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学派简介
凯恩斯学派凯恩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Keynes)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
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凯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父亲是马歇尔的早期弟子,母亲曾任剑桥参议员和市长。
在少年时代,凯恩斯的数学成绩突出,14岁那年获得了伊顿公学奖学金。1902年被保送进入纽卡斯尔学院学习数学。1909年3月,凯恩斯的论文《概率论》顺利通过。经过修订之后,于1921年出版。
1908年,凯恩斯应马歇尔之聘人经济学讲师。1911年,由于马歇尔的推荐,28岁的凯恩斯出任《经济学杂志》主编。这一杂志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季刊,凯恩斯负责这一杂志长达30多年之久,并为它写了不少文章。
1913年,印度的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凯恩斯这一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货和财政》,是他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他因此而成为英国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会员,参加政府的重要工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凱恩斯在这一年进财政部工作,主要职责是处理协约国之间的金融问题。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并以顾问身份出席四强会议。1925年,凯恩斯跟逃亡英国的俄国芭蕾舞演员莉迪娅.露波可娃结婚。他们曾数次去过俄国。
凯恩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对货币理论的研究。1923年,凯恩斯出版《货币改革论》,这是他将1922年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经过修改、编篡而成的,主要是讨论战后的经济政策。凯恩斯研究货币理论的另一部著作是1930年出版的两卷本的《货币论》。这部著作的上卷是货币的纯理论,下卷是货币的应用理论。凯恩斯想传统经济学挑战的是他第三部著作:《就业、利息和通货膨胀》(简称《通论》)。《通论》是在30年代大萧条爆发以后孕育的,于1936年问世。
《通论》出版后不久,凯恩斯患了心脏病。此后,他著作不算很多。1937年发表了《就业通论》一文,说明他的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1940年,凯恩斯出版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这是他为财政大臣提出的战时财政计划,销路很广。
1942年6月,被封为勋爵。
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
(三)就业通论概论
1.通论
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他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以下图表示出来:(小书P7)凯恩斯协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说: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我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分法。我想,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外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学家,例如庇古,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认为包含了全部失业。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摩擦失业和资源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以下是狄拉德表示有效需求的图形(见狄拉德:《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第27~29页):小书(P16)
总之,只有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润才达到最大,产量、收入、就业才达到均衡状态。只有这时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4.就业通论概要
凯恩斯经济学的诠释者迪拉德对就业通论一定理形式作业提要,并绘制了图表。要点是:本书(P39)
(四)消费倾向和乘数
1.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
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的改变、利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
2.乘数
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乘数理论。
乘数概念是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问中首先提出来的。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
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论,提出了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凯恩斯认为: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
(五)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六)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投机动机是指为了专著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凯恩斯认为,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映不很灵敏。
货币供给有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
(七)货币工资和价格
1.货币工资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
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2.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2)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3)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
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
(八)经济周期
凯恩斯说,经济周期是非常复杂的现象,要对经济周期作出完全解释,他的就业通论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消费倾向的拨动、流动偏好状态的波动以及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全都发生作用。但是他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
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认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其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其间,处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导致成本下降。这一切,促使投资资本增加。又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
(九)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凯恩斯所说的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还认为,政府最聪明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由社会控制投资率,增加投资;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不过,凯恩斯强调说,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
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二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学而形成的。
1.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其大加推崇。为了使凯恩斯主义更易为经济学界所接受,较好地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不少被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发表研究、解释《通论》的论著,对它进行修订和理论扩展工作。对《通论》的拓展研究因二次开发大战后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得日益迫切。
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是在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起始于战前。
2.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阿尔文.汉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被誉为美国凯恩斯主义的建筑设计师。
在理论上,汉森原始研究经济周期和危机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奉者,对凯恩斯理论曾持有异议。1937年起,他到哈佛大学任教后转向信奉凯恩斯理论,并在美国积极鼓吹和传播凯恩斯主义。他的宣传凯恩斯注意著作,使凯恩斯理论“通俗化”、“美国化”。代表著作有《充分复苏,还是停滞》、《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凯恩斯学说指南》、《美国的经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
(2)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希克斯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设计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阔。希克斯引进一般均衡和序数效用分析构成其价值理论,从而使英美正统经济学大为改观。他在评论凯恩斯《通论》时所提出的IS—LM模型,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
希克斯的代表著作有:《价值与资本》、《消费者剩余理论的重建》、《对经济周期理论的贡献》、《需求理论的修正》、《资本与成长》。
