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69868
- 威望
- 1384962 布
- 龙e币
- 1484906 刀
- 在线时间
- 1308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1-15
|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渠道与主要节点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渠道与主要节点
2008-12-17
内容提要 国际大粮商构建的大豆产业链对中国大豆进口具有重大影响。为加强国际粮油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应构建以国内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油脂加工企业为主要节点,涵盖大豆主产国收纳库、中转库、集并库在内的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
关键词 大豆,国际采购,供应链,渠道
20世纪中期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进口数量逐年上升,1995年进口量为29.8万吨,2007年进口量激增至3082万吨,13年间中国大豆国际采购量增加了3052万吨,增长了102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是,与进口大国地位不相符的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缺少大豆定价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长期依赖国际大粮商构建的大豆产业链,而没有形成中国的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因此,构建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对加强国家粮油宏观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背景
从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受控现状、受控原因以及构建大豆供应链的动因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背景。
(一)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受控的现状
1.中国大豆压榨业主要依赖于进口
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与压榨量之比由55.03%提高到77.03%,增幅为22%;大豆进口量与国产大豆产量之比由67.49%增加到226.54%,增长159.05%,2006年大豆进口量是国产大豆产量的2倍多。反映了多年来中国进口大豆数量产生了“井喷”似的增加,国内大豆压榨业对进口大豆依赖较为严重(见表1)。
2.中国油脂加工企业受控于国际资本
200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行业预警报告: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国内大豆压榨业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从2003年至2006年6月底,国内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资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占开工企业的66%,年加工能力为5100万吨,占中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可是,近年来以ABCD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资本却通过新建、收购及拟建等手段在中国上马众多巨型油脂企业(如表2),使中国油脂加工企业更加受控于国际资本。
3.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信息主渠道是CBOT
国际大豆交易价格主要参考CBOT(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主力合约结算价。CBOT凭借其重要地位对全球的大豆价格产生重大影响,CBOT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为美国大豆的现货价格提供了定价基础,加上美国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最大出口国的地位,其价格也渐渐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豆价格的参考标准。影响CBOT走势的基本面信息主要来源于USDA(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这些报告包括月度供需平衡报告、出口检验报告、种植意向报告、最终种植面积报告等。中国油脂企业采购定价主要依据USDA定期发布的报告,但USDA报告是代表美国基金和美国跨国粮商的利益,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来源势必会对中国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造成利润损失。2004年中国油脂业的大豆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得知中国将组团赴美采购的消息之后,USDA报告发布了大豆期末库存跌至历史最低点的消息,使得CBOT当年4月结算价升至1064美分/蒲式耳,创当时16年来的最高。中国大部分大豆加工企业高位接盘,平均成本在4300元/吨左右。此后USDA又不断调高其大豆产量预期,使得期价快速下滑,随着货物的陆续到港,大豆价格一路走低,最低至2004年8月份的557美分/蒲式耳,相比最高位时跌去了将近50%。中国油脂企业在这次大豆风波中损失将近60亿元,大批中小型企业停产、破产,大型企业步履维艰,跨国粮商借机加快了收购中国油脂企业的进程。由于USDA几乎垄断并控制了国际大豆贸易信息,牛国大豆压榨企业信息获得渠道单一,无法根据CBOT价格走势签订大豆采购合同,导致国内油脂企业大豆压榨利润不稳定,随着CBOT价格走势的变化忽高忽低。
4.中国在国际采购大豆操作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中国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并没有享受到贸易大国的权利。国际采购大豆合同是美国国际大粮商提供的格式合同,保护的是美国贸易商的利益,比如合同条款规定数量、品质检测以离岸机构检测结果为准,但到岸后经中国商检复检大豆货船一般都会短少,有时品质也不符合合同标准,但是离岸机构发布的重量与品质报告几乎都为合格,这使中国企业无法向外商索赔。2006年中粮集团东海粮油进口的巴西大豆短少批次占全年巴西大豆总批次的41.67%,短少总重量达3179吨。又如合同中规定的装船期基本上为一个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大豆期价波动频繁,货物在月初和月尾发出将产生较大的利润差别,而中国企业又无权缩小装船期期限,外商在操作时经常根据自身库存量、利润率、海运运费情况安排具体日期,较少考虑中国企业的实际损失情况。
(二)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受控的原因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受控局面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某一团体决定的,而是受控于美国多年形成的庞大的大豆产业链。中国油脂企业在大豆国际贸易中扮演了美国大粮商构建的大豆产业链末端的角色,这加大了中国国国际采购大豆的风险。
1.美国大型跨国大豆贸易商控制了全球80%左右的大豆贸易量
