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下的大豆产业危机,更像是一次机会主义下的方向迷失
- UID
- 2
- 积分
- 2892617
- 威望
- 1396340 布
- 龙e币
- 1496277 刀
- 在线时间
- 133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2-25
|
阴谋论下的大豆产业危机,更像是一次机会主义下的方向迷失
在大宗商品市场,所谓的大豆指的是黄豆,也叫黄大豆,其主要用途一是用来压榨出食用豆油,一是用在饲料领域,成为动物口粮。
而所谓的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指的则是大豆市场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提起大豆产业,目前我国由于食用油和肉蛋奶消费的大幅提高,对大豆的需求每年在一亿吨以上,但国内的产量则仅为1500万吨左右,因此,整个市场的需求主要就是依靠进口市场来满足。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全面讲述下我国是如何从大豆出口国,转变成大豆进口国的,并穿插第一次大豆危机、大豆违约风波等真实故事。
讲述中国大豆产业的兴衰,我们先从一个谎言开始。
美国当年,偷了中国东北高产大豆种子,通过转基因,复制了这种高产大豆,然后通过免费给中国农民种植这种大豆,然后反过来告中国侵犯知识产权。
这是这两年新媒体兴起之后关于大豆的一则阴谋论,而这个谎言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原始版本,时间要追溯到本世纪初,原版本是这样的:美国来中国东北偷了大豆种子,然后用偷到的种子打败了中国大豆。
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给每日粮油贴标签,因为如果你意识不到这是一个谎言,可能会更难理解大豆危机的发生,以及后面的涉及资金规模更大的违约风波。
图片
2018年10月17日,《纽约时报》在其“被忽视的人”栏目刊登了一则百年前的“旧闻讣告”,这一栏目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弥补时报在过去百年中刊登的讣告多为白人男性的缺憾,补刊发那些值得人们纪念、却因种族与性别等原因未能登报的人物,而当天讣告的主人是一名中国人——金韵梅(1864-1934)。
对于那些偏执于阴谋论的人来讲,应该是不知道金韵梅是谁,实际上,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都不知道,我们也是在梳理资料的时候才有所了解。
金韵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第一位女西医、第一位医院女院长,还是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创办人、中国护理教育业的开拓者,1934年去世时,把所有的财产--在北平的寓所并现金6000元,捐给了燕京大学。据说,其墓碑目前还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
但对于美国人而言,她是第一个将大豆和豆制品介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人。
图片
从我们查阅的资料来看,金韵梅向美国推荐大豆,并不是为了近百年后打败自己祖国的大豆产业,相反,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所作的努力是希望把一个真实和准确的中国传达给美国,消除偏见。
总之,历史的问题应该让历史去给出答案。
来自澎湃新闻此前做的专题显示,在金韵梅过世后不久,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土壤造成的破坏,美国在二十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系列的沙尘暴危机,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破坏,而大豆的固氮能力使其获得广泛种植。
但这些还不是谎言起源的根本原因,之所以有上面那则谎言,来自转基因王国——孟山都。
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和消费国,但在美国攀上转基因研究顶峰之前,它已经是全球实力最强的育种国家。
图片历年中国大豆出口统计
1988年益海嘉里在中国投资的首家油脂工厂南海油脂落户深圳蛇口,由此也拉开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辉煌时代。
随着1991年第一瓶小包装食用油面世,靓丽的外包装、纯净的油脂,一下子成为千万家庭的首选,大豆食用植物油也一下子变成了“黄金油”,把中国几千年形成了动物油、植物油三分天下的格局给打破,进而也带动了国内大豆消费量的增加。
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尝试对粮食流通市场进行改革试点,大豆作为油料作物首先放开,而这一时期在豆油热销的追捧下,各地大豆加工项目纷纷上马,国产大豆压榨产业迎来最黄金的十年。
而与此同时,以孟山都为首的种子公司却开始加大了对对中国野生大豆的种质资源挖掘,并在2000年完成专利权的主张,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及其栽培、检测的国际专利。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真正让国人难以接受的是:进口大豆开始迅速占领市场。
历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统计
1995年,在中国放开大豆进口市场的同时,孟山都发布了全球第一个转基因大豆品种——抗农达,并开始在美国和南美地区推广,与传统大豆相比,除了具备抗除草剂基因外,含油量要比传统大豆偏高。
而当时转基因研究作为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在市场监管方面都是陌生的。
