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G @: Y, d" q1 X 如今,西安长庆公园内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碑面有阿倍仲麻吕《望乡》诗:“仰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 g2 Q- T) ^0 a' t4 D3 U) @2 z2 |! I8 w E O+ H, P! r
中国科举考试不但影响到东南亚国家,而且还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李彦升,大食人(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的专称),长期定居中国。当时的汴州刺使、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偶然发现李彦升讲中国话标准流利,就与他交谈,通过交谈,卢钧了解到李彦升是随经商船队来的,出身名门望族,较为熟悉中国文化。8 B7 u# U& f9 j$ o. z# u, R" W: _
- T: B. I7 ~: i- C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卢钧特意向宣宗皇帝举荐李彦升。经唐宣宗派人员核实,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李彦升到京后,按部就班进行科考。结果,他一举及第,而当年全国总共及第的人数只有22人。当时他的考卷,交送中书省、门下省复核。复核后发现,李彦升确有真才实学,颍川人陈黯便针对此事撰写成《华心说》一文,对李彦升给予高度肯定。6 Q$ y/ q7 E' W
f6 H( b* V. _. U" c7 } 唐代之后,科举制也逐渐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引入。明代时,越南的留学生一般在本国乡试结束后,会到北京参加会试。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考试中,越南人阮勤中一举成名,夺下进士的桂冠,从此留京任职,后任命为工部侍郎。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朝科举考试被废除,为了笼络外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临时组建了学部专门考核外国留学生,凡考中者按进士、举人授予资格,凡高中进士者授翰林院修撰,人们把这些留学生称为“洋翰林”。/ B) ?# n4 `' T( a4 q
0 k( G, ]& v2 h# p+ x J5 y, C$ F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来封建时代的选人用人制度,不仅为国内的学子重视,也吸引了大量外国的“留学生”。他们参与科举,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中外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