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崩塌实录:百年基业毁于核电梦,前路未卜
原文转载自新浪科技作者:杨中奇
本周二,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海信将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95% 的股权。本次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 129 亿日元,交易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 40 年品牌授权。
然而这并非东芝的第一次“瘦身续血”。
2016 年 3 月,东芝以 537 亿日元将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转让给美的;今年 9 月,东芝同意将储存芯片业务出售给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作价 2 万亿日元。
创立至今 143 年的东芝,曾研发出了日本第一台国产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在日本制造业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这一切,要从十一年前说起。
押宝核电
2006 年 2 月 6 日,东芝公司与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达成协议,决定以 54 亿美元(当时汇率 6216 亿日元)收购 BNFL 所属的核电设备企业美国西屋公司。
然而这笔交易的初始报价仅为 18 亿美元。东芝在第二轮公开竞标里以 2700 亿日元投中,原本应该就此结束。
但此前拒绝与东芝共同收购西屋电气的三菱重工随后表示希望参与第三轮公开竞标,第二轮公开竞标里失败的日立也表示将在第三轮中加大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轮竞标中,东芝分别以独立公司和 GE 联合体成员的双重身份亮相,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则允诺在东芝拿下 51% 股权后愿意注资取得另外 16% 股权。
受到三菱和日立的消息影响,东芝加大了对西屋收购的决心。第三轮竞价中,GE 与东芝联合体开价 35 亿美元,而东芝一家则报价 41.5 亿美元,待丸红宣布退出后更大包大揽直接标价 54 亿美元。
最终东芝主导的核电收购案,以高了将近三倍的价格结果画上句号。
其实,这笔“冤大头”交易的背后,有着三个请君入瓮的条件。
一、核电的未来前景。2003 年后,中国数个即将上马的核电项目为给西屋带来了市场。2005 年起,中国的核电政策由“适度发展”变为“积极发展”,核电在国内迎来了一个春天。
二、西屋的技术实力。在当时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核电格局中,西屋电气是可与通用电气比肩的美国两大核电集团之一。西屋鼓吹的 AP1000 第三代压水堆技术更是受到中国市场的重视,而当时日本企业仅有上一代的沸水堆技术。
三、日本政府支持。日本政府在当时采取了能源调整战略,扩张石油和替代能源自主开采权、积极主张地区能源合作主导权。而东芝拿下西屋后,日立与GE、三菱与法国阿海珐公司也已构成联盟体,也开始加大核电领域的布局。政府鼓励、企业积极,野心皆知。
然而,天价收购案只是东芝溃败的开始。
两次重挫
2005 年 6 月上任的西田厚聪社长是一位大胆推进并购重组的领导者,在他的带领下,东芝 PC 业务起死回升,扭亏为盈。
除了西屋电气的收购案外,还主导了 2008 年 2 月,8.35 亿美元索尼半导体生产线等一系列半导体业务的巨额投资。
在他的带领下,东芝的营收在从西田上任时的5.8362万亿提升至2008年的 7.778 万亿日元,激增了 3 成。然而好景不长,2008 年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半导体市场,东芝也难免牵连。
日本内阁府于 2009 年 2 月 16 日发布的 2008 年第四季度 GDP 速报显示,该季度日本 GDP 环比下降 3.3%,同比下降 12.7%。
2008 年,日本电子产业全线崩盘。索尼迎来 14 年内最严重 989 亿日元亏损;松下亏损 3790 日元;NEC 亏损超过 2900 亿日元;日立更是巨亏 7873 亿日元;夏普亏损 1258 亿日元……而东芝也亏损了 3435 亿日元,成为截止当时历史上最差的“成绩单”。
随后 2009 年 5 月,西天厚聪将社长职位拱手让给了当时核电事业部的负责人佐佐木则夫。
佐佐木是技术人员出身,从入职东芝以来,一直专注于核电领域。当年并购美国西屋电气时,佐佐木和当时的西田社长一同进行了并购的交涉。在09年的交接仪式上,西田高度评价佐佐木是“让东芝的核电业务步入全球化轨道的功臣”,并称其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新社长上台后,加大核电事业部的强化。2009 年,东芝已经拿到了中国4基,美国8基的核电站的建设预定,同时还有其他国家订单的洽谈。而东芝计划,在此后的 6 年内拿到 39 基核电站的建设预定。
然而没人预料到,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当地时间 14 时 46 分的里氏 9.0 级地震,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露。发生泄露的福岛核电站为东芝建造,至此也彻底震碎了东芝的核电梦。
2011 年福岛核电站事件后,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有4基中止,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
雪上加霜的是,2009 年签下 12 单核电站建设预定中仅剩的8单,也全部推迟了建设进度。据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东芝的西屋电气在中国建造的4座核电站工程也是大幅延误。