同时,上面我们也提到,从1995年开始是国内大豆压榨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建厂就能赚钱,建厂就需要采购大豆,在这种市场的刺激下,我国大豆进口速度一年一个台阶。
据悉,在这期间我国曾对部分转基因大豆拒绝进口,但在需求的刺激下,最终没能持续下去。而伴随着进口大豆的增多,国产大豆产量却开始大幅下降。
从1995年大豆年进口不足百万吨,到2003年大豆产业危机发生前夕,大豆年进口量已突破2000万吨,不到十年时间增长了二十多倍。同期,面对国内大豆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国产大豆却未能分上一杯羹。
但这时还谈不上所谓的大豆危机的。
因为,即便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在确保主粮安全供应的大背景下,大豆市场放开也是唯一的选择——这里面涉及到人口、资源及消费多重因素的影响。真正的危机来自国际资本对中国需求的一次炒作。
虽然现在来看,在全球国际市场,中国需求是一个非常醒目的题材,国内部分企业也会依据这种炒作做出反向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权益。但在当年,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需求的炒作却实实在在是一场狙击。
我们将时间倒退至2003-2004年,当时的大豆进口市场,包括金融工具都相对单一,我国大豆进口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这边企业定下采购价格、数量,签订合同,那边卖家发货交易。
图片
在这种交易背景下,2003年8月1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一份报告,称美国大豆产区天气不好,面临减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出现大幅上涨。而伴随着美盘大豆价格的走高,国内包括大连华农在内的大豆压榨企业,纷纷入市采购,希望采购更多的大豆运回国内,确保生产稳定。
预期减产——大豆价格走高——中国买家抢购——价格进一步走高,简单的逻辑线。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的最低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的1060美分,进口大豆成本也从2300元/吨上涨到4400元/吨,而在这一路上涨中,中国买家“抢购”了800万吨的美国新季大豆,占当时年度总进口量的四成,美国生产的大豆顺利高价销售。
然后,美国大豆丰产消息传来,大豆价格出现暴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中,当时的民营大豆压榨明星大连华农全国7个厂全部停产,通过协议签署,托福国际掌控华农30%的股权,接着南京华农分厂被美国邦吉收购,东莞华农分厂被美国嘉吉收购,霸州华农分厂被法国路易达孚收购。
据来自行业数据显示,当时四大跨国粮商通过快速收购,很快掌握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据统计,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占到64家。
在当时的民族主义情绪下,这次国际资本对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狙击被定义为中国大豆产业危机。
随后,在各方农业、经济专家的会诊下,第一次东北大豆振兴计划启航,放弃主打的非转基因食品市场,主攻高油大豆——但在国内禁止转基因的大背景下,无异呈现出事倍功半的局面。
国产大豆继续远离大豆压榨市场,同期对东南亚地区的食品大豆出口市场也日渐萎缩——这可能才是国产大豆真正的危机所在。
前面我们提到,从中国对肉蛋奶的需求以及资源配置来看,允许大豆进口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将大豆进口与国产大豆的发展对立起来,显然是走入了误区。
从历史资料来看,我国国产大豆作为杂粮消费的规模庞大,是局面豆芽、豆腐等豆制品的主要制作原料,而且日本、韩国此前一直是我国国产大豆的主要进口国。
但随着当时确定高油大豆为振兴方向之后,高蛋白大豆品种发展缓慢,对外出口方面,多年不变的老品质,加上不能提供有效的产品追溯体系,出口数量日渐萎缩;对内,在大豆压榨火爆的同时,始终没有人来培育国内的大豆食品市场,更没有企业能在大豆食用领域能扛起发展的大旗。
没有需求,自然也就没有市场,没有价格,逐渐沦为靠政策补贴的品种——可能企业发展方面,国内外确确实实存在着差距,但就产业发展而言,当年的大豆产业危机,更像是一种机会主义下的方向迷失。
当然,似乎为了给我们的产业发展寻找一个借口,在当年很多人的分析中,都会提到一个“进口大豆价格远远低于国产大豆”。
但实际上,国产大豆价格一直分两个市场,一个是食用大豆市场,一个是油用大豆市场,食品大豆价格一直高于油用大豆,而进口大豆由于含油量高,主要是用在大豆压榨市场。我们猜想,当时应该是有一部分专业人士,将食品品级的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进行直接对比才得出的结论。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些企业为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有意混淆这种区别——但所有这些,现在讨论已经意义不大。
客观来讲,就目前的大豆压榨市场而言,使用进口大豆企业的财务成本确实要优于国产大豆,但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在于这次大豆危机之后交易方式的变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大豆进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违约事件。