(3)保罗.A.萨缪尔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1970年因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提高了经济科学的定量分析水平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几乎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改正、补充、精炼或发展。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与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主要论文有:《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国际贸易和生产价格的均衡》、《资本理论的寓言和现实性:代用的生产函数》、《处于困境的自由主义者》等等。
(4)詹姆士.托宾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宾的研究比较侧重在货币方面,究其根源是金融市场及有关问题。较突出的成就是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经济成长理论。资产选择理论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代表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国民经济政策》、《经济学论文集:宏观经济学》、《十年来的新经济学》、《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等。
(5)罗伯特.M.索洛
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直接在萨缪尔森指导下培养起来的经济学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资本理论和经济成长理论方面。他与多尔夫曼等合著的线性规划一书是有名的著作。他的代表著作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资本理论与报酬率》、《美国的失败性质与原因》、《增长理论:说明》;论文《经济增长理论》等。
(6)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公司财务定理。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80年出版三卷集的论文集:《宏观经济学论》(第一卷)、《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第二卷)和《财政理论和其他论文集》(第三卷)
(7)阿瑟.奥肯
195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是肯尼迪与约翰逊总统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他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平等与效率的替换关系,提出了估算“可能产出额”的“奥肯定理”。其代表著作为:《繁荣政治经济学》、《平等与效率》。
下面逐一介绍新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收入决定论
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决定论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综合为一体,力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并据以提出新的政策主张。
收入决定论是关于社会总产量从而总就业量、总收入水平有那些因素决定、怎样决定的理论。收入决定可以用图示法来说明,见图2—1
图2—1中的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储蓄与投资。SS为储蓄出现,它是收入的增函数,向右上方倾斜。II为投资曲线。设投资都为自主投资,与收入无关,所以是一条水平线。本书(P82)
收入决定还可以用消费加投资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来说明。图2—2说明总支出曲线和45度线的交点决定的收入水平是均衡收入水平。图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和投资。本书(P84)
为了弥补有效需求不足,避免过度需求,有必要引入政府干预这个因素。以G代表政府支出,以T代表政府收入(税收),收入水平达到均衡的条件为:C+I+G=C+S+T当总供求不一致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减收入或支出使收入趋于均衡水平。见图2—3。(P85)
(三)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
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时常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
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为L=L(r,Y)。货币供给有政府决定,是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L(r,Y)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衡态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
将方程I(r)=S(Y)与M=L(r,Y)联立,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个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见图2—4。这就得到一个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点E代表一般均衡态。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点。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收入水平达到稳定均衡。(P89)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变动
IS—LM曲线的交点所确定的收入和利息的均衡组合,会随着两条曲线中任意一条的变动或两条曲线同时变动而改变的。
IS曲线的移动源于需求的变动,特别是投资需求的改变。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IS曲线同LM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利率组合。反之,就相反。见图2—5。(P90)
LM曲线的移动主要源自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向右移的LM曲线同IS曲线在较高的均衡点表示一个较高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组合。反之,相反。见图2—5。
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提高。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向右移动,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向右移动,只要两者配合适当,结果收入增加,利率不变。见图2—5。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理论体系
新古典综合派的整个理论由其基本理论体系、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论等构成。基本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二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三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1.总需求曲线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I(r)=S(Y),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r,Y),将以上两式联立,把Y和r作为未知数,可得出总需求Y和价格P的关系式:Y=F(P)该式即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的公式。见图2—7(P94)
(P95的第二段第一句到“LM3所对应的价格水平最低”)
总需求曲线AD表明,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与总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总需求曲线是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的,而该模型又是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总需求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S曲线的求取方法见图2—8。图中A为总生产函数曲线。B图为凯斯的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图。借助于C图中的45度线,可得图D的总供给曲线AS。(P97)
为了简化起见,有些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者,将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的曲线以一条水平线来近似代表它。这样,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线,它表示在尚未到达充分就业产量以前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垂直线,它描述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以后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由于总供给曲线形如反写的“L”,所以,又将它称为反“L”形总供给曲线。见图2—9。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综合。
(五)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
政府通常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起来使用,以求同时实现上述几项宏观调控目标。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场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改变税率。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主要工具有三: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张是针对30年代大萧条的,当时,有效需求不足,失业严重。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银根,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
