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氏世系
[attach]23688[/attach] 季成子(?-前644年),姬姓,名友,谥成,又称公子友、季友、成季友、成季,季子,是鲁桓公的第四子,鲁庄公的同母弟弟,母为文姜,他的后代成为鲁国最强卿族季孙氏。《春秋》记载前667年,季友去陈国参加大夫原仲的葬礼。《左传》认为是出于友情,不合礼法。《公羊传》认为是为了躲避叔牙和孟庆父之祸,借口葬礼避难。《谷梁传》认为根本没有葬礼,完全是避讳季友出奔一事。
前662年叔牙支持孟庆父继鲁庄公之位,季友赐死叔牙,逼其仰药自杀,辅佐鲁庄公之子子般,是年,孟庆父杀死子般。
《左传》称此时庆父执政,季友出奔陈国,闵公元年八月回鲁国;《公羊传》《谷梁传》称此时季友执政,庆父出奔齐国,闵公元年冬季回鲁国。
此期间公子启即位,即鲁闵公。闵公二年,庆父和哀姜合谋杀死鲁闵公。
庆父被迫逃亡莒国后,为季友赐死。哀姜回齐国后被齐桓公杀死。季友奉公子申继位,是为鲁釐公。釐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担任正卿司徒,并赐以汶阳之田。季友以齐国为依托,在鲁国执政长达十六年之久。死后由公子遂继任正卿。
季友子无佚早亡,由无佚子季孙行父继承为季孙氏第二代宗主。 季文子(前651年?-前568年),姬姓,季孙氏,名行父,是鲁庄公之弟季友之孙,齐仲无佚之子,春秋时代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人。
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夏,被鲁文公任命为使节,往聘于陈国,去见陈共公,同时也在那里娶妻,到了秋天又奉派出使晋国,去见晋襄公。宣公八年(前601年),鲁国正卿襄仲去世,襄仲之子公孙归父继任为正卿。八年后,公孙归父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权,而一律按照田亩多少征税。鲁成公元年(前590年)实行“作丘(地区单位)甲”。翌年,行父率军帮晋、卫、曹等国,去攻打齐的鞍(今山东济南市)。成公七年(前584年),吴伐郯,郯去鲁不远,却被纳入吴国的领土之事,发出“中国不振旅,蛮夷(指吴国)来伐”的警告。不久叔孙侨如造谣于晋国,晋人听信谣言,就相机捉去季孙行父,囚禁起来,直到晋国的卿大夫为季孙行父说话,才放行父回到鲁国。成公十八年(前573年)鲁成公薨亡,由四岁的公子午即位,是为鲁襄公,大政由季孙行父处理,也保持鲁国的相对稳定。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季孙行父逝世,下命以薄葬来进行仪式,谥号为“文”,执政有二十四年。 季武子(?-前535年),姬姓,季孙氏,名宿,《国语》名夙,季孙行父之子。虽然此时季孙氏未能执政,但仍有巨大实力,依然控制着鲁政。季孙宿于鲁襄公七年(前566年),在私邑费筑城。又于襄公十一年(前562年)要求叔孙豹实行“作三军”,将鲁公室的军队改编扩大为上中下三军,三桓各得其一军,季孙宿对他原私人军队缴纳军赋的免除税收,不参加者加倍征税,因此季孙氏的实力增长更快。到了昭公五年(前537年),成为上卿的季孙宿又实行“舍中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占有其二,孟孙氏、叔孙氏各有其一,鲁国的土地和人民全归三桓,并由三桓进贡以供养鲁国君主。昭公七年(前535年)十一月,季孙宿去世,由叔孙昭子执政。 季平子(?-前505年),季孙氏,名意如,季孙宿之孙,季悼子季孙纥之子。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叔孙昭子将鲁政让位给他。鲁昭公在二十五年(前517年)九月联合不满季孙氏的郈昭伯和臧昭伯发动袭击,但叔孙氏、孟孙氏出兵救援,杀了郈昭伯并打败鲁昭公的亲兵,鲁昭公兵败逃到齐国,流落国外到死。
季孙意如对家臣南蒯不太尊重,南蒯于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据费邑反叛。季孙意如收买民心并以武力攻打两年才获胜,南蒯逃亡齐国。
季孙意如死后,其家臣阳货掌权,囚禁其子季孙斯,控制三桓,并在鲁国执政达三年之久。 季桓子(?-前492年),姬姓,季孙氏,名斯,谥号桓,春秋鲁国大夫。季平子季孙意如之子。
前505年,季孙意如死后,其家臣阳虎囚禁季孙斯,并执鲁政达三年之久。阳虎逃走后,季孙斯想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但是,孔子想提升公室的实力,因此季孙氏将孔子逼走周游列国,鲁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季孙肥继位。季康子的妹妹即齐悼公妻。 季康子(?-前468年),季孙氏,名肥,东周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季桓子季孙斯之子。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季桓子去世,季孙肥继位。
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吴王夫差伐齐国,向鲁国征百牢。季孙肥派子贡劝说吴王及太宰嚭。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伐鲁。季孙肥用冉有有功,从卫国接孔子归鲁。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依哀公之言向季孙肥请求出兵,但被拒绝。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季孙肥去世,谥康,称季康子。 季昭子(?-?),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政治人物,姬姓,季孙氏,名强,谥号昭,季孙肥的后代,鲁悼公时代的鲁卿。《礼记·檀弓》鲁悼公去世时,他曾经向孟敬子问礼。 费惠公,中国战国时期费国国君。鲁国季孙氏的后代。孟子曾经引用他的话:“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说明小国之君有友朋之德的例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