东芝对日本经济新闻透露,正在中国浙江建造中的“三门1号机”已经比原先预定运作的时间晚了3年,本应 2013 年 11 月开始运行的三门1号机至今未完成建设。至于其余的3基,东芝内部资料显示,延后时间也在三年以上。
更为致命的是,低谷过后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度达到空前级别。西屋的第三代技术已经被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央企国家核电所引进。
而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实际上09年以后东芝的核电部门仅获得了印度核电站的几个订单。以上也就意味着,东芝在核电领域潜在客户极少、目前订单无法完成获利,深陷无底洞。
数据造假
▲ 2007~2016 东芝的财报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到,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东芝迅速恢复到正常的盈利能力。而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露后,也并未对东芝造成多大冲击,甚至 2012 年、2013 年接连创造了利润新高。
然而,漂亮的业绩背后实则是假象,2015 年爆出的财报数据作假事件震惊了世界。
2015 年 7 月 21 日,有一副图片几乎登上了各大国际媒体的头条:三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在新闻发布会时一齐鞠躬。这三位举止谦卑的男士是时任社长田中久雄为代表的东芝管理层。
东芝财务丑闻规模之大让人诧异,跨度长达 8 年(2008 年-2015 年)、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 1562 亿日元。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东芝甚至盖过了 2011 年奥林巴斯,成为日本企业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事件。
数据造假的客观原因是掩盖核电业务的黑洞,而主观因素则是几代掌门人的内斗。
2013 年的新社长田中久雄的接任仪式上,早已退居东芝会长的西田和前任社长佐佐木却从 2009 年的蜜月变成了火药味十足。
根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称,发布会上时任东芝会长的西田曾表态“如果你们问我只接触过一种业务的人能顾全公司的所有方面吗,我只能说不能。”矛头直至专注核电业务的佐佐木。而佐佐木则反击称“我已经完成了将公司带上发展的轨道的任务”,强调在自己任职期间将西田时代的赤字扭亏为盈。
2015 年 7 月 21 日,东芝公布的第三方委员会报告全文中,指出三代社长曾以“挑战”等名义强烈要求提升公司利润。
新社长田中上任后,则表现出了对上级西田的绝对忠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后者的垂帘听政。第三方委员会指出,经营层给出被称作“有挑战性”的利润目标,并要求下面必须达成。
有着 14 年丰富海外经历的田中,被西田寄予厚望,后者希望田中可以带领团队在一年之内挽回电视业务持续赤字的局面。然而 2014 年,全球电视市场被中国集团的价格策略杀了个措手不及。根据 WitsView 调查指出,2014 年电视品牌大洗牌,松下、东芝被挤出前十大品牌,大陆品牌取而代之,包括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等,均挤进前十大品牌。
面对西田不切实际的目标带来的压力,田中也只有走上佐佐木做假账的老路。而东芝财务造假的惯用手段就是挪用原本属于下一年度的利润,或者把原本属于当年的损失计入下一财报周期。
逼上绝路
根据东芝 2017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受到旗下储存芯片业务强劲业绩的驱动,该公司本财年第二季度运营利润增长了 76%。然而,东芝于 9 月已经决定出售芯片业务。
近几年的财报数据中,东芝核电业务在 4 年内亏损已经超过百亿日元。从合理角度来看,应该留下半导体业务而砍掉核电业务。
然而东芝则更看好核电业务的未来前景。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新任社长纲川认为,核电业务亏损的原因为公司正从土木建筑业务开始撤退,但是占核电业务销售额过半的燃料和服务业务依然有收益。
除此之外,东芝还在 2016 年 3 月签署过一份对西屋的将近 8000 亿日元债务保证。这样就代表如果西屋不能对客户履行支付义务的时候,东芝作为西屋的母公司将代替其支付。
东芝的核电战略被逼上了绝路。然而本想通过芯片业务的高利润度过核电业务的真空期,却因2015年的又一次失误,让东芝不得不忍痛割肉。
2015 年,东芝通过西屋电气收购了另一家美国 CB&I 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而后两者曾是多年的战略伙伴,两家公司在 2008 年共同承包了美国乔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各两基核电站。
上文提及,2011 年日本大地震致福岛核电站泄露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核电站的安全标准。除了已经取消的 4 基核电站预定,剩余这四基核电站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工期也一再延误。最终导致建设费用远超当初 2 万亿日元的施工预算,达到 2.6 万亿日元。
