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92857
- 威望
- 1396460 布
- 龙e币
- 1496397 刀
- 在线时间
- 133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2-26
|
央行发文警告“炒鞋” 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一则题为《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多家主流媒体就此相继发声,呼吁“炒鞋”市场回归理性,引发高度关注。微博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话题#炒鞋#讨论量达2.8万次,阅读量达4.3亿次;话题#央行上海分行警示炒鞋风险#阅读量达5277.1万次。
“炒鞋”热潮不减引舆论高度关注
梳理舆情可以看到,自2018年以来,市场对部分知名品牌限量版运动鞋的“炒作”一直没有停歇,虽然相关的监督报道、风险预警报道也在持续跟进,但并没有影响到“炒鞋”的热度。近两年来,部分运动鞋的溢价率从100%到2000%不等,加之资本注入和“炒鞋”平台的饥饿营销,导致这些限量款运动鞋的售价直线飙升,运动鞋从消费品变成了一种“期货”。
人民网发文指出,“炒币”热刚刚褪色,“炒鞋”圈又劲风频吹。几乎一夜之间,已出现毒、Nice、斗牛等10余个“炒鞋”平台。甚至还有平台为“炒鞋”编制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K线图媲美股市。据统计,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一时间,“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的观点流传甚广,“炒鞋”交易参与者之众、交易量之大、价格波动之剧烈,令人咋舌。
风险隐患渐显 “鞋穿不炒”成共识
央行上海分行的简报提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除此之外,还指出潜在风险,包括“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金融风险;操作暗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就这些潜在风险,新华社指出,第一,目前各“炒鞋”平台还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缘,尚待监管部门给予更明确的规范与指引。第二,倘若“炒鞋”失利,杠杆资金贷款逾期归还,最终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而且会对金融机构带来不必要的坏账,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第三,某些平台的运作模式类似于期权交易,操作黑箱化,躲避监管,很可能为某些违法犯罪行为(比如洗钱)创造条件。
梳理发现,其实关于“炒鞋”的舆情一直在持续积累,而这次央行的金融简报旨在引起网民、金融市场、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炒鞋”降温、防控相关风险起到了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获得网民和媒体的肯定。央行上海分行的警示给逐渐失控的“炒鞋”快车踩了一脚刹车,既有利于防范金融市场新风险,也给丧失理性的“炒鞋”者加了一道保护盾。
加强金融监管 整治交易市场
不难发现,近年来类似“炒鞋”的现象并不罕见。普洱茶、名酒、藏獒,甚至大葱、蒜都曾被“炒”过。但不同的是,“炒鞋”被迅速互联网化、金融化。从“炒鞋”的商业模式来看,它与“炒币”模式相似,大众参与,交易量大,目前在监管、治理、宣传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舆论建议,在金融监管方面,可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的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结合外部公开信息等,提高分析研判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可进行风险提示,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在市场治理方面,相关互联网平台应履行责任义务,对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对球鞋企业而言,企业应回归潮流文化的初心,通过打造良性的产业生态链,来促进潮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而不是通过饥饿营销炒作自己的品牌价值。
在宣传引导方面,各方要通过权威机构和媒体发声,及时干预为狂热情绪降温,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推动球鞋交易回归正常的价值基本面。同时,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主动发挥优势,开展金融犯罪类的科普、风险教育,尤其要注意对学生等青年群体的引导,避免引发更多敏感性问题。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