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期货量化学习 | :期货量化 |
返回列表 发帖

贸易战2.0 再议对农产品影响及受益标梳理

贸易战2.0 再议对农产品影响及受益标梳理

摘要:2018年4月4日,美方公布301调查对华加征关税产品的清单,我国贸易反制打出大豆这张王牌,从供需替代分析看,大豆王牌祭出,将对美国经济和政治产生较明显影响,预计对我国的通胀影响较小。
本文作者国泰君安分析师钟凯锋,李晓渊,赵瑞,鲁家瑞。

事件:2018年4月4日,美方公布301调查对华加征关税产品的清单,将对原产于中国的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共14类106项)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核心结论:本次《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清单》涉及的农产品相关品类包括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牛肉、棉花以及部分水果等,我国本次贸易反制打出大豆这张王牌,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再度升级。从清单所涉及的农产品来看,大豆王牌祭出,将对美国经济和政治产生较明显影响,预计对我国的通胀影响较小;玉米我国以自给为主,贸易战影响有限;高粱我国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量预计有所下降,但对我国农产品行业整体影响不大;小麦基本以国内自产为主,贸易战影响不大;牛肉加征关税将较大幅度提升美牛终端售价,其产品竞争力预计将受到一定程度削弱。本次中美贸易战升级,农业板块有望迎来主题性投资机会,推荐标的: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关注西王食品、道道全、北大荒、哈高科、京粮控股等标的主题性机会。



一、大豆:国内大豆、豆粕、豆油价格有望上升

1.1中美大豆供需情况

2017年中国大豆消费量处于世界首位,总消费量为11446.1万吨,占世界大豆总消费量的32.17%,但大豆供给主要依靠进口。而进口方面,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国内总需求的34%。同时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占国内消费比例较为平稳,近年来虽然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不断提升,南美国家出口量激增影响,但从国内进口国家的进口量占比来看,我国对美国大豆进口虽然有所下滑,但仍处高度依赖。

美国方面,美国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2017/18年度大豆总产量达到1.2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4.56%,总消费量为5711万吨。美国大豆是国内第一大出口农作物,出口额占其农业出口近20%,其中中国是美国大豆第一出口大国,对中国大豆出口量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60%。


1.2大豆进口替代不足,参战将推升大豆价格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在农产品进口中有着较高地位。2017年我国大豆总消费量达到11218万吨,国内产量仅有1400万吨左右,进口量9700万吨,大豆消费对外依赖度高达86%。从进口金额来看,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金额占国内农产品进口总金额的32%左右,达到397亿美元,并在近年持续稳定在30%以上,进口金额位列进口农产品首位。

我国大豆进口替代性很小,短期内难以消除对美国的进口依赖。进口方面,巴西和美国是我国大豆的两个主要进口国,2017年我国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量为5093万吨、3286万吨,占总进口量比例为53%、34%;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金额为209亿美元、139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比例为53%、35%。从进口国家来看,我国基本上从巴西和美国进行选择。


解决有效供给主要考虑库存解决短期供应、更换进口国解决中短期进口问题以及自给自足解决长期供给问题。但我们认为,从这三个方面解决问题,推进难度较大。

1)库存解决短期供给。目前国内大豆库存消费比从2014年的高点持续下滑,现在已经达到自1994年以来的库存消费比的历史低位,仅靠库存来解决短期供给问题,可能性较小,可行的办法是在贸易战还未完全开打之前,国内先行进口大豆来增加库存,而这一举措将推升目前美豆的价格。

2)更换进口国,解决中短期供给。我们认为尽管近年来南美国家大豆产量不断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占巴西大豆总产量的33%、出口量的78%,已经维持在高位,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考虑将巴西出口量的剩余20%全部进口,也需要从美国进口部分大豆,因此中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对美国大豆进口的依赖。而如果考虑阿根廷进口大豆,一方面本身阿根廷产量比较小,大幅扩张阿根廷进口的概率较低。同时由于南北半球存在季节性差异,美国和巴西两国大豆收获时期不同导致短期内难以产生完全替代性。

3)自给自足解决长期供给问题。由于本身大豆单产比较低,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需要最少8亿亩的耕地,目前国内耕地面积略超20亿亩,如果全部实现自给自足将会挤占其他作物的耕作面积。而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国内大豆完全自给可能性较低。即使实现60%的国内总需求,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也要接近5亿亩。因此从中长期角度,通过育种技术提升不断提升单产可以缓解进口依赖的程度,但是完全实现自给还任重道远。



