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听    时间: 2020-12-7 12:34     标题: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文献中又称“胡”或“瑚”。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早在4000年之前,中国的冶铜技术就已相当精良。殷、周时期是青铜器的极盛时代。此时期的兵器、日用品及装饰品之类,无不以青铜为主。
青铜簠(fǔ)产生于西周时期,结束于战国,并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因在祭祀时用于盛稻粱,故称“祭祀盛粱器具”。


9f510fb30f2442a7d933edaf7b0aba4bd11373f0a42a.jpg


解释
簋与簠。都是盛黍稷的祭器,经常在一起连用。
①《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②《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田)穰苴对曰:‘夫御寇敌,诛悖乱,臣请谋之。若夫布荐席,陈簠簋,君左右不乏,奈何及于介胄之士耶?’”
成语
【成语】簠簋不饰
〖解释〗对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种婉转的说法。不饰,不整饬。
〖出处〗《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亦作“ 簠簋不脩 ”、“簠簋不饬”。
〖示例〗①唐·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公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脩者……未至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
②《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三年》:“枢密臣受人玉带,徵赃不叙,御史言法太轻, 博果密曰:‘礼,大臣贪墨,惟曰簠簋不饬。若加笞辱,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
【成语】簠簋不饬
〖解释〗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
〖出处〗《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饬’。”
〖示例〗至夫~,下官不职者,吾居是邑则不敢非。 ◎明·赵弼《繁邑古祠对》
【成语】簠簋之风
〖解释〗指官吏贪财受贿的风气。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 莱阳赵仑阆仙,康熙二十一年督学江南,力矫时风,清廉自矢。过江击楫曰:‘某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于是干谒不行,孤寒吐气,簠簋之风为之一变。”

图片附件: 9f510fb30f2442a7d933edaf7b0aba4bd11373f0a42a.jpg (2020-12-7 12:34, 77.55 KB) / 下载次数 85
http://www.qhlt.cn/attachment.php?aid=26068&k=f24d75e8729d467a186b5716c5b1917b&t=1717476709&sid=dAMV12






欢迎光临 龙听期货论坛 (http://www.qhlt.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