新古典综合派指出,二次大战后的经济状况与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迥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多样化,政策组合方法应有所改变。在50年代,汉森等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前期,托宾、海勒等人主张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后期以后进入政策多样化时期。
三 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帕西内蒂的经济增长模型为:(P129)
(4)斯拉法的分配理论
(前面已经说明)
(四)经济政策主张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
1.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
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 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s)
(一)新凯恩斯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1.原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2.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原凯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进展,给新凯恩斯主义者以有益的启迪。新凯恩斯主义是原凯恩斯主义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击后,汲取凯恩斯主义与其对立的学派的斗争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并在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斗争中不断发展,是原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3.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和特点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但是,两者的非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差别。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是:
(1)假定工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知识调整十分慢,须耗费相当的时日。
(2)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增添了原凯恩斯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一是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二是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是:否认新古典的二分法,认为经济是非瓦尔拉斯均衡,实际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
1.名义价格粘性论
(1)菜单成本论
有关菜单成本论的文献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
(2)交错调整价格论
交错调整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
2.实际价格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实际价格粘性论,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外,还有: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三)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指明的权限,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
1.名义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名义工资粘性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
2.实际工资粘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实际工资粘性的理论比较多,其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
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四)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
1.利率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
利率有两种选择,一是正向选择,二是反向选择。
利率的正向选择效应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银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对银行收益的直接影响。利率还对厂商有激励作用,能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
银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作为检测机智,可以辩识出厂商稀罕风险的程度和将贷款给不同厂商的风险性。
银行最优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所以,信贷市场出现配给。信贷市场出现配给,是自由信贷市场中银行依据利率的选择效应,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理性行事的结果,不是国家干预的产物。
2.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信贷配给
贷款抵押品有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前者是指,当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抵押品水平来增加还贷款的可靠性,减少坏帐的风险,增加银行收入。同时,还抑制了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后者是指贷款抵押品水平的递增会增加贷款的风险,降低还款的可靠性。银行可以根据这两者确定最佳抵押品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中利率机智和配给机智同时起作用,信贷市场会出现多重均衡态,市场机制失灵,通过政府干预才能纠正市场失灵。
(五)新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1.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价格政策建议的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新凯恩斯主义者在交错调整价格论和菜单成本论中提出了大体相似的政策建议。这两个政策建议都主张通过政策干预去协调经济人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2.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工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工资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局内—局外人理论和交错劳动合同论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照样于增加工资弹性,减少失业,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政府出面敢于劳动合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缺乏可行性。
3.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1)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为了实现稳定产出的目标,政府罪有应得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量市场的调整与影响价格的实际扰动相适应,与引起价格变动的名义扰动反向行事。然而这两种政策对雇员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不太稳定,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稳定时,雇员工资比较稳定。
(2)信贷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政策建议是:政府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应该干预信贷市场。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信贷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它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今年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或如有的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凯恩斯经济学造成了西方国家经济整整一代的繁荣.但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所谓"滞胀"(或称停滞膨胀)是指经济萧条、大量事业同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西方国家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或社会总需求的问题,重要的是政府实行需求管理.在经济中出现萧条和大量失业的时候,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扩大产量,增加就业,最终实现充分就业.而在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则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缩小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消除通货膨胀.
政府的这种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行为被称作"逆经济行事".在"滞胀"的局面之下,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方式便行不通了.总之,在"滞胀"现象出项之后,政府的行为处于一种"两难"的处境.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无力解释这种现象,也拿不出有效的使经济走出困境的处方,凯恩斯经济许深深陷入危机之中.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的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既然凯恩斯经济学面对着"滞胀"的局面一筹莫展,那么,经济生活便需寻求新的理论和政策,以解决现实所提出的新的经济问题.
