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积分
- 2892617
- 威望
- 1396340 布
- 龙e币
- 1496277 刀
- 在线时间
- 133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3
- 最后登录
- 2024-12-25
|
馘
馘(拼音:guó)是汉语通用规范三级汉字 [1]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像以戈割耳 [2] ,或像以戈斩首 [3] 。馘本义指古代战争中的一种计算军功的方法,即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自己所杀之敌,也指所割的左耳。《说文解字》馘作聝,异体作馘。现以馘为规范字,聝是异体字。
甲骨文有图A1的字形,有的学者释其为“馘”。字形右部是“戈”字,戈是一种兵器;左下(图A)一说是“首”的变体,表示人头。还有一说,“图B”表示垂缨之戈,“图C”乃“首”之省略。字形表示用戈砍掉人的脑袋,它是一个会意字。而甲骨文中的“馘”一般都是与“沚”连用,从它出现的位置来看,显然是地名。
这个字(图A1)发展到金文(图A2),右上的“戈”音化为声旁“或”,“首”被省略成图D的形状。篆文右部作“首”,左部作“或”。楷书将笔画平直化,写作“馘”。
金文中还有图B1的字形,字形从戈,右下是耳,表示以戈断耳。小篆将“戈”讹变作“或”,成为从耳或声的形声字。楷书作“聝”。
历史上,多数学者认为“馘”与“聝”互为异体字关系,指称对象都是耳朵,动(词)则释为割下左耳(也有人认为是右耳,或不分左右),名(词)则释为被割下的左耳。此说之代表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有人认为“馘”和“聝”为两个字。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吕忱《字林》之说曰:“馘,古获反,字又作聝。《字林》:‘截耳则作耳傍,献首则作首傍。’”可见吕氏是把这两个字当做不同的字看待的。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引李孝定之说,认为“馘”乃“折首”,而非“断耳”,认为“馘”是“聝”字之本。古代战争中要以杀敌数量计算战功,若是取首级,则是“馘”;若杀敌很多,首级不便携带,就割取左耳代表敌人,这就是“聝”。这两个字是由于后来记功的实物从“首”发展为“耳”以后,字形才发生了变化。 |
论坛官方微信、群(期货热点、量化探讨、开户与绑定实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