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74674
- 威望
- 1387366 布
- 龙e币
- 1487308 刀
- 在线时间
- 1315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1-24
|
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简介:刘红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范艳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而金融与能源联系盘根错节,相互融合与渗透。本文从能源供求、投机力量和救市货币政策三个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的影响途径,探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趋利避害利用这次金融危机来解决能源领域深层次矛盾。
关键词:金融危机 能源价格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4-1618/F(2009)06-0003-03
一、引言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经过一年的震荡,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与各国股市大幅下跌,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增长明显减速,全球经济从通胀状态迅速转成通缩状态,国际国内能源供需矛盾缓解。而金融与能源联系盘根错节,相互融合与渗透。本文从能源供求、投机力量和救市货币政策三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如何利用这次有利时机来解决能源领域深层次矛盾。
二、金融危机对能源价格的影响途径
1.金融危机不仅抑制石油需求,同时也牵制了石油生产
供求关系是影响能源价格最根本的因素。一方面,金融危机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抑制需求。自1986年至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在每桶15-40美元的价格区间内波动,虽然途经海湾战争导致原油价格急剧波动,但整体上还是供求平衡。随后面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发展所导致的能源需求以及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急剧减少,石油价格在需求拉动之下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疯狂上涨之旅。随后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的逐渐显现,大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悲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降低和价格回落,不论是国内外一些机构的预测,还是各国和一些公司反映出来的实际数据报表,都表明了这一点。石油输出国组织也表示今明两年世界石油日均需求量均将低于以往预期。对能源需求减少也带动石油、煤炭等行业价格下调。
另一方面,油价下跌严重打击了石油公司的生产热情,使主要产油国开始承受预算压力。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投入能源开发的资金难以保障,许多能源项目被迫延迟。有资料显示,委内瑞拉现在需要将近每桶95美元的油价水平,才能确保宏观经济稳定。俄罗斯在油价跌至每桶70-80美元时,原料垄断行业可能会失去还债能力,需要提供直接政府补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沙特石油行业许多上游开采项目就因为融资原因而延迟,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特别是许多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因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危机。油价的下跌也导致欧佩克国家限产保价。不管是欧佩克限产保价,还是石油公司因融资困难被迫减少投资,其结果都将造成石油生产的萎缩,供给减少。
2. 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投机力量的影响
目前的原油已不仅仅是一种普通商品,它兼具战略性政治商品和金融商品两种属性。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早已脱离了市场供需基本面的范畴,仅靠长期紧缺的供需问题、或者短期供需不平衡不可能导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短期内急剧暴涨。在国际石油买卖合同中的计价公式中的基准价格一般与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石油价格直接相连,石油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影响很大,而在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因素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消费增加还是汇率变化、地缘政治、自然灾害都可能成为投机和炒作的理由。美国众议院能源商务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显示,2008年1月,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交易合约中的37%为“投机交易者”所持有,但到同年4月,这一比例已大幅攀升至71%。这种大量投机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利用炒作各种信息,制造虚假的繁荣需求,推高油价。2008年中期全球的石油期货交易金额高达800亿-1100亿美元之间,已是实际石油贸易额的8-10倍。期货市场日成交量已超过实际需求的20多倍。2008年6月,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与来自美国其他政府部门的专家对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原油市场基本面和投机等因素展开调查,使对冲基金开始大规模撤离该市场,从而导致了2008年7月以后原油期货交易呈现梯次下滑。
随着目前危机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机构普遍不看好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纷纷调低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机构资金紧张,市场流动性缺乏,伴随油价的下跌,特别是对油价前景悲观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资金离开石油市场,原油市场投机资金规模总体较前期大幅萎缩,又进一步加快了油价的下滑速度。金融危机使得石油期货市场泡沫被挤出,能源市场价格中期将重新回到供求关系主导时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国救市资金不断注入,很难保障全部进入实体经济,预计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会流入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因素可能又会活跃起来,进而推高油价。
3.金融危机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掌握着“世界货币”的发行权。美国政府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特性,开动印钞机狂印美钞,接踵推出一项又一项直接投入资金的救市措施,使得数以万计的美元纸币即将充斥全球市场,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日益失衡,而引发的后果将是美元的大幅贬值和物价的疯狂上涨。大多数国际大宗商品用美元计价的,美元的大幅贬值导致了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都大幅上升。虽然从基本面来看,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低迷,消费很差,但由于美元大幅贬值,使得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顿时上升。“被动性上涨”成为业内人士近期议论的话题,上涨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商品的成本推动的,而是来自于货币贬值。由于市场预计货币贬值将长期支持商品市场价格上涨,此前一直没见“大动作”的原油价格,也在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后的几天内连续反弹,轻松突破50美元/桶关口,创出了4个月的新高。美元的货币政策将影响油价的长期走势。
