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92617
- 威望
- 1396340 布
- 龙e币
- 1496277 刀
- 在线时间
- 133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2-25
|
说文解字
【卷五】【豆部】徒候切(dòu)
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
𣅣,古文豆。 [11]
说文解字注
古食肉器也。《考工记》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传》曰:“四升为豆。”《周礼·醢人》:“掌四豆之食。”
从囗。音围,象器之容也。
象形。上一象幎也。《特牲》“籩巾以綌纁里”,《士昏》:“醯酱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士丧》“籩豆用布巾”,是也。下一象丌也。《祭统》注曰“镫豆下跗”是也。丨丨象骹也。《祭统》曰“夫人荐豆执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是也。豆柄一而巳,两之者,望之则两也,画绘之法也。《考工记》曰:“豆中县。”注“县绳正豆之柄”是也。豆柄直立,故竖、侸、岂字皆从豆。徒𠋫切,四部。
𣅣,古文豆。锴本如此作。《玉篇》亦曰“𣅋,古文”,当近是。 [11]
广韵
徒候切,去候定 ‖豆声侯部(dòu)
豆,谷豆,《物理论》云:“菽者,众豆之名也。”又姓,后魏有将军豆代田。徒候切。十六。
【校释】原脱切语上字,盖误以“豆代田”之“田”为切语上字,四库全书原本切语正作田候切。然《广韵》一书不以“田”为切语上字,故依四库全书重修本及《王韵》各本、《唐韵》补“徒”字。豆代田,人名,《后魏书》卷三十有《豆代田傅》。众豆,原作“众豆”,据钜宋本、楝亭本、元泰定本、四库全书本改。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豆部】 豆·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0
古文:𣅋、𤽋、𣅣
(dòu)《唐韵》徒𠋫切。《集韵》《韵会》《正韵》大透切。并音窦。《说文》:古食肉器也。《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书·武成》:执豆籩。《诗·小雅》:为豆孔庶。《公羊传·桓四年》: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乾豆。注:豆,祭器,状如镫。《礼·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注:楬,无异物之饰也。献音娑,疏刻之也。
又《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旊人为豆,实三而成觳,崇尺。注:崇,高也。豆实四升。《史记·乐书》:簠簋俎豆,礼之器也。
又扬子《方言》:陈、楚、宋、卫谓桮落为豆笼。注:盛桮器笼也。《集韵》:或作梪、䇺。
又《韵略》谷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礼·天官·大宰》:“三农生九谷”。注: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为九谷。《礼·投壶》: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干宝《晋书》:驽马恋栈豆。
又《博雅》:天豆,云实也。
又巴豆、海红豆,皆药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红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别一种也。俗作豆,非。
又《说苑·辨物篇》: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又官名。《南齐书·魏虏传》: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纪》:文帝伐魏,至盘豆,拔之。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陇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汉光武时,关内侯豆如意,后魏长广王豆代田。
又复姓。北周豆卢宁,本姓慕容氏,归魏,赐姓豆卢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纥豆陵氏。
(dǒu)又《正韵》当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注:豆,当为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传·昭三年》豆、区、釜、锺之类,当音斗。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盖譌并耳。
(xiū)又《字汇补》思留切。读作羞。《周礼·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误也。《释文》:豆,音羞。
又《韵补》:叶动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豆叶保,保音补。
又叶田故切,读作渡。《诗·小雅》:傧尔籩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音学五书》:豆叶孺。
又山名。《后汉·郡国志》:唐县有都山。一名豆山。今关中人读豆为渡。《说文》:竖、侸、裋皆以豆得声。树字从壴,亦以豆得声。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