美国大型跨国大豆贸易商是美国乃至世界粮食物流与贸易的主体,他们的经营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分散的农场主手中收购大豆,准备进行批量标准化的大豆贸易;收集主要进口国的市场环境变化数据,对大豆贸易进行调整;每年以低廉的价格大规模地输入大豆,再以较高的价格将大豆输出到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控制重要物流设施,构建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大豆生产、贸易、加工、消费链条。尤其是ABCD四大粮商控制了全球80%左右的大豆贸易量,他们在美国大豆出口主要集散地新奥尔良周边和墨西哥湾一带遍布了10座大型谷物仓库,其中ADM、嘉吉和邦基各拥有1座,三大贸易商占70%的份额。美国跨国大粮商通过向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巴西、阿根廷)农场主提供商业贷款和生产资料的形式,使其依赖美国资本,不得不用低价的大豆偿还美国的商业贷款。美国大型跨国粮商在掌握大豆国际贸易的同时,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控制关键物流设施,取得大豆原料采购的控制权,扩大大豆全球产业链,确保加工利润的获得。巴西、阿根廷国内的大豆经营基本上是由美国跨国粮商运作的,ABCD四大公司占有经营量的75%。例如,巴西的Coinbra公司是路易达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巴西境内最大的粮食出口商,其下设35家采购站直接收购,分布在巴西主要的粮食产地。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运输也同样控制在ABCD手中,ABCD控制了大部分的铁路、河流和港口运输,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必须通过四大粮商才能运输到世界各地。阿根廷第二大粮食港口罗赛里奥粮食码头是美国嘉吉的全资子公司,拥有5万吨级深水码头一个,港区建有5000吨级装船和卸船码头各1个,大豆装船能力达2000吨/小时,卸船能力750吨/小时,年大豆中转量为600万吨,嘉吉在该港区建有日处理能力9000吨的大豆油脂厂,产量的97%出口国外,嘉吉正在其附近30公里处筹建另外2个大豆油脂加工厂。更为明显的是大型跨国大豆贸易商与本国政府的关系都较为密切,并且十分注意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长久融洽的伙伴关系。以嘉吉公司为例,嘉吉不仅努力将其高级管理人才输送到政府部门,而且千方百计将美国政府退休后的高官引入公司,建立与政府良好的人脉,从而介入政府决策。
2.USDA涉豆信息是CBOT基本面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USDA通过下设的农场和外国农业司、食品、营养和消费者司、食品安全司、研究、教育和经济司,履行管理农业的职责;通过下设的农业研究局负责农业科学研究;通过下设的国家研究、教育、推广协作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统计局负责协调州际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工作。USDA的定期公布大豆数据,以引导美国豆农种植。USDA的数据免费向全球公开发布,由于其数据发布迅速及时、发布信息广、涉及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涉豆企业的主要参考数据,也是CBOT基本面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USDA月度报告出台前的一星期,主要大型跨国大豆贸易商会公布他们的估计值,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就是市场对农业部报告的预测值,如果USDA的数值与这些私人企业的报告相差甚远,CBOT大豆期价就会出现大幅波动。
3.CBOT大豆期货交易风险转移给了别国
经过多年的发展,CBOT已经成为世界上交易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强的农产品交易所,其中大豆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成为国际大豆贸易中的权威价格。美国多数农场、农业合作社、储运站及贸易公司都通过该市场进行大豆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CBOT每日的期货价格信息无时无刻不为世界涉豆产业的人们所关注。但是,在CBOT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大豆期货合约标的物是美国大豆,而其他大豆主产区的巴西和阿根廷以及主销区的中国大豆则不能用于期货交割。因此,CBOT大豆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代表美国大豆市场的供需关系,并不能代表全球大豆的供需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大多数市场的大豆贸易,并在全球贸易过程中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将风险转移给了别国,而使自己获得最大利润。巴西、阿根廷和中国的大豆产业被排挤在世界定价体系之外,成为CBOT大豆市场波动风险的承载体。
4.美国大基金对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具有放大效应
历年来,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都与基金的推动分不开。大基金在美国期货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资金规模动辄10亿美元,大基金进入商品期货后快速建仓,推动能源、金属以及农产品期货创下新高甚至是历史新高。随后资金高位获利平仓,期价价格也大幅下跌。大基金同时雇佣多个技术面人员和多个基本面人员,当两者分析结果一致时,会大举进入市场,由于其资金量大,对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具有放大效应。大基金的介入加大了国际大豆价格的波动,对于缺乏风险规避能力和期货市场不健全的中国来说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
5.美国大豆协会在世界大豆市场上控制性较强
对美国大豆生产科研和贸易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协会是美国大豆协会和美国大豆基金会,以美国大豆协会最具代表性。美国大豆协会于1920年由美国豆农在艾奥瓦州成立,其职能是支持大豆研究和产品开发,拓展大豆市场和作为美国大豆产业的代言者影响政府的大豆政策。目前,美国大豆协会在世界大豆市场上控制性较强。为有利于美国大豆产业政策,在日本、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新加坡、墨西哥委内瑞拉、塞浦路斯、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办事处,大力推动美国大豆的出口。
(三)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动因
1.打破大豆受控的国际贸易格局,争取公平的贸易空间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构建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提高国产大豆的竞争力,降低国产大豆的生产及物流成本。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构建的外部动因主要是在国际采购大豆环节,摆脱跨国粮商的大豆产业链控制,构建以中国油脂企业为重要节点企业的国际采购大豆网链,打破受控国际贸易格局,争取公平的大豆国际贸易空间。
2.实现大豆的适时、适品、适地、适量国际采购,减少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长期受控的局面造成了大豆进口的不正常增长,给中国大豆产业产生冲击。中国大豆主产区油脂企业如果年进口大豆总量超过2500万吨时,每超过100万吨,就会有130万农民离开大豆种植业,甚至离开土地。建立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根据国内需求信息和产量信息适时、有度地进口大豆,可以减少进口大豆对国产大豆的冲击,保护豆农利益。
二、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建构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模式不仅要考虑大豆供应链特征、各节点的功能,还要坚持构建原则。
(一)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应链的上下游节点企业处于不同的国家,一端位于世界的东半球,一端位于世界的西半球,人文、经济、政治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是由众多油脂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各企业的自身情况不尽相同。
