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关注东北运输恢复后的基层售粮情绪及上量节奏 11月,正值新季玉米上量高峰,玉米价格却无视季节性供应压力,逆流而上。锦州港(600190)玉米平舱价从9月27日2480元/吨的低点持续攀升至目前的2660元/吨,累计上涨180元/吨,幅度为7.3%;玉米期货主力2201合约从9月22日2429元/吨的低点攀升至最高2736元/吨,最大涨幅超过300元/吨,幅度为12.6%。为何在新粮大量上市之际,市场可流通粮源反而不足?下游企业补库是由于前期库存水平偏低还是终端消费好转?玉米市场是阶段性反弹还是王者归来? [宏观逻辑] 全球通胀压力加剧 新冠变异毒珠德尔塔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低于预期,主要经济体维持较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8月全球央行会议结束后,个别国家提前加息,但主要经济体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未变。加之近几个月全球范围内遭遇了能源短缺与电力供应危机,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突破83美元/桶,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引发市场对经济通胀的担忧。 FAO全球谷物指数创近8年新高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数据,世界粮食价格持续攀升,已经刷新10年以来的新高水平。在全球植物油价格和谷物价格上涨的推动下,10月FAO食品价格指数为133.2点,环比上升3%。其中,植物油价格涨幅最大,环比上升9.6%。与此同时,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上升3.2%,小麦价格环比上升5%,领涨谷物价格。 在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全球农产品价格强势不改。然而,仍需关注全球流动性拐点的来临。北京时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将从11月中旬起减少每月购债计划,同时维持利率在0―0.25%不变。虽然减少购债不等于缩表,但缩减购债规模的长期结果是全球流动性拐点临近。 图为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和FAO谷物价格指数 [产业逻辑] 玉米市场主动建库阶段尚未结束 根据产业结构及价格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观变化,可以把库存周期分四个阶段:主动去库存阶段、被动去库存阶段、主动建库存阶段和被动建库存阶段。目前,玉米市场已经经历了主动去库存和被动去库存阶段,目前正处于主动建库阶段的后期。 从2016年临储拍卖开始,整个产业经历了前临储时代(2016―2017年)、后临储时代(2018―2020年)、无临储时代。2020年玉米产业进入主动建库阶段,产业各环节库存规模都高于2019年同期,主动建库伴随着价格的大幅拉升。2020年新季玉米上市开始,东北各体量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入市抢粮,在三方资金的配合下加速建库,基层售粮进度快于2019年同期,一年一度的新粮收获季节,玉米价格反而一路上行,甚至出现多年未见的华北粮倒流入东北的现象,现货明显升水,期货近强远弱格局显著。2021年进入无临储时代,国家把部分进口玉米纳入储备,并于2021年6月11日开始陆续向市场投放进口玉米。截至11月12日,投放逾414万吨。当前,主动建库阶段尚未结束,预计2021/2022年度在主动建库后半程,玉米市场表现为现货升水持续走低,并逐渐转为正向市场,期现结构也将从现货升水向期货升水转变,之后进入被动建库阶段。 另外,玉米市场去库存阶段已经结束,其带动小麦、稻谷去库存。目前,小麦市场去库存基本完成,后续重点关注玉米建库(渠道及数量)及稻谷去库情况。玉米重建库存需要较长时间,且变数较大,在建库周期完成前,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未来贸易流通格局可能发生变化 我国玉米产区集中在东北(约占总产量的43%)和华北(约占总产量35%),常年的贸易流通是从东北流向南方,即北粮南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东北玉米外运量在4600万―4800万吨。然而,2020/2021年度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市场需求结构更加多元,东北玉米外运量大幅减少,北粮南运变成东北自用为主、华北小麦稻谷替代以及南方进口玉米谷物替代格局。展望2021/2022年度,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一区玉米结余量逾5600万吨,华北也略有结余,其中山东缺口约1700万吨、河北结余约300万吨、河南结余约880万吨,而主要缺口在长江以南地区,两广缺口约1600万吨。 9月以来,华北强降雨导致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玉米产量下滑,且雨后粮源质量堪忧、毒素水平偏高。相比华北,东北新粮丰产丰收,粮质也优于往年。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价差回归,玉米重现饲用优势。饲料企业调整配方,增加玉米配比,企业采购东北玉米的意愿增强。不过,南方饲料企业仍以替代谷物为主,部分企业虽然调整了饲料配方,但玉米用量提升程度有限,其大多随用随采。 综上所述,东北新粮丰产丰收、粮质优势明显,且东北基层囤粮情绪恢复理性,华北地区采购意愿走强,预计今年东北地区玉米外运量将较上年明显增加。 