于是,一些原来扮演次要角色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流派(如货币主义学派、新制度学派)便纷纷粉墨登场,出台亮相.一面批评凯恩斯经济学的缺陷,一面宣扬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他们在批评凯恩斯经济学的大合唱中,调门很高,对现行的经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性预期学派便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兴起的.60年代初,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杂志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Rationl expectation)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一致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理性预期理论的提出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结构。
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一、理性预期假设.约翰.穆思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一文中,给"理性预期"下了这样的定义: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由于相同的信息背景,趋向于理论预测的结果.换言之,经济活动当事者和理论分析,由于根据同样的信息背景,将得出一致的预期的结果.在进一不解释理性预期概念时,穆思指出,该假说断定下面三种情形:信息是稀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经济制度没有浪费信息;预期的方式特殊地依赖有关的经济制度;公众的预测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无重大的影响,公众的预测仅仅反映经济制度的运行趋势.与此相联系,理性预期模型有三个主要的相互联系的成分,一是关于经济结构的假定,这个假定规定经济活动当事者对于市场活动的预期和其知觉间的相关性,政府官员对经济运行的理解力和其确定财政和货币政策间的关系,以及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和政府在决定包括产量、就业、失业等总量和通货膨胀率上的相互作用.对于理性预期假说是极为重要的有两个关键的假设:
一是对于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具有重要关系的信息,包括对经济结构本身的特征的了解,对己为该结构证明为合理的过去和现在的一系列数据的了解;二是自然率假说的应用性.理性预期的第二个主要的成分是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有效地收集和应用信息.这是理性预期模型的基本的突出的特征,也是其一般性原理(或称理性预期要求).这个理性预期要求,把人们收集和应用信息的活动与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的其他活动同等看待.就此而言,效率意味着私人活动当事者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收集和应用信息,应用资源的数量标准为,资源的边际选择成本等于从信息中所获之边际收益.理性预期模型的第三个成分则是对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特殊说明.在这里,要阐发信息问题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性质问题的关系.在这方面,理性预期的研究结果,是形成一系列关于信息的假定,这些假定可以处理关于政府行为和商业周期的两个命题: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
二、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中性假说,或称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的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间的不同的时间类型(这种时间类型形成商业周期的主要成分)同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发展做出反应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在这里,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名义变量,例如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非中性假说则恰好相反,认为商业周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依赖于货币和财政活动.但需要指出,首先,中性假说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系统的行为一般不能影响总产量和就业.该假说强调,政府的系统的行为首先改变微观的经济结构和总量的自然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它影响经济总量.其次,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是不矛盾的.特殊地说,中性假说并不是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历史上在消除实际宏观经济波动上是不重要的因素,也许是最重要的因素.勿宁说,中性假说仅仅意味着,系统的货币活动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连续的.就是说,它有时起到正的方向的作用,有时起到负的方向的作用,有时又不起任何作用.最后,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还同信息的假设有关.关于信息的假设主要是:1.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若实际观察和预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话,将充分了解经济结构,以正确地预测这些政策的平均的影响;2.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已经按照其设想和预期调整自己的行为;3.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包括系统地对商业周期的反映,即使政府不宣布其行为类型,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也将把这种类型推断出来.就是说,政府的系统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是可以预测的;4.许多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既不易于预测也不易于设想.因为这些活动是基于具有不完全的信息的私人行为和对通货膨胀的不正确的预期.5.有既定的不可预测或不可预料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状态的不确定性的程度逆向地依赖于这种活动的数量和频率.换言之,货币和财政行为的变化越大,既顶影响越小.在这5个关于信息的假设中,前三个意味着中性假说,因为在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活动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它们便不能对产量和就业产生影响.第四个假设则意味着非中性假说,因为在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活动不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它们便可能对产量和就业产生影响.第四个假说,则超越了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名之为"变化假说".变化假说代表一种对非中性假说的精确化.和"变化假说"并行不悖的是"错误配置假说",以为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越大,更为可能的是,私人经济活动当事者错误的解释其他的经济扰动,并失与对资源配置的调整,而这些其他的经济扰动却要求对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三、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理性预期概念,自然率假说在该学派的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率假说是作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失业与通货膨胀负相关的互替关系,即所谓菲利浦曲线的批判的武器提出来的.在自然率假说形成之前,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人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接受一条稳定的菲利浦曲线的假说,把较低的失业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并暗含地假定,这个交替关系同过去和现在的货币和财政行动无关.相应地,政府可以应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产量和就业保持在它所希望保持的水平上,若它愿意接受同其所选择的产量和就业水平相联系的通货膨胀的话.自然率假说反对这种常规的见解,它认为,在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失业)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而在这些经济总量同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其关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间的差别之间,则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更特殊地说,自然率假说认定,给定经济的微观经济结构,私人经济活动的当事者,包括企业家、消费者、工人的基于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的预期的经济行为,会形成唯一的总产量、就业和失业的水平,亦即其"自然水平".总产量和就业高于、等于或低于其自然水平,是同通货膨胀高于、等于或低于一般预期通货膨胀率相联系的.自然率假说并不意味着,货币和财政活动不影响对产量和劳务的总需求水平,它也不否认欧洲能够需求影响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但它意味着对政府行为,例如所得税率的变化和失业补助金的变化,会引起整个时期经济总量(产量、就业、失业)的自然水平的变化.但是,自然率假说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影响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膨胀率间的差别,从而使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相对于其自然水平而发生变化.另外,若人们的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或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经验使得他们倾向于提高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那么,产量和就业的自然水平便只是同一种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水平.产量和就业水平高于其自然水平,包含着预期的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稳定的增长.相反,预期的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则需要一萧条时期,这时的产量和就业水平低于其自然水平.这样,自然率假说便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会使产量永久地高于其自然水平,或失业率永久地低于其自然水平.
