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18-1-22 22:17

[转载]背驰终结解读

佛语:有背无驰,有驰无背,无背驰;有背有驰方为背驰.
对于背驰,缠论中虽然给出了很详细的应用解读(包括各种定理、定律),但是没有给出背驰的概念。究竟什么是背驰?这个问题困扰了或曾经困扰了几乎所有的缠友。
缠师初谈背驰的时候,提到过这个不是背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经常给人造成混乱。

【背离】
通常是走势和某个指标(KD、MACD、RSI、成交量、成交量均线等等各种指标)走势方向上的相反,或则力度上的相左。(尤其是前者)
从这个大致的背离概念上,可以看出背离的侧重点是走势和指标形态上的不同步,甚至是反向。从形态上的这种变化,来观察走势力度的变化。
但是,这种形态上的变化,经常出现失效的情况。即,背离 ≠ (走势)转折
从这个意义上看,背离仅仅给出了(走势)转折的概率性的指导参考。只是参考,不能给出转折的必然性指示。

【背驰】
没有趋势,没有背驰。这是108课中关于背驰最基础的概念。
背驰-转折定理,给出了背驰发生后,走势转折的三种情况。
从这些概念内容,得到一个结论:背驰发生,必然转折。
对于转折的级别,课文对概念解读的时候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同时也说明了背驰引发的转折的级别,与盘整背驰引发的转折的级别是不同的。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背驰?——背道而驰。
虽然缠师没有说过,但本人认为,背驰一次的来源,应该是“背道而驰”一词在走势中的一种应用简称。
    背,相反。
    道,原来的方向,走势中专指趋势。
    驰,驰骋,奔跑。
背道而驰简称为背驰,并应用在走势中以后,得到一个解读:
   背驰,脱离原来的走势,往相反的方向奔驰。

如此解读,可知背驰发生必须有形态学的基础,即原走势(趋势)结束,新的转折已经发生。注意,这里是已经发生,而不是尚未发生。所以背驰不是预测性的概念,是已发生的,过去式的概念,也是走势终完美的一种体现。

【解读“背了又背”】
基于上面的理解,再来看看“背了又背”。
粗略的解读“背了又背”,就是没有背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所谓的“背了又背”。

1、原因一:走势形态。
   背了又背,显然第一背,没有成功形成转折;第二个背,是否形成转折也不知道;可能还会接二连三不断产生这样的问题。
  注意,背了又背的字面意思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背。这里的背是什么?是背驰吗?显然不是,从上面背驰、背离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回答,这里的背是背离,而非背驰。原因很简单,背发生了,但是没有发生因为背而产生的反向的驰。

2、愿意二:思维习惯。
   缠论的核心是走势终完美。换言之,就是,用已经完成的走势,解读走势。而非未发生的。表面看缠论是技术分析方法,实际上更是一种思维体系——客观的思维体系。
   “背了又背”在思维层面上,就是因为用可能发生的事情,去判断走势,用预测性的思维习惯,去对待背驰,结果就容易被走势打败。因为,背了,一定会驰,但是,驰的方向是不确定的,只有反向的才是真正的背驰;原方向的是延续,即没有背驰。

【背驰的实战应用】
关于背驰,缠师给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工具——MACD。只所以选用这个,是因为这个指标是均线系统中5、10均线最优秀的一种另类图形显现,能够将走势各个阶段的力度非常直观的显现出来。
实际上,辅助判断背驰,完全可以入缠师所说,用其他指标代替。比如均线、KD、RSI、CCI、SSL、ROC等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所有辅助工具,给出的都是力度上的辅助指导。而非确认。确认必须由走势自己,在形态学上完成。换句话就是,用辅助工具(或者不用)在力度上给出了背的指导后,是否因此而反向“驰”,需要走势在形态学上予以验证。
这样就不得不面对各种情况。
1、没有背驰。这就是“背了又背”。这种情况下会形成新的中枢,进行非背驰类离开,原走势延续。前面力度上的背,后面的形态没有用驰进行确认,而是在内部进行了原方向力度的增加,进而造成了力度上背,而走势上不背的现象。
2、有背驰。这就必然导致走势转折至少回到最后一个中枢震荡的最外围界限内,否则就没有背驰。在这个基础上,背驰-转折定理才能开始起作用。
   背驰-转折定理,同样是形态学和动力学的综合体现。转折到不同的位置,意味着力度的不同,后面走势的选择自然不同。最终的选择,依旧得走势用形态学特征来完成、验证。而不能在之前妄下断论。之前下的结论,只能是根据背驰的力度,得到的一种概率性的判断。记住,是判断,不是定论。

【总结】
背驰,是必然性和或然性的综合体。
背驰,必然发生转折,但选择怎样的转折,以及转折之后选择怎样的走势是或然的。
背驰是背离,但背离不一定就是背驰。
主要区别就是比较的部件不一样。背离是高低点间的比较,背驰是走势之间的比较。

背离:高低点之间出现背离,走势可能延续,也可能反转
背驰:走势已经发生变化,反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