1.3大豆参战,祭出反制王牌

大豆出口在美国贸易中占比较高,成为我国有效反制的王牌。2017年美国大豆出口量为5313万吨,占其大豆总产量比例达47%,其中对华出口量占总出口量比例高达60%。由于大豆主要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种植,根据USDA统计,近3年美国大豆生产前10位的州是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印地安纳州、密苏里州、俄亥俄州、北达科塔州、南达科他州和阿肯色州,大豆产量占全美的95%,而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除明尼苏达州、伊利诺伊州外的八大农业州都支持特朗普。我们认为此次中国对美国大豆加收关税,其主产州将受到严重打击,而农业在美国政治上一向较为敏感,美国农业一旦受损,会给美国执政党带来一定的政治压力,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使得大豆成为我国反制贸易战的王牌之一。

近期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温,美国豆农已经有所行动,一方面,在电视台自费打广告反对开启对华贸易战;另一方面,由于豆农出于对贸易战不确定性的隐忧,最新公布的USDA种植意向报告中,2018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将会下降,比2017年种植面积减少1%,面积预估为8,898.2万英亩。而之前由于大豆玉米比价仍处于高位,市场预期大豆种植面积仍将继续增加,而公布这一数据后,与市场预期大相径庭。

此次国内祭出对原产于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无疑会使得市场预期国内对美国大豆需求下滑,再次推升本已处于高位的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此信息一出,美国大豆、豆粕价格应声下跌。但根据我们前文分析,虽然对美国大豆有进口替代的可能,但是国内仍将对美国大豆具有高强度的进口依赖,对美豆需求断崖式下滑的概率并不大。


二、玉米:从总量角度对价格影响有限,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2.1从供需总量出发,“贸易战”对玉米价格影响有限

在我国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后,我国玉米进口量大幅下滑,根据CASDE预测,我国玉米进口占国内总产量比仅0.69%,占国内总消费的0.67%,而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仅68.14万吨,且随着巴西、阿根廷玉米产量增加,美国玉米进口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变强,对我国价格影响极为有限。

对美国玉米价格影响方面,根据USDA预测,2018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占美国玉米总需求量的18%,占国内产量的15%,但是出口到中国的玉米占比极小,可以说“贸易战”对美国玉米价格的影响更多停留在心理影响层面,实际影响将极为有限。

由于进/出口占比对国内和美国影响极小,未来玉米价格更多的仍由自身供需格局决定。国内玉米方面,虽然2017/18销售年度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但由于15/16及16/17销售年度玉米价格暴跌,目前农户对种植玉米仍处于观望态度,因此虽然我们预估2018/19销售年度玉米种植面积将回升,但是回升幅度将有限,玉米价格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回升状态,但是站在18/19销售年度,需求的边际增量开始放缓,从价格回升斜率上来说,18/19销售年度的玉米回升斜率将低于17/18销售年度的斜率,而站在目前时间点预判,19/20销售年度,玉米上升的斜率将大幅变陡。


2.2结构性影响:美国玉米错杀,国内玉米价差扩大
2.2.1美国玉米价格被过分“错杀”

我国玉米进口对美国的依存度远远高于美国出口对我国的依存度。根据3月份USDA对我国和美国玉米进出口情况的最新预测,2017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400万吨,美国玉米出口量为4905.26万吨,美国对我国玉米出口量为68.14万吨,占我国玉米总进口量的17.04%,占美国玉米总出口量的1.39%。且2014-2017年,美国对我国玉米进口量占美国玉米总出口量的比重维持在0.2%-1.39%的低位水平,而我国从美国进口量占我国玉米总进口量的比重均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水平。因此,我国对美国非种用玉米征收25%的关税对美国影响不大,但是对我国玉米进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将加大对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玉米的进口量。所以,我们认为美国玉米出口量下降幅度微乎其微,玉米价格在目前情绪化反映结束后,玉米价格将继续反弹。


2.2.2国内玉米不同等级的玉米价差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玉米价格方面,因为我国玉米国标一等均价目前高于美国玉米进口到港价,但是增加25%的关税后将导致国内一等玉米价格低于美国玉米进口价,我们在之前报告中反复提及,临储政策取消会使我国玉米价格向进口到岸价进行靠拢,因此关税增加短期内对我国优质玉米价格上涨形成强力支撑。根据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3日,美国玉米进口成本价格为1707.67元/吨,计入关税后实际价格高达2134.59元/吨,而根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国标一等玉米价格仅为1962元/吨,远远低于美国玉米进口成本,因此国内一等玉米供给收缩会导致国内高等级玉米价格上升,从而助推玉米价格进一步上涨。因此,我们认为玉米价格等级差会扩大。