四、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虽然可以不无理由地假定,政府的大量活动不是系统的,但并非是不可预测的.例如,所公布的测量货币价值的数据和财政变量及价格指数,都可以作为人们对政府行为进行预测的依据.即使政府的某些货币和财政活动现在是不可预测的,但并非是以后将永远不可预测的.而且,政府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的系统的部分,又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各个时期反复重复一种同样的措施,将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对政府行为的一种预期的观念,因而,人们便将以自己的特殊行为来抵消政府的影响,从而使政府的政策的作用减至最低.政府政策的作用在于"出奇制胜",即在人们对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做出正确的、理性的预期的时候,它们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当人们对政府的政策逐渐熟悉之后,能够对政府行为较为准确地做出预期,政府政策便将逐渐失效了.基于此,理性预期学派解释何以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政策会逐渐丧失效力的原因.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政策,在其最初应用于经济生活的时候,人们还不熟悉它,尚不能对它做出理性预期,因而它显示了较大的效力.后来,凯恩斯主义的管理需求的作出不断地、反复地在经济生活中应用,人们对它也逐渐熟悉起来,并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合理的预期,一致使它再也没有最初所显示出来的那样的效力了.这可以适用于对任何一种政策作用的说明.
理性预期学派分析方法上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一、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预期的形成本身就是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该确立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就像应用各种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市场行为那样来分析预期的形成.在这里,预期的形成第一次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凯恩斯也深知对未来的预期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了企业的投资函数是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生动荡的主要原因.在他的理论中,企业投资决定于投资者的精神状态,即其对于投资的未来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因此,活力、商业信心、投资者集团的群体心理,成了凯恩斯经济分析的核心.虽然如此,但在凯恩斯的模型中,预期的形成却被置于心理学的领域而没有置于经济学领域,因而还不属于严格的经济分析.与凯恩斯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看成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所有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的关于某个经济变量的水平或变化率的明确的预测.换言之,预期的观念是一经济模型为基础的合理的经济预测.在这里,其独特之处在于向经济学家们展示了一个在自己的模型中处理预期的新方法.
二、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命题是:消费者和企业使许多信息对其有用,他们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的对象,而且也以自己的理性预期的经济行为积极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决定着这些政策的效果.换言之,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决定于政策的制定者一方,还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充分了解并在制定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的.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表明,在理性预期世界中,政府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是无效的.因为这一政策没有顾及到企业和消费者方面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影响.反过来说,由于没有考虑到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使得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丧失了效力.这对于那些坚持凯恩斯主义信条习惯上认为"大萧条"不队重演的人们来说,是相当感到震惊的.