加速印钞后的美元贬值将引起世界货币体系的动荡,逼迫越来越多的国家银行加入“印钞机”行列,引发全球性货币贬值。近期亚洲地区已有多种货币出现贬值。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把购买日本国债的规模扩大近1/3,从每月1.4万亿日元(合140亿美元)增至1.8万亿日元。全球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将来产生的流动性,也可能会推动能源价格上涨。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的应对策略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能源供需矛盾缓解,为我国解决能源领域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时机。
首先,金融危机导致的油价减速为我国能源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提供了有利时机。
完善能源价格市场化机制将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前期国内能源价格改革的迟疑,主要是考虑国际油价太高,担心价格调整会加剧通胀压力,希望等到油价降到一个低点。而国际油价一直动荡不定,如果把战略改革与这种波动巨大的因素联系,恐怕很难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而现阶段经济增长减缓、原材料价格下跌,CPI和PPI的回落趋势。在未来较长时间里面,爆炒石油期货、流动性过剩将不再是困扰经济的严重问题。这种情况为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空间和有利时机。在这宝贵的时间里,应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能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障。
其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为中国的能源战略储备提供了重要机遇。
战略石油储备起到保障供给、稳定油价以及紧急情况下威慑作用。70年代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在西方引起了极大震动。危机过后,西方各石油消费大国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也趁着石油低价重新开始购买原油作为紧急储备。美能源部在一份声明中称,依照所计划的各种战略石油储备行动,到2009年底,美国政府的石油储备容量将达到7.27亿桶,这相当于全美70天的石油进口总量。同样,中国石油储备“建仓”的时机也来临。国内石油储备分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商业储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市场,保证企业能够有效运作。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石油供应中断而导致石油危机,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正积极推进二期基地建设,二期石油储备基地规划已经完成,库容将达到2680万立方米。在低油价的利好下,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企业两方面的作用,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时,也大力支持石油企业扩大原油商业储备。
第三,能源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目前国际油价大跌、美国金融动荡波及欧洲,总部位于欧美、资产位于产油国的企业有抛售股权的压力和需求,而高度依赖石油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产油国,迫于财政的压力,也有抛售项目资产融资的愿望。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并购的能力上升。资料显示,从融资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低于很多国际石油公司。因此,有观点认为,在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应该利用现在的资源价格总体下行的机会,更多地从长远来考虑,积极谨慎地实施海外战略。国家也应鼓励更多企业跨海并购,讲求投资效益,选择投资方式,去占领一些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发挥更大作用,获取我们国家的战略利益。但是国际形势复杂,企业走出去不能只靠运气和勇气,需要依仗知识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强有力的能源外交,需要权威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是中国能源企业比较缺乏的,需要时间来准备和积累经验。
第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和应用新能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准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新的能源格局下,我国必须采取合理的能源战略,为我国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遇。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认为,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不仅有日本和德国,也包括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40年后日本、德国成为了发达国家,而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依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原因在于他们选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德国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后采取了很多节能、降耗的政策,日本能源使用效率在过去30年当中整整提高了一倍多。而发展中国家却采取补贴、价格管制等方式刺激需求,目前能源利用效率还不及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瓶颈。中国未来能否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能源政策选择。
短期内传统能源主导的世界能源格局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有限的能源资源和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明显。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量的同时,也在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设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设,积极开发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需要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大量资金投入(管清友,2008)。通过对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培育,在拉动投资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把促进增长与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林伯强.危机:中国能源的最佳机会,南方周末,2008-12-18.
[2]董秀成.高油价时代就此结束?中国经济报告,2009-3-25.
[3]管清友,刘德伟.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价值中国网,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