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 {' I5 J. h) g6 X0 g 去年初夏,我第一次见到日本最高额纸币一万日元的时候,还以为纸币上的那个人像是日本的某位天皇,要不就是丰臣秀吉啊伊藤博文啊大久保利通啊等著名政治家。但后来才知道,此人既不是哪个天皇,也不是哪个首相,而是一个出身平民、终身未仕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叫福泽谕吉。2 e8 F1 r* Z* T6 H% s ^. M" F( z. `
6 ]- j. T& [( ~/ \ 对福泽谕吉其人,我早就有所了解,对他既敬又恨,感情复杂的、矛盾的。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劝学篇》、《文明概略论》、《脱亚论》等,主要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平等,呼吁日本脱离东方专制愚昧文化,全盘西化。虽然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但毕竟是一介平民,终身未仕,也没有什么文治武功,怎么会被日本人把他的头像印到最高额的日元上呢?一个教书匠有何德何能啊? ' h* M/ p- L( x) s! H/ J! N 7 Y$ c, l2 s4 g' ~" _7 g 少年就是汉学家' Z& O% I: B; a3 V& P
! l1 `* E$ T/ a& ]. D. { 福泽谕吉生于1835年1月10日,他的父亲福泽百助是一个俸禄微薄的低级藩士,他喜欢收藏中国古书,致力于研究中华文化,是当地名望颇高的汉学家。在谕吉诞生的那一天,福泽百助恰好买到了中国清朝的上谕条例六十余册,认为非常吉利,于是给新生儿子取名“谕吉”。不幸的是,在谕吉18个月大的时候,福泽百助因病去世,谕吉家境顿时陷入贫困境地。谕吉幼时常制作手工艺品贴补家用,无暇读书识字。一直到了十四五岁,才开始学习汉语,并阅读家中所藏汉书。可以说,谕吉最初接受的是中华文化,光《左传》一书他就读了11遍,年纪虽小,已是一个地道的汉学家。% L7 A. X/ L& O* C5 C* @* @9 n H
8 m1 g% @: h) E7 V9 H5 I9 s; N
1842年,清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消息震惊日本。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以华为师,而清国败给英国,使“天朝大国”的形象开始在一些日本人的心目中崩塌。1853年,4艘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日本幕府开港通商。与当时的中国人一样,西方人的船坚炮利也让日本人震惊不已。第二年,福泽谕吉离开故乡赴长崎学习炮术,之后又到大阪钻研物理和医学。他在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之后,逐渐认识到儒家文化反科学、反文明的本质,开始鄙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包括日本传统文化。 / _' m4 o5 G/ p" {# g7 s : b+ Y- B! {- E* R$ q# b出洋见了大世面 6 F7 {1 n/ _$ T% S4 c2 a - W" V( o2 U6 s3 ^1858年,25岁的福泽谕吉学有所成,受聘到江户教授兰学(荷兰语及学术)。次年冬天,德川幕府依据“日美通商条约”,决定派遣军舰咸临号护送使节到美国华盛顿交换商约。谕吉经过朋友的推荐,获得舰长木村的准许,作为随员赴美。一到美国,“当这些腰里带着佩刀,脚上穿着草鞋的日本使节刚刚走进下榻的饭店,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鞋在上面走来走去”。2 g- K$ R2 u1 M, N
! [' G/ W J$ A, z. J `: t1861年12月,日本幕府派遣使节到欧洲,谕吉作为译员随行,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这一次旅欧,促成了谕吉思想的改变。 3 B, n# W# w& c1 f4 G! | 5 e [( x3 ?2 k- u3 o# K% v0 P# R行前,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数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这时不管多么讨厌西洋人,心理也不会有‘攘夷’之念了”。谕吉对于西方社会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诸如医院的经营、银行的业务、邮政、征兵法规、政党、舆论和选举等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识到,西方物质的发达仅是表面,而根本在于制度的进步。只有建立与人性相适应的制度,才能激励人的创造性,由此自然而然会导致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的文明进步。6 O( E) _( C2 F4 X# |2 l0 B$ U" Y( j. R