三、坚持新古典的信条.理性预期学派,从经济学范畴上午划分,属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他强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理性的经济行为.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行为的分析的扩展与补充,或者说,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进一步说,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分析中,始终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如下三个重要的信条:第一,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例如关于储蓄、消费或投资的决策,只取决于实际的而不是名义的或货币的因素;第二,在经济当事人的的有限信息之下,他们是一贯的和成功的最优先者,即他们连续地处于均衡中;第三,在评价经济环境时,经济当事人不会犯系统的错误,即他们具有理性预期.在经济分析中,强调经济变量的实际因素,对于经济当事人的决策的决定作用,以及强调经济当事人连续的实现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此外,新古典经济学还假定,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已掌握完全的、充分的信息,因而,他们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新的均衡.但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不重视预期的作用,在那里,人们的经济行为是随时根据信息进行调整的.以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对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理性预期,从而决定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决策,这是理性预期学派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理论贡献.进一步说,它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定之下所做出的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新的理论分析.此外,理性预期学派在分析方法上还有一些重要的特点,例如,它强调经济活动的动态分析,每种经济变量都打上时期的烙印,考察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经济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并把经济活动的动态分析同理性预期的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具有理性预期的动态经济分析理论.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中,还大量应用数学方法.在这里,几乎动用了一却可能动用的数学工具,因此,使其分析具有数量上的精确性.这也应该是它分析方法上的一大优点.但从另一角度上看,也是一个缺点,因为这样一来便使得一般缺乏严格数学训练的读者望而却步,使之不易为一般大众所了解.
理性预期学派所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微观经济学中,由于引进理想预期的分析,将对传统的帕累托最优先的分析做适当的修改;在宏观经济学中,由于引进理性预期、货币中性、自然率假说,将改变传统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并将否定失业与通货膨胀相互易位的关系,即菲利浦斯曲线.在经济学方法上,将较多的采用经济计量方法,论述随机变量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一、理性预期学派与微观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流行的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制度和价格与产量决定的分析.
这种理论分析在分析方法上属于静态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理性预期学派对于传统的微观积极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理性预期的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反映了在动态的一般均衡条件之下,经济活动当事者为实现其经济行为最优先的基本要求.考虑到理性预期的因素,经济学应当进行一般动态均衡的分析,并且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就产品市场而言,不但要进行静态均衡分析,还要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中,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分析,基本上是静态均衡分析.在这时没有时间的概念,仅有在"虚空"中的抽象的经济变量的变动及其打破均衡或形成均衡的状况.就是说,人们没有以理性预期预测价格的变动,并根据这种价格的预期来确定自己的产量的决策.为吸收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在微观经济学中,加强动态均衡分析的力度.就产品市场分析而言,要考虑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长期的、动态的应素,引入"前瞻性消费理论",考虑影响供给者(厂商)行为的长期的、动态的因素,引入"前瞻性投资理论".就劳动市场分析而言,要考虑影响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长期的、动态的因素,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绝地功能劳动的均衡.这里当然也要贯彻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的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规则,但这里是从长期的、动态角度对最大化利润规则的体现,这里要考虑工人对工资率变动的预期,也要考虑货币冲击对工人和厂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总之,要考虑理性预期及变动的经济事件对劳动市场的长期的、动态的均衡影响.
二、理性预期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颇大.这种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二是对原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观点的变革.1.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理性预期学派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以微观经济学取代宏观经济学,消除现存的宏观经济学.在他们看来,宏观经济变量、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量,是由具体的微观的经济变量加总而成的.因此,要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规律,首先必须探讨微观经济变量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规律.另外,再从理性预期假说、货币中性假说、自然率假说发挥作用的情况看,理性预期学派也必然将从微观的经济分析取代宏观经济分析.就理性预期假说而言,惊醒理性预期的主体是一个一个具体的经济活动的当事者,正是一个一个具体的经济活动的当事者的理性预期,以及其在理性预期基础上所做的经济决策,构成了整个社会最优先的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要探讨整个社会最优先的经济活动,便须首先探讨具体的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行为和决策,这就必须进行微观经济分析.再就货币中性假说而言,货币之所以仅仅起到作为交换的媒介和经济计量工具的名义变量作用,也关键在于具体的经济活动当事者按照理性预期进行实际的经济活动.换言之,正是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及其活动,使货币紧急起到名义变量的作用,使之具有中性.这也意味着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分析.至于自然率假说,它把各种经济变量的自然率水平规定为各种市场实现均衡时所达到的水平.显然,"自然率假说"要求分析各种市场实现均衡的情形.而对各种市场均衡的分析,则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但在理性预期学派那里,这种微观经济分析是用来说明总量经济行为的.2.宏观经济学的变革.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是与凯恩斯经济学大相径庭的.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否定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的分析,都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理性预期学派关于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则从根本是否定了这种有效需求理论.理性预期学派一理性预期否定这个有效需求理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行为,使其投资决策是较为确定的,而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总能使市场出清,即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没有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发生.因此,在这里没有有效需求的问题.