在第一次大豆危机之后,我国买家对当时的交易方式提出了异议,随后经过多方交流谈判,开始流行一种新的交易模式:点价交易。
所谓的点价交易,就是企业先和卖方签订大豆采购合同,约定好交货日期,但并不立马确定交易价格,而是由买方在交货日期前给出报价即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大豆交易时的一口价的风险,并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回避市场涨跌带来的即时交易风险。
但在这种交易模式下,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开始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据悉,为方便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我国对大豆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给予了诸多便捷的金融支持,比如大豆进口交易,双方确定交易后,买方不用支付现金,由合作银行开具信用证支付,这个信用证一般有半年到一年的期限,企业仅需在到期前将钱支付给银行即可。
在这种模式下,部分企业采购大豆之后,先用合作银行的信用证支付,货物到港后以较低的价格对国内进行快速分销,随着货款到手,这部分货款并不会第一时间归还给银行,而是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然后才对银行进行还款。
通过这样一波又一波的交易,实现手中时刻保持有半年到一年期的货款,赚取与银行信用证之间的利息差,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空手套白狼。
然而这一操作的结果却是,融资贸易商为获得资金不顾市场实际需求大量进口大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将陷入破产的困境。
在那几年,与铁矿石一样,江苏的棕榈油、山东的大豆都是融资客们最喜欢的目标商品,并最终导致了2014年大豆违约风波。
图片
图片
在那一年大豆违约风波中,山东晨曦、日照昌华等明星企业纷纷倒在资金链上。
以山东昌华为例,判决书载明在2014年3月26日、2014年5月4日、2014年5月9日、2014年5月12日和2014年6月10日,昌华实业以购买棕榈油为由,提供购销合同、商业发票、提单等,并交纳相应保证金,从中国进出口银行山东省分行开立信用证,分别套取资金868.6728万美元、493.68万美元、959.76594万美元、674.0625万美元和509.949万美元。上述资金后经过进口押汇、进口押汇展期和向银行申请信用证垫款等,但最终均未偿还。
2016年山东昌华破产重组,随后山东晨曦也在坚持了一年之后正式宣告破产,其关联企业永飞国际更是早已在大豆进口市场不见踪影,而临沂盛泉油脂目前也已退出大豆主流进口市场。
截止目前山东多数大豆进口贸易企业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回首往事难免让人唏嘘,然而企业的兴衰成败给产业带来的影响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中,当时的民营大豆压榨明星大连华农全国7个厂全部停产,通过协议签署,托福国际掌控华农30%的股权,接着南京华农分厂被美国邦吉收购,东莞华农分厂被美国嘉吉收购,霸州华农分厂被法国路易达孚收购。
据来自行业数据显示,当时四大跨国粮商通过快速收购,很快掌握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据统计,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集团中,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占到64家。
据此,国产大豆距离主流大豆压榨市场越来越远。
图片
从每日粮油多年对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的观察来看,国内粮油产业的提升远远跟不上我国粮食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
以大豆为例,包括民企、国企在内的内资企业普遍更适应在单边上行的行情中去盈利,更加依赖利用国内需求市场的增长去保持利润的总体平衡,即由于在国内需求的强劲带动下,使得国内企业成为天然坐多头寸的行业,或者说利用贸易里面的盈利来弥补加工里面的亏损。
大豆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并非来自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多企业的心思放在了钻政策的漏洞上!
时至今日,从放开大豆进口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而大豆作为试点的第一个放开的主粮品种,一直在尝试着寻找可借鉴的经验,这也是为何直到如今,我们的玉米尽管进口量持续攀升,却一直不敢放开的主因之一。
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但积极的方面是,大豆市场的放开除了在可借鉴的经验偏弱外,总体仍是利远远大于弊。
而对于目前进口量越来越多的玉米,其实并不在于国内产量能有多少,或者说进口会达到多少,而是我们如何去区分进口和国产,区分好了两个市场,国产粮的市场也就有了。
这就是中国农业,没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一步步的摸索中,满足低收入者最基本的食物需求,又给更广泛的人群带来多样的食物供给。
注: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阴谋论也再度流行,为此,将我们此前的一段文字重新编辑梳理,文中数据全部来自公开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做引用解读。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