( V' D! y. f2 P! O1 i0 D3 |回到日本后,福泽谕吉开始著书立说,宣传西方文明。他撰写了《西洋事情初编》,记录了他旅欧一年的所见所闻,也让广大日本人民大开眼界。在《劝学篇》中,他批判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和儒学思想,认为文明的关键是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个人独立则一家独立,一家独立则国家独立,天下独立”。他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同时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他讽刺中国是“不擅变革之国,一两千年只知固守古人之言而根本不知随机应变,妄自尊大之风盛行……”, o a. ]& K' k0 _
: ]" V! t4 g3 m开日本新式教育之先河" R( C7 d% p* _0 I. D* o
8 _) d5 N! m0 p# q r; S6 u q" }
1867年,谕吉再度赴美,考察了美国东部各州。此次他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国家强盛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当今之急固属富国强兵,然富国强兵之本,唯在专心培育人才。”回国后他就开办家塾——庆应义塾,效仿美国的私立学校,确立课程内容,以数理为基础,以培养“独立心”为旨趣。教材以谕吉从美国买回来的西学书刊为主,设法律、经济、数学、地理、历史等课程,开日本新式教育之先河。; a" O: `/ }0 K, i- S4 G% ?
2 h* K& b( }* w; c9 \" P( W7 Q6 Z
值得说明的是,与之同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如何向西方学习。无论是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以制夷”,还是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都是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福泽谕吉的认识显然要在魏源、张之洞等人之上。科技进步,只是果,而不是因。无因哪来果?谕吉认为,学习西方文明,不仅仅是引进科学技术这么简单,关键是引进西方的优良文化和先进体制,而要让人民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体制,最重要的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日本人民的精神面貌,才能把日本人由顺从的“臣民”培养成“独立自尊”的国民;也只有教育,才能让人民了解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才能形成日本人的现代意识。; U: ]! u# {0 S' R, l7 V
/ s; w0 Q0 k# }0 d2 \& v明治元年五月,上野发生战争,谕吉义塾的所在地距上野仅八公里,炮声隆隆可闻。谕吉在外面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依然从容地向学生讲授美国的经济学,一时传为佳话。他勉励学生说:“从前拿破仑称霸于欧陆时,荷兰国的命运,有如风前的残烛,岌岌可危。不特自己的本国,连印度地方的属地都被占据,没有一个地方可容它升扬国旗。但在世界上,还留着仅有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日本长崎的出岛。出岛是多年来荷兰人在日本居留的地方,欧洲的兵乱影响不到日本,悬挂在出岛的荷兰国旗,常在百尺竿头迎风飘扬,象征着荷兰王国从没有沦亡过,这是荷兰人一向引以自豪的。”他以此比喻庆应义塾要如荷兰的出岛一样,不因骚乱而断绝过西学的命脉。他说:“我们的庆应义塾没有停歇过一天。只要这所学塾存在一天,日本就是世界的文明国家!”1 ?! I, t2 W @% L# D
0 d0 o% d! ^( v1 |" X, C+ l: W
当年的庆应义塾,如今已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1 C8 w. T1 W& `& G& O1 l% H
' n# H, E* {; L. t
“脱亚入欧”:日本崛起之秘诀. \& u" \- D/ S
, y! ]) W. P/ W2 z& W; g" l
在教学之余,福泽谕吉还勤奋著述,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鼓吹西方文明,批判东方文化的文章。他通过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反思,确立了其让日本从文化到体制全面“脱亚入欧”的思想。他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L* w' G1 P1 J9 x( A
- E% @1 k% m9 E" C$ }" n5 {阐述其“脱亚入欧”思想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文章,当属他发表于1885年的《脱亚论》。他言简意赅地指出:“(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4 h' S$ A& u5 ~* @9 p! {( y. {- N% x. B7 B$ K. b
文章写道:% X ^# k* u+ L/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