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 2018-09-29 9 W0 x) e3 U" P2 N作为1867年至1912年之间的日本天皇,明治天皇睦仁与日本共同经历了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他本人也被塑造为不世出的“睦仁大帝”,死后也专门修建一座明治神宫也加以祭奠。一些宣传都表达着一个观点: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乃“神圣不可侵犯”,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a5 Y* r- A' t
- A6 F1 s. y* h2 W6 Q- Q- M9 a, E但多读一点明治史便会发现,虽然这位天皇在位长达44年,但很少看到有哪个具体事件、哪项具体工作是由他来主持完成,甚至于整个44年的明治史之中都难以看到他说几句有用的话。宣传口径与历史事实的不同就形成一种强烈反差,让人不禁疑惑:明治天皇究竟有多大权力,又在明治史中起了何种作用?) s6 b! m# ]9 z0 Q* T6 }
: s- v! j. O% N
对于这一问题,日本学者并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毕竟他们受到身份与文化限制很难对明治天皇做出客观的描述,外国学者更因为难以熟练阅读古日语而在研究上举步维艰。因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传》便显得格外可贵。他潜心收集全部与明治天皇有关的著作,尽全力用碎片化的历史记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明治天皇人物像。1 P4 ^* @" m8 `4 d
" }% P/ ~0 F$ L0 d- T1 D& {
初生:青少年时期的明治天皇3 v+ e0 ], J. Z; \* ~
( t8 O. D5 i% L6 d* x" k
时刻需要注意,当1868年倒幕维新志士率领军队一路攻陷江户幕府的各据点时,“睦仁大帝”明治天皇仍然只是一位16岁的少年。由于父亲孝明天皇在前一年突发急病而死,睦仁还没来得及当上皇太子,也没经过完整的帝王教育,就匆忙接过天皇位置。 + F) A2 ]/ H3 w " `8 e' g5 q7 h4 c' u应该说,这位少年并没有做好应对乱世的准备,就在4年前一场围攻京都皇宫的军事政变(禁门之变)中,12岁的睦仁还被来往作战的武士吓晕过去。虽然从后世来看,新一代武士群体在倒幕维新运动中的崛起是日本进步与革命的象征,但在当时,他们的存在也始终让睦仁的脖子上悬着一柄剑:自己的权力事实上是维新武士给的,那么也并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维新武士就不会再夺走这份权力。 , b, i4 C% i7 \' Y& [$ C4 L9 t ^" N. g
更吊诡的是,发动“禁门之变”的主力军长州藩,与镇压“禁门之变”的主力军萨摩藩,不久之后就摒弃仇恨,共同对抗幕府。双方的联手,被后世大书特书,但这种政治连横却超出少年睦仁的想象,不禁让人怀疑这些高喊忠义的武士暗地里都在谋划些什么。于是,对维新武士的依赖与恐惧,从一开始就困扰着睦仁,直到西乡隆盛出现在他的身边。 , r6 ?3 j! q! {+ H T2 ^. K: R, \* n" g. }7 {# A9 ^ r3 f
与充斥着花鸟鱼虫、和歌艺术的公卿贵族有所不同,出身于底层武士的西乡隆盛是一位高大魁梧、操着浓重地方口音的刚健武夫,成为年轻的天皇从女性化的宫内世界通向男性化的世俗世界的桥梁。1873年5月东京皇居爆发火灾,睦仁的第一反应也是将西乡隆盛赠送的小柜子搬出来,可见双方不仅是君臣,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 I& d; B" w- O: G! u
5 {9 e2 C' g: y. z3 c( K& o* Q
但睦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行“统治权”,却把自己的导师西乡隆盛从政府里赶了出去。1873年10月,日本政府围绕是否派遣西乡隆盛出使朝鲜半岛产生争论,支持与反对两方均把意见提交给明治天皇要求“圣裁”。在时局限制与宫廷压力下,睦仁不得不要求“暂缓出使朝鲜”,西乡隆盛也被迫离开政府,失意地回到老家鹿儿岛生活。 9 F9 o0 U$ y- u' m* Q5 Q, v9 J$ V; h, i- a! Q; ^6 O! {
噩运不仅于此。1877年,由于不满明治政府大规模废除旧时代武士的“铁杆庄稼”(世传家禄),一向仗义执言的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发起暴动,一时间搅动整个日本进入混乱。经过数月战争,暴动军寡不敌众,西乡隆盛也被迫在鹿儿岛自尽,这让睦仁十分悲痛。他无法接受这位亲密无间的导师成为“逆贼”,但维新志士蜕变而成的明治官僚已经把控了国家政权的方方面面,就连睦仁想给西乡隆盛的遗子西乡寅次郎赏赐1200日元、资助他去德国留学都难以实现。0 {( c, A) W5 G+ V
- ^ |1 C% g, x- R/ I) W- Q种种刺激下,睦仁不再甘愿做一个虚坐皇位的傀儡,而是在随后的1880年代走上与政府争权之路。 2 h& m( p: Z: `( }- ] ' ^, Q b- f V+ w W( P宫中:与官僚集团的争斗与和解# R( M! J. X% W; n0 z
/ @& I+ y2 |$ Q1 y$ B l m) N
关于明治天皇乃至战前天皇的实际权力,国内经常有两种极端误解:一种认为天皇是如同中国皇帝一样的“绝对君主”,发言必定一言九鼎,无人反对;另一种认为是如同英国国王一样的“虚君”,仅仅是坐在皇位上,但“统而不治”,具体事务完全交给各路政治家。7 o, z. m' Y* ~$ K
& y1 v3 A6 t& j; x
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却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即认为“天皇”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事实上,无论明治天皇还是后来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其天皇权力事实上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们身边的顾问团体——“宫中”集团共同存在。 " D# R) G1 {# E1 |9 `9 |/ u, V( D+ \" t2 S; B$ r5 C) D
所谓“宫中”集团,狭义上说是担任过“宫中顾问官”职位的官僚;广义上讲,是以明治天皇的“帝师”群体、以及天皇本人信任的一些非主流高级军官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探察近代日本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宫中”集团。一来他们在后世人的眼里并不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前台的政治家有名,二来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写在各路已经问世的历史书籍或通俗小说里,而是深藏在他们本人的日记或宫廷记录里,研究深度不足者很难触及。" w8 I. t1 {1 j, m! k. J8 x3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