此世界豆粕贸易呈现“出口集中、进口分散”的特点。近年来,美国国内肉禽消费髙涨,使美国豆粕有74%-84%是本国消费,其余供出口,而且大部分美国豆粕出口不得不依靠美国政府PI480和GSM贷款的支持,这种消费格局还可能会进一步失衡。 由于巴西、阿根廷国内豆粕消费量较小,因此所产豆粕大部分用于出口。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初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豆粕出口大国后,年出口量稳步上升,从1994年开始,连续4年出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占据了世界豆粕出口总量的1/3。80年代末,阿根廷豆粕出口异军突起,1997年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创历史新髙,自2002年开始,阿根廷的豆粕出口超过巴西,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豆粕贸易中后来居上,成为豆粕出口的生力军(见表4-4)。
从豆粕的进口状况来看,同出口国的集中化不同,豆粕需求较为分散,进口国为数众多。欧盟25国是国际豆粕市场上最大的买主,进口量长期维持在1400万吨左右,1994年达到创纪录的1700万吨,占当年世界豆粕总进口量的59%,最近几年,该地区进口势头有所减弱,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前苏联未解体前,也是世界豆粕进口大国,1992年以后,俄罗斯进口量逐年减少。东盟国家和日本近年豆粕进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中国传统上是豆粕出口国,近两年,由于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进口量急剧上升,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进口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油厂加工的豆粕仍有部分销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见表4-5)。
3.豆油。 (1)豆油的分类与用途。豆油是优质食用植物油,在世界油脂消费中占首位,主产国有美国、巴西、中国和阿根廷等国。中国是最早利用大豆榨油的国家,用大豆榨油有近千年的历史。 根据大豆压榨炼油的环节,可以将豆油划分为三个等级:毛油、二级油和精炼油。目前市场流通的主要豆油品种是二级豆油,它是毛豆油经过脱胶制成的可供食用的初级豆油。精炼油是对二级油进行深加工得到的纯度更高、杂质更少的食用油。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一般精炼过的豆油颜色较淡。 (2)豆油的消费。豆油是世界上的主要食用油,占世界食油总量的1/3。在美国,豆油主要用于制作沙拉和烹调油、起酥油和人造奶油。除此之外,其他食用油按重要性排列为:葵花籽油、棕榈油、菜籽油、棉籽油、可可油、花生油和油橄榄油。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品质调和油和色拉油的需求增长较快。由于大豆油制作色拉油工艺比菜籽油简单,所以随着色拉油消费量的增加,对大豆油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豆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大豆油大量用于烹饪和制造人造奶油。在工业上,大豆油用做油漆、油墨、高级润滑油、人造奶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的原料以及医药上的补养药品。大豆油还有防腐性能,可做桐油、亚麻油的代用品。 (3)豆油的世界贸易格局。从豆油的生产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豆油产地,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巴西和阿根廷也是主要的豆油产地,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0%和16%(见表4-6和图4-4)。
从豆油的出口来看,尽管美国豆油的生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但是美国生产的豆油只有20%用于出口,80%用于国内消费。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欧盟都是世界主要豆油出口国。近年来,美国和欧盟的豆油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而南美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的豆油出口量呈增长态势。阿根廷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豆油出口国(见表4-7和图4-5)。
从豆油进口来看,欧盟以及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非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豆油销售市场(见表4-8和图4-6)。
中国近年来豆油进口有放缓之势,北非和印度的豆油进口增长非常快,从2_年开始,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豆油进口国。 (二)油菜籽 1.油菜好品种特性。油菜(rapeorrapeseed)十字花科中芸薹属,是以采籽榨油为种植目的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栽培油菜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油菜籽的化学成分一般为含氮3.9%-5.2%,蛋白质24.6%-32.4%,纤维素5.7%-9.6%,灰分4.1%-5.3%,油脂37.5%-46.3%。油菜籽中含有一定量的芥酸,会影响油菜籽及菜籽油的质量。 油菜有三个种类: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前两种主要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后一种起源在欧洲。 白菜型油菜:又称短油菜、甜油菜和小油菜。.子粒大小不一,种皮多为棕红色、褐色或黑色,含油率在35%-45%之间。 芥菜型油菜:又称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或大油菜。子粒小,种皮多呈黄色或棕红色,有浓厚辣味,含油率30%左右,油的食味较差。 甘蓝型油菜:即胜利油菜,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多的一种。产量高,子粒大,种皮多为黑褐色,含油率在40%-45%之间。 另外,按季节划分,还可以将油菜分为秋种油菜和春种油菜。 油菜的一生可分为发芽出苗期、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五个生育阶段。成熟的种子播种后遇适宜条件即可发芽。种子发芽以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较适宜,最适温度为25T,低于高于36T-37t都不利于发芽。在田间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当日平均温度16T播后3-5天出苗,以下则20多天才能出苗。 世界油菜籽近5年年均产量为3600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加拿大、印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波兰和捷克等10个国家。这10国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 亚洲油菜籽产量最多,油菜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自20世纪70年代 后期起,两国种植面积都扩大到300万公顷以上。至1985年,中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超过了印度(见表4-9和图4-7)。