三、高粱:高粱与玉米互为替代,加征关税后进口量将有所下降


我国对高粱进口依存度高,自美国进口占绝大部分。高粱和玉米同属于能量物质,在饲料中可对玉米进行替代,由于2011年以后玉米价格持续高企,作为替代品的高粱的需求量快速提升,根据USDA数据,2011年我国进口高粱仅8.4万吨,2014年进口量即超过1000万吨,增幅达120倍;随着近年来玉米价格回落,高粱进口量有所下行,但仍处于年进口量500万吨以上的高位。从进口国家占比看,美国进口量占绝大部分,其中2017年自美国进口量为476万吨,占总进口量比例高达94%,自美国进口金额为957百万美元,占总进口金额比例高达93%。

本次加征关税后,高粱进口量预计有所下降。2018年3月底高粱广东市场价1972元/吨,广州港口到岸价2050元/吨,两者价格接近,如果贸易战真正执行,加征关税25%后的进口成本约2560元/吨,高出国内市场价600元/吨左右。高粱进口成本增加预计将导致对玉米的需求有所提升,预计高粱进口量将有所下降,对我国农产品行业整体影响不大。



四、小麦:小麦主要依靠国内自产,贸易战影响程度很小


我国小麦基本以国内自产为主,美国进口占国内消费量仅1%。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作物采用进口配额制,据发改委公布制定的《2018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申领条件和分配原则》,2018 年我国小麦进口关税配额量为963.6万吨,从实际进口量来看,2017年我国小麦进口量为442万吨,而国内产量为13000万吨左右,国内消费量为11700万吨左右,小麦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比例仅为4%。从进口国家看,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小麦156万吨,占总进口量35%,进口金额为391百万美元,占总进口金额36%。但进口美国小麦占国内消费量比例仅1%左右,贸易战对我国小麦的影响程度很小。


五、牛肉:加征关税将一定程度削弱美牛竞争力


我国牛肉进口量占消费量比例持续提升,以缓解国内供应缺口。我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为4.9公斤,和同期世界人均消费量10公斤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伴随着消费升级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逐渐倾向健康化、高端化,以牛肉为代表的高蛋白食物消费量持续增长,而国内牛肉产能扩张受到养殖周期、养殖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产量增速落后于消费增长速度。根据USDA数据,2017年我国牛肉消费量为798.5万吨,产量为707万吨,进口量为92.5万吨,进口量占消费量比例为12%,进口量占比近年来快速提升,以有效缓解国内牛肉供应缺口。从进口国家看,乌拉圭、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等南美、大洋洲国家是我国牛肉主要进口国。

美牛进口历史梳理:17年5月中方宣布开放美牛进口,美牛时隔14年重回中国市场。自2003年美国华盛顿州发现疯牛病病例,我国随即停止美国牛肉进口;2016年9月我国有条件解除对美国30月龄以下剔骨牛肉、带骨牛肉的禁令,允许符合我国追溯体系要求和检验检疫要求的美国牛肉对华出口,但重新开放附带的严格条件使得美牛进口仍遭受较大阻力;2017年5月“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早期收获”清单正式公布,就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投资和能源等领域问题达成十项共识,在牛肉进口方面,中方表示允许进口美国牛肉,标志了美牛获准正式进入我国牛肉市场。

本次加征关税将一定程度削弱美牛竞争力。在本次商务部公布的对美加征关税商品清单中,进口牛肉涉及7个税项,包括整头及半头鲜冷牛肉、鲜冷带骨牛肉、鲜冷去骨牛肉、冻的整头及半头牛肉、冻的带骨牛肉、冻的去骨牛肉、其他冻牛杂碎等。据USDA数据,2017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牛肉9445千磅,约合4284吨,占我国牛肉总进口量不足1%,本次加征关税对我国牛肉市场影响有限,由于美牛刚打开中国市场不久,加征关税将较大幅度提升美牛终端售价,其产品竞争力预计将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期货论坛 - 版权/免责声明   1.本站发布源码(包括函数、指标、策略等)均属开放源码,用意在于让使用者学习程序化语法撰写,使用者可以任意修改语法內容并调整参数。仅限用于个人学习使用,请勿转载、滥用,严禁私自连接实盘账户交易
  2.本站发布资讯(包括文章、视频、历史记录、教材、评论、资讯、交易方案等)均系转载自网络主流媒体,内容仅为作者当日个人观点,本网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不对该类信息或数据做任何保证。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依靠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判断,不对因使用本篇文章所诉信息或观点等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发布资源(包括书籍、杂志、文档、软件等)均从互联网搜索而来,仅供个人免费交流学习,不可用作商业用途,本站不对显示的内容承担任何责任。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4.龙听期货论坛原创文章属本网版权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龙听期货论坛”,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本论坛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若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涉及版权问题时,请及时联系删除。联系方式:http://www.qhlt.cn/thread-262-1-1.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