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
鬲(拼音:lì、gé)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 [1]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圆、三足中空的器具 [2] 。鬲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又读gé,古时用于国名,又音近通“膈”“隔”等字。[img]http://p.qhlt.cn/filestores/2020/12/07/99eb83ce9aa67240efded3c6e18f8c06.png[/img]
象形字。鬲是一种古陶器,用于蒸煮食物,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个肥大形似布袋(也有说形似牛乳房)的足。甲骨文(图1)正是这种陶器的形象。作为陶器类型的出现来说,鬲不是最早的。鬲的形体要比盆、罐之类复杂,因而出现得相对较晚。鬲大约起源于彩陶之后,距今约四千多年。金文字形(图2、3、8)大体和甲骨文相同,有的多了些饰纹,不影响其音、义。篆文作图4、5,沿袭甲骨文以及金文之形,甚为明显,只是其器盖、器腹和器颈脱离,稍失其形。《说文解字》别有“䰛”和“㽁”两个或体,以“瓦”为形符,是因为“鬲”多是陶制的原因。隶书作图7,由篆文演变而来,上增一点,纯属饰画。楷书之形则又贴近篆文。以上诸形,都据具体的实象造字。 [2] [6-7] 说文解字
【卷三】【鬲部】郎激切(lì)
鼎属①。实五觳。斗二升曰觳②。象腹交文③,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
䰛,鬲或从瓦。
㽁,汉令鬲,从瓦,厤(lì)声。
〖注释〗①鼎属: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封禅书》:‘其空足日鬲。’索隐云:‘款者,空也。言其足中空也。’②觳: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觳读为斛(hú)。”③象腹交文:饶炯《说文部首订》:“象腹之交文与三足。” [10]
说文解字注
鼎属也。
段注:《释器》曰:鼎款足者谓之鬲。
实五觳。
段注:《考工记》:陶人为鬲,实五觳,厚半寸,脣寸。
斗二升曰觳。
段注:大郑云:觳受三豆。后郑云:觳受斗二升。按瓬人职云:豆实三而成觳,大郑本之。今俗本譌为觳受三斗,误甚。许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无此义也。魏《三体石经》以鬲为大诘嗣无疆大历服之历,同在十六部也。
象腹交文三足。
段注: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记图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脚,汉郊祀志则云鼎空足曰鬲,释款为空。郎激切,十六部。
鬲或从瓦。
段注:《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传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马曰:翮亦作䰛,同音历。三翮六翼谓九鼎,空足曰翮,翼即耳,事见《尔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尔雅》曰:鼎,款足谓之鬲。附耳外谓之釴。
㽁,汉令鬲,从瓦,厤声。
段注:谓载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乐浪挈令织作𥿮。 [11]
广韵
古核切,入麦见 ‖鬲声锡部(gé)
鬲,县名,在太原①。又鬲津,九河名。又姓,殷末贤人胶鬲之后。又音历,鼎属也。
【注释】①太原: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平原郡十九有鬲县。《切三》《王一》作“平原”,不误。
郎击切,入锡来 ‖鬲声锡部(lì)
鬲,《尔雅》曰:“鼎款足者谓之鬲。”《说文》作鬲,鼎属,实五觳,斗二𦫵曰觳,象腹交文,三足。今亦作鬲。
【注释】字头鬲里面为𢆉。 [12]
康熙字典
【亥集上】【鬲部】鬲 ·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0
古文:䰜
(lì)《广韵》郎击切。《集韵》《韵会》《正韵》狼狄切,竝音历。《说文》: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谓之鬲。注:鼎曲脚也。疏:款,阔也。谓鼎足相去疎阔者名鬲。《前汉·郊祀志》:其空足曰鬲。注:蘇林曰: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扬子《方言》:鍑,吴扬之闲谓之鬲。
(gé)又《广韵》《正韵》各核切。《集韵》《韵会》古核切,竝音隔。《礼·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疏:县重之罂也。是瓦瓶。
又姓。
又《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注: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围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释文》:鬲,又作搹。
又国名。《左传·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注:鬲,国名。今平原县。
又《尔雅·释水》:鬲津,九河之一。注: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
又与隔同。《前汉·五行志》:鬲闭门户。注:师古曰:鬲与隔同。
(è)又《集韵》乙革切,音戹。与軶同。《周礼·冬官考工记·车人》:凡为辕,鬲长六尺。注:鬲谓辕端厌牛领者。
《五经文字》:《说文》作鬲,经典相承作鬲。 [13] [attach]26059[/attach][attach]26060[/attach][attach]26061[/attach][attach]26062[/attac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