2.油菜籽、菜籽油的加工和利用。油菜籽最重要的用途是加工菜籽油,菜籽油是以油菜籽经过浸制而成的油,又称“菜油”。菜籽油呈深黄略带绿色,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和辣味,一般需经碱化、脱色、脱臭等处理后方可食用。 从籽粒中提取的菜籽油是良好的食用油,它的消化利用率可达99%。无芥酸的菜籽油用于制造人造奶油,并可做生菜油(色拉油)、起酥油和调味用油。无芥酸的菜粹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并可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的形成,对人体脂肪代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高芥酸(芥酸含量为55%-60%)的菜籽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铸钢工业中作为润滑油、淬火用油、金属防腐剂以及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一般菜籽油在机械、橡胶、化工、塑料、油漆、纺织、制皂和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用途。榨油后的菜籽饼,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6%-38%,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 3.油菜籽的世界贸易格局。世界油菜籽近5年年均进口量86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国家是加拿大(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0%),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欧盟国家。主要进口国家在亚洲,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籽第一生产大国,年产油菜籽超过1000万吨,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见表4-10、表4一11)。
(三)棕桐油 1.棕榈油品质介绍。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来的,它被人们当成天然食品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油棕树原产地在西非,1870年油棕树传入马来西亚,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植物,直到1917年才第一次进行商业种植。在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为了减少对橡胶和咖啡的贸易依赖,开始大大提髙棕榈油 的产量。 油棕是一种四季开花结果及长年都有收成的农作物,其一棵树的商业性生产可保持25年,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在马来西亚,目前每公顷油棕生产大约5吨油脂,每公顷油棕所生产的油脂比同面积的花生高出5倍,比大豆高出9倍。 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种,能替代其他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猪油和牛油等。由于棕榈油与各种油脂的相互关系,棕榈油的价格也是随着世界一般油脂价格的游走而浮动,同时其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很大。 2.棕榈油的消费。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业。它被当做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来使用。像其他食用油一样,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棕榈油是脂肪里的一种重要成分,属性温和,是制造食品的好原料。从棕榈油的组合成分来看,它的髙固体性质甘油含量让食品避免被氧化而保持平稳,并有效地抗拒氧化,所以成为糕点和面包厂产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所具有的这几种特性,使它深受食品制造业喜爱。此外,棕榈油还可以用来制造肥皂以及其他许多种类产品。 3.棕榈油的世界贸易格局。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1986年,马来西亚毛棕榈油的生产量为454万吨,占同年世界棕榈油产量的60%。此外,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生产少量的棕榈油。 棕榈油的主要进口国有印度、欧共体、巴基斯坦、西亚国家、独联体、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97年,世界棕榈油的总产量为1828万吨,比上年增长了7.3%,总出口量为1134.6万吨,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1996年,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产量为88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3%;出口量为732.5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4%(见表 4-12、表4-13、表4-14)。
二、谷物现货布场概況 (一)小麦 小麦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小麦富含蛋白质,是一种旱地作物,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种植小麦。世界上小麦种植面积占谷物类作物种植总面积的近1/3,世界上大约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物。 1.小麦的世界贸易格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贸易品种,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小麦占有相当比例的贸易量。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世界主要的小麦进口国为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中国、日本、巴西、比利时、挪威、瑞士、荷兰、意大利等。这些国家每年的小麦收获量及进口、出口等动向均对国际小麦市场行情有重要影响(见表4-15、表4-16、表4-17)。
