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紧缺现象依然存在
2020年新季早籼稻及一季中籼稻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籼稻主产区损失严重,籼稻生产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增加 2020年在“视情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鼓励双季稻种植”的政策基调下,我国早籼稻面积从2019年的历史低点迅速恢复扩种了超过400万亩。农情调度数据显示,今年江西省早稻种植面积1826.3万亩,同比增加182.5万亩;湖南1837.2万亩,同比增加195.3万亩;广东1309万亩,同比增加57万亩;浙江155.54万亩,同比增加7.32万亩。从笔者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2020年早籼稻面积确实有明显增加,不过增幅还有待商榷。 新季早稻产情并不乐观 从生长情况来看,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早稻目前正处于乳熟成熟期,湖北、安徽等地处于抽穗灌浆阶段。 因为汛情,江西省对受灾地区和行洪地区的早稻提前抢收。据农情调度数据,截至7月中旬,全省早稻收获面积1156.7万亩,其中鄱阳湖流域35个早稻重灾县7月11日至16日抢收早稻面积643.8万亩;全省早稻受灾面积449.5万亩,绝收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7月19日农情调度数据显示,早稻绝收118.5万亩,中稻绝收72.2万亩,晚稻栽插进度总体滞后尤其是环鄱阳湖地区。 湖南洞庭湖流域、湖北仙桃、安徽巢湖等地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湖南岳阳部分地区早稻单产在500—600斤/亩,较去年减少200—500斤/亩。因为持续降雨,部分地块早稻受淹,新季早籼稻青粒多,籽粒不饱满,水分偏大,必须经过烘干,芽稻比例大增。 综合来看,2020年早稻增加的面积或难以弥补因洪涝灾害绝收的面积,而且新季早稻在单产、品质方面都将不如上年。 中晚籼稻前景不确定 在市场聚焦早籼稻产情的同时,一季中籼稻的生长和双季晚稻的种植也值得关注。由于中籼稻正处在分蘖拔节期,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一季稻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进程或延后,有效穗数也可能减少,没顶超过4天就可能面临20%以上的减产,超过10天甚至可能绝收。晚籼稻方面,受降雨影响较小的地区插秧基本结束,而湖区及前期受淹地区的农户因担忧二次被淹仍在观望。2020年,江西省晚稻种植任务为1870万亩。截至7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割进度仅达82.9%,晚稻栽插进度也仅有46.1%,7月22日,全省已栽晚稻1393.5万亩,是近年进度较慢的一年。中央气象台消息,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37℃的高温天气将持续至7月下旬,部分地区在38℃—40℃。有农业专家担忧洪涝灾害过后会有旱情发生。 中华粮网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晚籼稻种植面积约2.36亿亩,同比基本持平;中晚籼稻总产预计2185亿斤,同比增加16亿斤,增幅0.7%。综合来看,我国一季中籼稻的生长已经受到不利影响,而晚籼稻插秧暂未受到明显影响,但要在8月前完成移栽。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正全力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抓好晚稻面积落实,力争实现“早稻损失晚稻补”。 早籼稻价格高开高走 收购方面,早籼稻价格高开高走已成定局。事实上,前期早籼稻长势乐观,零星上市时开秤价一度在1.12元/斤左右。前后不过一周时间,早籼稻开秤价已经跳到了1.2元/斤的大关。截至7月20日,江西主流收购价已经飙升至1.23元/斤以上。受疫情影响,2020年多地增加了稻谷的临时储备,市场收购竞争激烈,省内跨区调粮、省外赴江西抢粮频繁发生,如果后期浙江再加入收购,早籼稻价格恐将进一步走高。 另外一个早籼稻主产大省湖南,部分产区面临无粮可收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湖南稻米行业饱受重金属的困扰,严苛的安全标准之下,局部产区镉含量低于0.2mg/公斤的粮源较少,市场陷入农户不敢种、企业不敢收、储备合格粮源紧缺的境地。洞庭湖周边也遭受了洪涝灾害,使得原本就“缺粮”的局面雪上加霜。 7月17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关于调整202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时间的通知》,决定将202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起始时间从原定的8月1日起予以适当提前,即在新产早籼稻上市后,如市场价格符合预案启动条件,按规定程序申请启动2020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预案调整进一步加剧了早籼稻价格上涨的预期,托市收购启动可能性不大。 中晚籼稻市场仍待发力 从当前市场价格走势来看,受新季中晚籼稻市场粮源紧张及疫情期间居民恐慌性采购影响,国内陈稻价格自春节后一路走高。入夏以来,气温升高,市场消费趋淡,成品米走货疲软,原粮价格稳中走弱,季节性消费淡季将一直持续至8月末。 预计9月之前中晚籼稻价格将继续保持疲软态势,季节性淡季结束后存在一定上涨空间,优质稻表现更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籼稻供需紧平衡。从近几年的产消情况分析,随着种植结构不断调整,早籼稻种植面积连年下滑,产量大幅减少,而消费量总体较为稳定。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早稻播种面积445万公顷,比2018年减少34.13万公顷,下降7.1%;全国早稻总产量2627万吨,自2004年以来首次跌破3000万吨,比2018年减少232.5万吨,下降8.1%。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导致2019年全国早稻产量减少203.7万吨,占早稻减产总量的87.6%。中华粮网供需平衡数据显示,我国早籼稻最近几年一直处于产不足需的状态,不足部分需要挖库存补足;中晚籼稻则处于紧平衡状态,市场价格对产量变动比较敏感。优质稻方面,目前市场粮源见底,企业采购困难,陈稻多为普通稻,难以满足市场加工需要。 二是陈稻难以契合市场需求。拍卖方面,2020年年初至7月21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累计投放2014—2019年产稻谷约5063万吨,实际成交总量约780万吨。其中,早籼稻累计投放量1298万吨,成交总量为72.9万吨;中晚籼稻累计投放量为2221万吨,成交总量273万吨。自2020年4月下旬开始,2016—2018年产早籼稻成为市场投放主力,2014—2015年产早籼稻基本消耗完毕,因拍卖底价超过市场预期,品质一般,成交并不理想,以流拍居多。中晚籼稻则以2014—2015、2018—2019年产为成交主力。7月中晚籼稻的整体成交情况好于上月。 三是国内籼稻去库存进度受限。2014—2019年产籼稻预计仍有超过5000万吨的政策性库存。其中,中晚籼稻大约4000万吨。综合拍卖和实际库存数据预估,我国籼稻供给较为宽松,但受到拍卖底价、储存品质等因素影响,区域性粮源紧缺现象依然存在。
图为江西中晚籼稻新陈价差对比 综上所述,2020年国内新季籼稻产情难言乐观。早籼稻走势已经明朗,天气变化将成为影响下半年中晚籼稻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政策性库存虽然为籼稻价格提供了顶部支撑,但拍卖底价和品质无法完全契合市场需求,粮源结构性、区域性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新季中晚籼稻产情也会对其价格走势产生极大影响。 (作者单位:中华粮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