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20-8-5 06:14

少与他人作比较 提升交易的幸福感

[p=30, 2, left]  只有真正接纳自己、自我认可,我们才能卸下防备,真正认可他人的成就,开放地接纳他人的意见和经验。
[/p]
[p=30, 2, left]  A与他人进行比较
[/p][p=30, 2, left]  前段时间,我在家休息,原因有点尴尬,由于长期饱受肩周炎的困扰,我报了一个瑜伽班,这个班的学员年龄基本在60岁以上。我作为班上唯一的年轻人,上课时看着其他同学都可以轻松完成动作,急于求成,在一个下腰动作时只听到“咔嚓”一声,我开始了为期半个月在家躺着休息的生活。[/p][p=30, 2, left]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很好笑,想起了自己在进入期货公司之前,曾经在一个交易团队做交易。刚开始的时候,我状态很差,因为我总是不自觉地盯着其他人的收益率,将自己和他人作比较。这让盈利本身的快乐转瞬即逝,在他人更大的盈利刺激下快乐荡然无存,团队成员都变成我的假想敌。我除了研究市场本身,还不自觉地关注他人的动态,盘面感在竞争的浮动威胁下变得不可捉摸。[/p][p=30, 2, left]  我秉持着“少赚就是亏”的原则,不断给自己施压,排名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了我的手脚,以至于在亏损的时候无法果断决策,而是采用了“鸵鸟政策”。排名越来越差,我的自信心受到威胁,以至于越来越害怕亏损,在时机出现时也不敢主动出击,总想采用保守回缩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好的。我开始迷茫了,于是果断停止了工作。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我们比的究竟是什么?这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p][p=30, 2, left]  B“优于平均”效应[/p][p=30, 2, left]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优于平均(betterthanaverage effect)”效应,指的是人们内心认为自己的各方面表现都要好于平均水平。例如,实验中让被试在匿名条件下评价自己的各种专业技能水平(如驾驶技巧),绝大多人认为自己比一般水平要好。这也是各种投资市场存在的基础,市场是概率博弈的,如果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水平欠佳,毫无胜算,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参与其中。[/p][p=30, 2, left]  然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从来不是一个缺乏焦虑的世界,自我怀疑和悲观主义充斥其中,我们时时刻刻在担忧:年少时担心成绩没别人好,青年时焦虑晋升太慢,中年时又怕工作被取代……总之,时代转变太快,自己疲于奔命。这似乎让人费解,为什么我们总是自视甚高又因为不如他人而危机感爆棚?[/p][p=30, 2, left]  2019年1月,发表于《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JEPG)》的论文《亚军的困境:为何人们自视甚高却不会因此感到开心?》给了我们解答。心理学家ShaiDavidai和SebastianDeri通过涉及2472名参与者的12项研究,告诉我们:虽然人们通常认为自己异于常人,但也通常把自己和远胜于常人的标准进行比较。[/p][p=30, 2, left]  社会比较分为“上行比较”“下行比较”以及“平行比较”,分别指的是将自己和高于我们、不如我们、与我们水平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正是由于我们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所以更加不甘心将自己与平均水平作比较,而更趋向于关注那些排行榜首的人,将其作为自己的比较标准,并且由于“易得性偏差”,人们在认知中将那些容易被观察到的人作为比较标准,那么最优秀的人自然更容易被注意到。[/p][p=30, 2, left]  我们总是容易将比较领域内的顶点任务作为自身标准,从而进行上行比较。上行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冠军”总是少数,那么即便我们获得的是“亚军”,这个结果也是失败的,显得我们能力不足,这更加深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基于这种差异,内心的不甘会让我们奋起直追,但这种追逐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副产品”。[/p][p=30, 2, left]  C成长中的驱动力[/p][p=30, 2, left]  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另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的信仰。”这里的信仰,可以代表精神的驱动力。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找到原因的,每一个看似无意识的行为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两种驱动力——与他人比较的力量和与自己比较的力量。[/p][p=30, 2, left]  与他人比较,有时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知不足后,内心的不平和获胜的欲望让我们变得自律刻苦,最终获得显著成果。有时候,我们真应该感谢负能量让自己蜕变。不过,这种能量若不加以疏导,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狭隘偏激的世界里,甚至终生不得逃脱,陷入求赢的怪圈;会让我们的容错率大大降低,恐惧失败会让我们不但无法接纳自己,而且会在社会比较中将他人看成假想敌;也会让我们无法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甚至变得戾气很重,难以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的状态。[/p][p=30, 2, left]  最可怕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人,他们会形成一套相适应的黑白颠倒的世界观,普通人也很难疏导其走出来。他们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进行自我开脱(我的失败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免于自我谴责(我只是运气不好,没有任何责任),须知承担自我责任是比偏激戾气造成的不舒适更难以忍受的痛苦。[/p][p=30, 2, left]  因此,虽然建立在比较上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是动态的、不稳固的,转瞬即逝,是一种空洞的泡沫,甚至会让人怅然若失,但我们如果进行自我比较,将欣喜地观察到自己点滴的进步,这都会成为正向反馈,成为自信之塔的基石。这种不断的积累让我们踏实,会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开阔的世界,这种内心的满足将带给我们持久的、内在的、深层而稳固的、自我认可的力量。只有真正接纳自己、自我认可,我们才能卸下防备,真正认可他人的成就,开放地接纳他人的意见和经验。[/p][p=30, 2, left]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终到达第四种状态——感悟幸福型。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如果我们用广博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生命的河流,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p][p=30, 2, left]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