2.美国小麦的生产和贸易状况。按照美国小麦的耕种时间分类,可以将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美国生产的小麦约有一半是冬小麦;这种小麦在秋季种植,冬季处于休眠状态(理想的情况是在大雪的覆盖下),并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分别在5月和7月间进行收获。春小麦的耕种时间是在土地可以进行耕种的早春,之后持续生长,直到晚夏进行收割。 美国出产的小麦可以按它的两种主要品质标准分类:按颜色分类,分为红小麦和白小麦;按硬度分类,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硬小麦是美国生产的主要小麦,含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大量的强韧面筋,这两个特点使得它们非常适于美国生产面包。 美国生产的三种主要小麦分别是硬红冬小麦、硬红春小麦和软红冬小麦。硬红冬小麦主要生长于堪萨斯州,在其他一些地区,如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也有一定产量。硬红春小麦主要种植在北达科他州,这种小麦是美国收获最晚的小麦品种,大约在晚夏或初秋进行收割。硬红冬小麦和硬红春小麦都主要用于制造面包。软红冬小麦主要产于得克萨斯州、五大湖区域以及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州,那里降雨丰富。软红冬小麦蛋白质含量少,用于制造面制糕点、脆饼干、蛋糕和其他类似食品(见表4-18)。
在美国的小麦供应链中,小麦一般是卖给乡村的谷仓,之后小麦被出售给小麦大集散地的粮仓。集散地粮仓通常把小麦出售给面粉厂(在那里加工成面粉)、国内的其他小麦用户或者出售给港口粮仓用来出口。集散地的存货在每一个作物年度的后期达到最低,时间大约是5月。在新作物年度开始后,又很快达到最大存货量,存货量的大小对小麦价格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小麦的需求有两个来源:出口和国内需求,前者占美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出口包括了商业贸易出口和通过国家政府和项目而产生的小麦出口。国内小麦的最大用途是食用,常常被加工成面粉,以生产面包、糕点、空心面和早餐食品。除非其他价格较低的蛋白质来源(通常是豆粕)供应短缺,否则小麦在牲畜饲养上的用途可以忽略。 (二)玉米 1.玉米的品种特性与生产。玉米属草本植物,玉米种植始于7000年前的中美洲或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在世界粗粮生产中,玉米占有主要地位,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玉米属高产作物,种植集中于4月中旬至6月中旬,晚熟品种成熟期约150天,早熟品种仅80天,在高纬度、髙海拔地区均可栽培。玉米喜高温多雨,它的种植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气候和大量的水分。在其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在7—8月间玉米灌浆时需要充足的雨水和适宜的温度,播种时节多水、低温不利于其生长,过早出现秋季霜冻会影响其收成。 玉米按照种子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品种:凹形颗粒玉米、硬粒玉米、爆米花玉米。这三个品种的特点影响了玉米的用途。凹形颗粒玉米(dent corn)因为其成熟的种子顶部有个凹隙而得名,这种玉米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90%左右,主要用于动物饲养。硬粒玉米(flintcom)比凹形颗粒玉米要硬,其用途相同,它比其他类型玉米有更多的粮分,从而主要供人们食用;爆米花玉米(popcorn)具有极其坚硬的外壳,当受热时易于爆裂,从而产生了爆米花。 全世界有三大玉米带,一是美国的玉米带;二是中国的东北(辽、吉、黑)、内蒙古、华北平原(晋、冀、鲁、豫);三是欧洲的南部平原地带。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玉米主产国。产量排第二位的是中国,之后分别是巴西、南非、阿根廷、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俄罗斯(见表4-19和图4-8)。
美国的大部分玉米生产带主要是在伊阿华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那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俄亥俄州和密苏里州。在美国,按耕种面积和产品价值来说,玉米是最大农作物。玉米在春季播种,时间大约在5月1日到6月15日之间;其收获是在10月初和11月末之间,9月1日代表着一个新玉米市场年度的开始。 2.玉米深加工。美国80%的玉米用于国内消费,主要用于饲养动物,主要是肉牛、肉猪、家禽、奶牛和绵羊的饲养,因而牲畜家禽的饲养规模是决定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过去,玉米主要是农场用于饲养动物;现在,玉米也销往乡下、集散地和港口仓库,然后从那里销往美国其他地区或出口。典型的情况是在9月,即玉米新作物年度之初,农场及其外边的储存地的玉米存货达到最多,之后存货量会逐渐减少,直到下年的8月,即这个农作物市场年度结束。 玉米还具有很多其他用途。玉米种子由软淀粉和硬淀粉、壳和芽构成,由于淀粉主要由玉米制成,所以可以通过湿碾磨加工玉米来制造淀粉,这些淀粉继而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和食品等行业。淀粉还可以加工成甜食,如玉米糖浆、葡萄糖和高粱糖,而玉米糖浆用于制作软饮料、糖果和烤制食品,这使得玉米甜料所占份额近年来有了很大增长。玉米作为糖料的供给占据了美国营养型甜料市场的一半以上。 虽然在加工面包上玉米不像小麦用得那么多,其中主要是因为玉米不含有使面粉发酵的面筋,但是玉米仍可以被加工成玉米面粉,用以加工玉米粥、玉米饼和其他面包替代品。当玉米价格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而能与大麦及大米进行竞争时,酿制行业和工业上对于玉米产品的需求也可能增加。 乙醇是从玉米中提炼出来的主要产品。近年随着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使用玉米加工乙醇的需求不断增长。玉米在该用途上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3.玉米的世界贸易格局。玉米的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每年约 0.7亿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1/4以上。从出口方面看,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玉米出口大国,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5。此外,阿根廷、法国、中国等也是世界玉米传统出口国。近年来,南非玉米出口也开始增加,跻身于世界玉米主要出口国之列。从进口方面看,日本、欧洲、韩国、中国的台湾省、墨西哥和埃及是主要玉米进口国和地区。这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玉米进口量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的70%(见表4-20、4-21)。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玉米消费呈现三种类型:(1)自给有余型,美国是其中的代表性国家,该国玉米消费建立在国内充足的生产量基础上,年均消费占全球总量的40%左右;(2)自给自足型,中国和巴西两国年消费量与其年生产量大致相符,并根据不同年景,适量进口和出口以维持平衡;(3)国外供给型,以日本、韩国为代表,这两个国家的玉米消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库存量很小。 