虽然,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中,也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或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均衡分析,但在这种分析中,与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总供给的分析不同,主要是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活动当事者的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消费与供给活动的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是作为经济活动当事者的供求行为的均衡结果而出现的.这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根本不同的;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理性预期学派对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变革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其对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的根据,在于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的存在.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使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价格的提高(通过通货膨胀)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正是这些实际经济变量的均衡,决定自然失业率.因此,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负相关的相互交替的关系.这种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否定,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根本性打击;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否定.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行为的基本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理论证明,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以稳定经济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不灵的.因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经济活动当事者的理性预期及其针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所做的对策,将大大抵消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由此得出政策无效的结论.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论",是对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的根本否定.
三.理性预期学派与经济学方法论的更新.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活动也引起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更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拟经济模型在说明实际经济中的新作用.模拟的经济模型以其抽象的、虚拟的、非现实的特征,来说明实际的经济现象.而且,按照卢卡斯的观点,一个经济模型越是"现实的",其可以用于说明实际经济的有用性越少,人们就越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型.这里所讲的模型的"非现实性",是指对大量的实际的经济现象的一种科学抽象,是对实际的经济现象的本质的概括.显然,说明实际经济现象的本质的虚拟的抽象的经济模型,同任何一种具体的实际的经济现象都不同,企图在这种虚拟的抽象的模型中找到完全同某一具体的经济现象完全相同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反映经济现象本质的抽象的经济模型都是"非现实"的.然而,这种非现实的抽象的经济模型,却是对实际的经济现象的本质的最准确的概括,因而可以用来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际的经济关系.而且越是"不现实"的,越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实际上,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是走的这样一条科学抽象道路,都在贯彻这样一条模型的"非现实性"的原则.这不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的新发现.理性预期学派在这一方面的新贡献,在于他们提出的抽象的经济模型检验某种政策效果的观点.
卢卡斯曾经指出,理论经济学的作用之一是提供充分有说服力的假想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像一个化工厂那样起作用,利用这样的化工厂,使那些在实际经济中以惊人的花费才能实验的政策,能够以低得多的代价得以试验.这种以抽象的模型检验某种政策效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意.如果把决定某种政策在实际经济中将发挥作用的各种参数和约束条件以一个经济模型显示出来,观察政策在这些参数的作用下和有关的约束条件之下所能得到的结果,也就等同于在实际经济中的检验.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中的那种科学实验的方法.只是在以往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中尚未应用过这种方法.理性预期学派的这种以经济模型检验政策效果的方法,应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方法大大革新了经济研究的方法,使其向"使用性"大大跨进了一步.
2.时间系列分析与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使经济分析具有动态的实感.
理性预期经济学家,尤其是卢卡斯,非常重视经济的时间系列分析.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时间运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事件,不断出现新的经济扰动,人们总要努力对行将产生的经济事件、经济扰动以及各种随机的经济变量做出力求准确的理性预期,以规范自己的经济活动.因此,经济分析,从根本上说来,是时间系列的分析,又是对人们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分析,或者说,是时间系列的分析和理性预期分析的结合.在理性预期学派之前,经济学已发展了一种以动态一般均衡为特征的时间系列分析,利息功能预期学派的新贡献在于把理性预期进入时间系列,从而把以时间系列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理性预期结合起来,跟完整、更准确地表述了经济活动当事者具有理性的经济说道的特征,使之更加具有动态的实感.这种分析方法,特别在分析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特征的经济周期的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正是依照这个方法对经济周期现象的说明,使经济周期理论更为充分地反映了经济现象的本质.3.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实际上是经济计量学家,他们所设计的各种抽象的、虚拟的或非现实的经济计量模型,都是经过经济计量充分论证的,他们所展开的时间系列分析、理性预期的分析,都充满了经济计量的分析.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经济计量模型,使经济分析在数量上更加精确化.如果说,战后西方经济学有一种日益数量化的发展趋势,那么,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可以算作是这种数量化发展趋势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计量分析中,调动了包括微积分、线形代数、概率论、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几乎一切数学工具.因此,使得分析颇为艰深.显然,理性预期学派的这种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也对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致使得一位去过美国的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家发出感慨:"我现在不懂经济学了."的确,不懂得数学,特别是不懂得经济计量方法,就不懂得经济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