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永均 中信建投期货 摘要: 后疫情时代海内外经济确定性复苏,钢铁行业终端需求向好预期打满。不料工信部抛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这一重磅炸弹,市场情绪出现拐点,煤焦钢矿预期出现分歧。我们不禁思考,政策为何会突然从产能置换转向产量压缩?2021年政策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政策落地会给市场带来何种影响?本文将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1 政策升级背后:环境保护、利益再分配共同推动 2020年底,工信部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粗钢在钢铁产业链中处于中游的核心位置,作为钢铁行业的最重要的半成品,其量价的变动将会对上游原料端和下游产业端产生共振,从而影响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此前,围绕我国钢铁行业改革的关键词还是“产能置换”: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先进产能,而今产能置换基本完成,政策转而走向压缩产量,我们认为主要两大原因: 1、“碳中和”目标倒逼 去产能后时代,产量不降反升。2016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改革措施紧紧围绕着产能置换进行,特别是自2018年开始实施《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后,我国进入减量置换时代,且产能置换效果显著,但是国内粗钢产量却连创新高,2020年预计将达10.5亿吨。究其原因: 一是产能置换退出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旧设备,新投产的冶炼装备生产效率更高,以及各种辅助冶炼装置和技术不断进步,使粗钢产量进一步释放; 二是存在着置换产能减量不及预期的问题,虽然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1770, 23.00, 1.32%)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其他地区实施减量置换,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实产能、僵尸产能复活、一炉多能等情况,减量置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粗钢的产销率处于高位,市场有大量的需求支撑钢企扩产。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格控制粗钢产量势在必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受“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约束,以及前期钢铁行业置换产能过程中产量不降反升等现实情况,严格控制粗钢产量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压缩粗钢产量,同时积极推进短流程、非高炉炼铁和氢冶金等工艺结构优化和新技术应用,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实现钢铁行业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
2、成材-炉料利润倒挂,钢企为他人做嫁衣 钢铁行业利润分配不均匀,利润惨遭原料端瓜分。国内钢铁产能增速快于铁矿(1062, 10.50, 1.00%)石供给增速,导致铁矿石供不应求,叠加资本市场上铁矿石的资金面炒作,使得铁矿石价格猛涨;同时,近几年焦化行业加大去产能力度,焦炭(2785, 35.00, 1.27%)价格被推高。据统计,钢铁行业大概有70%的利润被铁矿石占据,10%的利润被焦炭占据,而钢企只享有其中10%的利润。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钢企生产成本提高,对其利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侵蚀。
市场主导下钢厂不愿限产,产量控制需要政策干预。粗钢在下游的应用主要是在基建与房地产、机械以及汽车行业,这三个行业占粗钢消费量的78%。2020年底,终端需求勉强修复至疫前水平,但下半年以来汽车、机械单月增速超预期,地产基建需求韧性较强,下游对粗钢的需求短期内难有较大变化。此外,钢企停产再复产周期太长,对设备损耗太大,而且复产过程不一定会顺利。在此背景下,尽管炉料价格不断攀升,但钢企往往选择维持生产运转,进行囤货累库,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这种趋势一方面弱化了减量置换的效果,使粗钢产量屡创新高;另一方面使成本层层叠加,导致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因此,粗钢产量的控制需要政策干预,以实现产业利润重新分配以及行业健康发展。
2 政策落地尚待时日,今年或严控增速 虽有不小阻力,但政策落地将是大概率事件。自“碳中和”、“碳达峰”概念提出以来,高层领导们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各部门全力配合做好“碳中和”、“碳达峰”工作,钢铁行业压缩产量、提高效益、转型升级都势在必行。虽然有着来自原料商、钢企和下游制造商的三重阻力,但是环保和利益再分配的推动力更强。据有关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粗钢需求将突破11亿吨,市场整体呈现扩容增长。我们判断此项政策落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至少在2021年不会彻底实现产量压缩,严控增速的可能性更大。 政策执行过程或导致阶段性供需错配。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强劲,钢材市场需求巨大,如中国交通运输部在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披露,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预计202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左右。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适度加快到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十四五”期间钢铁产业或者钢铁消费增长应该保持在3%-4%的水平,国内钢铁新增消费量或达到1.5亿吨到2亿吨。”一方面是需求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是供应量的压缩,阶段性的供需错配或难避免。 供需矛盾解决途径包括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产业升级等。目前,我国钢材的主要进口来源是日本和韩国,占据中国进口总量的3/4左右,进口产品中棒线材、角形材和管材主要来自于日本,板材主要来源于韩国。2020年底中国签署RECP协定,将推动中日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顺畅,因此,日韩进口钢材在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受到政策的负面影响。我国是钢材出口第一大国,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减少出口、优先满足国内需求来缓解供给压力。此外,减少低端产品供给,增加高附加值产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现产量控制。
3 粗钢产量压缩,煤焦钢矿何去何从? 成材供应相对确定,需求端对基本面的影响权重将提升。为严控粗钢产量,粗钢产量或进行限额分配,终端需求仍是市场化的,需求端将对成材基本面的未来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预计基本面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会更加明显。此外,由于产量受限,成材现货价格的支撑位会上移,压力线则与需求端联系紧密,当需求极好的时候,价格天花板具有想象力。 钢厂或在淡季来临前完成生产,对焦炭需求刚性减弱,利空焦炭。粗钢产量若受限,钢厂或针对限额产量制定生产计划,按照节点监控产量完成进度,预计前三季度开工率较高,年度限额产量或提前完成,以避开采暖季限产带来的炉料紧缺问题。此外,钢厂对持续生产的执念也会减弱,当炉料价格上涨或炉料紧缺时,钢厂可通过预判未来炉料供需错配会否改善,权衡利益得失,选择性地停产限产,对焦炭需求的刚性将减弱。 进一步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202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将超过11.5亿吨,铁矿石价格也创下8年来新高,完全背离行业基本面。国内持续增长的粗钢产量,导致国内铁矿石供应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进口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而压缩国内粗钢产量,有利于缓解国内铁矿石的供应紧张状态和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加速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归行业基本面,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