图为山东德州小麦、玉米进厂价 [供求逻辑] 华北减产抵消部分地区增产预期 表为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数据 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农民玉米种植收益良好的双重推动下,2021/2022年度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同比明显增加。农业农村部在10月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中预测,2021/2022年度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较上年度增加140.6万公顷,增幅为3.4%;产量将较上年度增加1114万吨,增幅为4.2%。然而,9月以来的降水对华北玉米单产和品质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CAOC因此下调单产20公斤/公顷,至6350公斤/公顷,仍比上年度高出33公斤/公顷;产量为2.71亿吨,虽较9月预测值下调85万吨,但仍比上年度高出1000万吨以上。最新出炉的11月报告维持10月预测不变。 东北粮源外运受到恶劣天气阻碍 国庆节前后,多个产区在关键的收获时间窗口迎来持续降雨,导致玉米收获延迟。同时,煤炭价格上涨,烘干成本抬升,烘干塔开工意愿不足,新粮上量整体后移。9月底开始,国内新冠疫情持续发酵,拖累基层售粮进度。11月初,全国范围的寒潮来袭,东北出现大范围降雪,虽然9日寒潮影响趋于结束,但东北降雪势头不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部分地区仍会有大到暴雪出现。上述因素导致东北玉米外运受阻,市场可流通粮源较少,预计一周左右物流才能逐步恢复。 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将继续增加 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国内进口玉米约353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2493万吨;9月进口高粱约65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735万吨;9月进口大麦约151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861万吨;9月进口木薯干约45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453万吨;9月进口DDGS约3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18万吨;9月进口玉米及相关替代品约617万吨,1―9月累计进口约4560万吨,较2020年1―9月增加2787万吨,增幅为157%。此外,截至11月10日,美玉米12月船期对我国港口CNF报价约345美元/吨,配额内完税成本约2530元/吨。在国内玉米市场重建库存完成之前,玉米进口量将维持高位,高粱、大麦等替代谷物的进口量有望继续增加。 图为我国玉米当月进口值与累计值 价差回归促使玉米饲用消费回暖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为2627万吨,环比下降3.5%,同比增长2.7%。按照9月饲料产量计算,禽类饲料产量占比约40%,其中蛋禽饲料占比约10%、肉禽饲料占比约30%。此外,猪饲料产量占比约42%,水产饲料产量占比约13%。肉禽和生猪养殖均处于亏损状态,后期饲料粮消费增速将继续放缓。不过,当前生猪产能规模扩张正在兑现。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较正常保有量高出6%,预计到明年年初才能调整到合理水平。 图为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 3月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月度新生仔猪数量都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出栏的肥猪数量同比还会明显增长。因此,在生猪去产能完成之前,饲料粮整体消费水平依然会处于高位。尤其是前期玉米高价带动饲料企业调整配方,增加了小麦替代,而随着小麦流入饲料市场,小麦市场供应趋紧。截至10月,小麦临储库存为4200万吨,其中2014―2017年份的粮源有限,部分政策性小麦的销售开始限制饲料企业参与。近期小麦价格持续上涨,超过2800元/吨,其和玉米的价差回归,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重回小麦下方,饲料企业随之调整配方,提高玉米占比。后市小麦是否继续锚定玉米,需要重点关注稻谷去库节奏,因为小麦去库存完成后,稻谷去库存是补充饲料粮的有效途径。 图为国内月度饲料产量 深加工和贸易企业库存水平偏低 10月以来,淀粉企业受限产限电和新粮水分偏高的影响,中长期建库意愿不强。中国粮油信息网的监测显示,山东淀粉加工企业玉米库存为12天,低于2020年同期16天的库存水平;山东酒精加工企业玉米库存为11天,也低于2020年同期16天的库存水平。在企业普遍维持较低库存的情况下,新冠疫情叠加东北大雪,市场看涨情绪升温,流通逐步缩量,深加工企业厂门到货量减少。11月8日山东厂门到车不足百辆,企业因而连续上调收购价吸引上量,最高收购价调至3020元/吨,但11月10日厂门到车也才300余辆,企业提价保量效果甚微。当前市场可流通粮源不足,尤其是国内多地新冠疫情抬头,企业和贸易商建库意愿强烈,而基层惜售情绪渐起,后续关注运输恢复后的企业建库心态。 图为部分地区淀粉企业玉米库存天数 总的来说,宏观逻辑上,全球通胀预期升温,农产品将继续强势运行;产业逻辑上,玉米市场仍处于建库周期,后续关注玉米建库及稻谷去库情况;供求逻辑上,2021/2022年度玉米市场供求紧平衡格局不改。短期来看,东北外运受阻,市场可流通粮源不足,而加工和贸易企业库存水平偏低,其建库意愿强烈,玉米阶段性供需错配,价格料维持强势,后期关注运输恢复后基层售粮情绪及上量节奏。
图为锦州港平舱价及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盘价(作者单位:格林大华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