2.动态性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的流量变化受到国际大豆价格、国内加工和消费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受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变化幅度大,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大豆采购、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
3.风险性
国际大豆贸易价格紧跟CBOT大豆期价的变化而变化,由于采购数量巨大,一条大豆船将产生数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因此定价的时点对整个大豆采购成本起决定作用,而时点的把握除了取决于技术面和基本面的分析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定价时点选择的复杂性给中国国际采购大豆整条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
(二)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主要节点的功能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中主要节点包括大豆主产国三库(包括农场收纳库、中转库、集并库)、国内粮食物流中心以及油脂加工企业联盟(包括食品企业、饲料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各主要节点功能不同(如表3)。
(三)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构建供应链,要对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配送等功能从系统的角度实现功能整合,提升各功能之间的衔接性。由于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各成员组织体系、经营方式、目标理念并不完全相同,除了要通过核心节点企业发挥协调作用之外,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各环节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追求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目标。
2.无缝连接原则
构建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要充分运用EDI、ERP、条码技术、互联网、GPS、GIS等技术,迅速、准确地掌握库存状态、生产计划、订单需求、在途情况、运输安排等关键信息,实现大豆及其产品、资金、信息的精确而连续的传递。通过全维覆盖、端到端的物流信息系统,把信息流融合链接,实现力量全方位使用、对象全面定位、方式全面选择、时间连续调整、资源全面分配、体系无间隔协同、效能全面控制等,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和无缝连接。
3.战略性原则
构建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要具有战略性观点。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应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内大豆产业政策以及油脂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体现供应链发展的规划性和长远性。
(四)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应该是以国内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油脂加工企业为主要节点,涵盖大豆主产国收纳库、中转库、集并库在内的网链结构(如图一)。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以消费者为起点”,根据最终用户的收入状况、消费习惯等因素进行预测;商业零售和批发企业适时、适品、适量、适地供应;食品企业和饲料企业根据零售和批发企业的订单适时、适品、适量、适地供应大豆加工品;油脂加工企业根据需求的变化,向国内粮食物流中心发出采购订单和配送计划;国内粮食物流中心根据油脂加工企业联盟的订单适时、适品、适量、适地在国际范围内采购大豆;大豆主产国的收纳库、中转库、集并库根据国内粮食物流中心的采购订单适时、适品、适量、适地进行大豆的运输、储存以及装卸搬运,按照采购订单的要求运抵国内粮食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根据各油脂企业的需求订单完成大豆适时、适品、适量、适地的转送、发货、配送等作业。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大豆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而增值并给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节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整个供应链虽然不能像其他制造业那么严密,集成化管理会给中国大豆生产与流通企业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国产大豆有利。
三、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结论
作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受控于国际大豆商,表现在中国大豆压榨业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油脂加工企业受控于国际资本、中国大豆国际贸易信息主渠道是CBOT、中国在国际采购大豆操作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等方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美国大型跨国大豆贸易商控制了全球80%左右的大豆贸易量,USDA涉豆信息是CBOT基本面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CBOT大豆期货交易风险转移给别国,美国大基金对大豆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具有放大效应,美国大豆协会在世界大豆市场上控制性较强。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可以打破大豆受控的国际贸易格局,争取公平的贸易空间,实现大豆的适时、适品、适地、适量国际采购,减少对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风险性的特点,构建时应遵循整体性、无缝连接和战略性的原则。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结构模型中的节点涵盖大豆主产国农场收纳库、中转库、集并库、国内粮食物流中心、油脂加工企业联盟到用户在内。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还要进一步结合大豆国际物流状况。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的构建还要进一步研究油脂加工企业联盟的稳定性。因为其稳定性对于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结构模型的稳定至关重要。在实际中,油脂企业往往因为自身利益、企业隶属关系等原因导致联盟无法形成,促其稳定的切实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以及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供应链结构模型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大豆实际国际采购中港口库分布、用户需求、运输条件和采购能力等因素,对结构模型进行模拟、验证等定量分析。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