随着建设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工期的延长,西屋电气与 CB&I 就费用分摊产生了严重分歧,最后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为了避免进一步延误工期,早日解决两者的分歧,2015 年东芝公司通过西屋电气以“0 美元”的价格并购了已经负债累累的 CB&I 核电业务子公司。
东芝公司原本想通过并购的方式管控分歧,减少交易成本,却没想到这次并购不断膨胀的建设费用非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使东芝公司被牢牢“套住”。
自 2015 年实施并购后,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不降反升。根据两次延后的 2016 年财报,东芝亏损 9774 亿日元,甚至超过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日立所创下的7873亿日元,成为日本国内制造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亏损额。
为了让公司亏损最小化,东芝经过再三权衡和多方博弈,终于于今年3月29日向纽约联邦破产法院申请西屋电气的破产保护。
东芝公司表示,西屋电气申请破产将是东芝公司顺利实施经营重建的第一步,有利于防止海外核电业务给企业经营带来进一步的风险。
断臂续命
理数据来源东芝公告 部分参考彭博社整理
按照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东芝必须在 2018 年 3 月底结束连续两年的资不抵债局面,否则将会被强制退市。
为了弥补核电业务的大幅亏损,东芝从去年就开始谋求主要造血的芯片业务出售。而这笔交易最终在今年 9 月 20 日敲定。由美国贝恩资本主导的“日美韩联合体” 最终以 2 兆日元成交价完成对东芝半导体闪存部门的收购,包括苹果、戴尔等公司参团。
然而,为了获得中国这个储存器的主要市场,该笔交易不得不通过中国反垄断部门的审查。如果无视中国强行认购,最坏的情况将面临在中国市场禁售的风险。
2016 年东芝将医疗系统公司出售给佳能时,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审查时间约为 3 个月,而中国方面的审查花了 9 个月。松下 2009 年收购三洋电机、丸红 2013 年收购美国 Gavilon 在中国接受反垄断审查则分别耗时 1 年和 1 年零两个月。
中国出于保护培养本国产业等目的,会要求提交所有资料,审查时间一般最少 6 个月。而对于中国来说,半导体是战略性产业,因此审查将更为严格。
受反垄断审查的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半导体出售很有可能赶不上期限。据日媒上周消息,东芝因为担心半导体出售来不及,就业绩持续低迷的个人电脑和电视等业务,会考虑把退出市场计划纳入运营重整的范围。距离上述消息不到一周时间,东芝便亲自坐实了电视业务出售消息。
而下一步,与电视业务相似的电脑业务或许将成为下个被出售的部分。
从 2014 财年开始,东芝就已经开始退出全球范围内部分地区的电脑 B2C 业务销售。从 2015 财年开始,电脑业务整体以 B2B 领域为核心,仅在日本和北美地区,仍然继续销售 B2C 的电脑产品。
2017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东芝 PC 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 16%,仍处于亏损状态。
日经最新的报道称,东芝公司正谈判将其个人电脑业务售予台湾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不止如此,报道中还显示联想集团也对这项业务表示出兴趣。
前途难料
自 2006 年东芝投资西屋电气以来,尽管多次增持,但仍无法驾驭这个“世界第一的核电公司”。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西屋的职员有着世界第一核电公司的自豪感,根本不听从日本来的技术员的话”。就连上层人员也一样“无视母公司的命令就像一个独立王国一样”。
关于工程成本大幅超标的问题,4年前在东芝核电部门已不是秘密。2013 年西屋的赤字问题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东芝上层却没有介入治理这个问题。因为“西屋的行事就像一个半独立的王国,东京母公司根本就没法控制。”
东芝核电部门的原干部对日经强调,他们并不是没有采取行动。“2013 年到 14 年期间我们就有给西屋安排100名来自日本前5大建筑公司的技术人员的计划”。由于日本国内有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以及各地都有建造核电站,所以在设计和施工这些方面的人才比美国丰富。
但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很好地实行。这位核电部门干部说:“西屋不喜欢东芝的介入,对不喜欢的人才直接单方面拒绝了。最后派过去的只有 10 个人左右的程度,他们主张日本和美国的工程办事方式不一样,所以没有听取建议”。
经由了西屋电气申请破产重组,东芝虽然要一次性背负巨额亏损,但好在可赢回核电业务的主控权。然而,这却引发了新的问题。
针对东芝 2016 财年的财报,负责审计服务的普华永道就西屋电气亏损审计与前者产生了分歧。
虽然普华永道最终在东芝财报的审批上签了字,但前者在为这份财报提供广泛担保的同时,发布了一份不同寻常的“保留意见书”和“否定意见书”,称该公司在计入西屋电气亏损的时间过晚。
自 2015 年财报丑闻透露后,东芝就一度游离在被摘牌的边缘。然而 2016 财报的两次延后发布,再次让日本证监会在 10 月再次对财报中的会计行为进行审查。而这距离东芝从东京证交所退市观察名单中撤出,不足 10 天。
东芝的目标是在 2019 年实现 2100 亿日元的营业利润,但是这在业界看来很有挑战性。因为在出售了盈利能力最强的储存芯片业务后,东芝已经失去了造血的最大器官,更凄惨的是可以拿来卖的业务也所剩无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