三、软商品现货市场概況 (一)棉花 1.棉花的品种特性与分类。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纤维,原产于热带干燥的草原地区,最初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后来逐步引种到亚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地区,发展成今天的一年生作物。目前,由于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棉花的种植范围已有较大扩展,在北纬45度到南祎35度的范围内都有种植。 棉花生长应具备一定的热量、水分、日照、土壤等条件,如要求全年日照时数不小于1300个小时;需要深厚的活土层;棉田一般以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为好;要求地下水位最好在1.5米以下。棉花的生长分为萌芽出苗、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五个阶段。棉花生长历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到立冬16个节气。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讲,棉花生长期较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棉花为锦葵目棉属,棉属有四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海岛棉(又叫长绒棉)。美国棉花品种以陆地棉为主,长绒棉为辅。 2.棉花的加工与用途。棉农从棉棵上摘下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过加工后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习惯上所说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指皮棉产量。锯齿乳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锯齿棉,皮辊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皮辊棉,皮辊棉的加工质量不如锯齿棉,且生产效率也较低;但锯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对棉花纤维有一定的损伤。目前,陆地棉的加工基本上都用锯齿轧花机。 棉花的用途十分广泛。其纤维除做纺织工业原料外,还是化学、国防、造纸、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棉籽脂肪含量为18%-20%,蛋白质含量为22%~25%,既是重要的植物油料,又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棉籽出油率16%,棉籽油(简称棉油)是世界八大植物油之一,可以食用。其化学组成与大豆油相似,是一种脂肪酸甘油脂,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棉油经精炼加工,可制人造奶油和工业润滑油,还可制聚氯乙烯塑料无毒增塑剂。榨油后的棉籽饼是优质肥料,经隔酚后,是禽畜的高级饲料(棉酚有毒,不能直接作饲料)。 3.棉花的世界贸易格局。目前,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和澳大利亚是世界的主要棉花生产国,其中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棉花主产国。自1996年以来,国际棉花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特征。美国、中国等几个产棉大国的棉花产量出现大起大落,每年棉花总产量变化较大(见表4-22和图4-9)。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的生产统计和1997年的贸易数据计算,棉花贸易集中在少数大国之间,出口棉花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和希腊,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3%,其中美国出口就占了世界出口总量的1/4。进口棉花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意大利,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5%。 (二)糖
1.糖的分类。食糖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环节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加工工艺不同、专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或粗糖、绵白糖、白砂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糖为白砂糖。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相对较髙,市场价格较为昂贵。 2.白糖的加工及用途。白糖几乎是由蔗糖这种单一成分组成的,白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因此,凡含蔗糖成分较高的植物均可成为制糖的原料。 目前,世界上制作白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是一种热带禾本科植物,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及经常性的雨水来生产糖分,干旱会严重影响单位产量。一般甘蔗种植一次,可每年收割,从种植到收割需要1-2年的时间,收获期3-4年。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甘蔗生产国,其次是印度、中国和古巴。 甜菜生长于温和气候带,常常在早春种植,在冬天第一次结冰前收割,每年10月份开榨,次年2月份结束。俄罗斯是甜菜主产国,其次是法国、墨西哥、德国、波兰和美国。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粗糖,呈浅棕色。粗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白砂糖。除糖料甘蔗、甜菜外,白砂糖也可由原糖、粗糖、绵白糖等其他含蔗糖分较高的食糖类加工而成。白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需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而且还是饮料、食品和制药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 3.糖的国际贸易格局。世界上食糖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是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古巴、南非等(见表4-23)。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生产糖,但是糖仍然是国际贸易中非常活跃的一种商品。主要出口国是古巴、巴西、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法国。主要的进口国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见表4-24、表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