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p=30, 2, left]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投资也好,科研也罢,我们每个人都在概率的丛林里游走,成功和失败虽然在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规律,但对于个体而言,似乎只有零和百分之百两种概率。[/p]
[p=30, 2, left] A研究背景
[/p][p=30, 2, left]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至理名言:那些不能杀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每当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也常常用这类话语来安慰自己,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挫折怎能见彩虹,等等。[/p][p=30, 2, left] 在做交易员的时候,我甚至在电脑后面贴了一个巨大的条幅:Never ever give up(永不、绝不放弃),但与此同时我的心里是有点没底的,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科学证实的或者至少符合统计学规律的现象,还是一种鸡汤式的自我安慰罢了。[/p][p=30, 2, left] 关于失败与成功的关系,科学界至少有两种相互独立且彼此争论不休的解释观点:马太效应和筛选机制。[/p][p=30, 2, left]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p][p=30, 2, left] 结合到投资领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奉若真理的“市场大鱼吃小鱼”“大多数盈利都集中在极少数人的账户中”。相信马太效应的学者认为,出名要趁早,盈利也是,越早盈利,越可能积累更多的资本,而这种成功又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p][p=30, 2, left]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功是经过筛选的产物,只有那些经历挫折失败依然毫不动摇,并不断吸取教训、修正自身的人才能保持谦逊和危机意识,从而在风浪之中屹立不倒,最终笑到最后。[/p][p=30, 2, left] 两个派别的观点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美国西北大学就此课题展开了研究,并于本月将研究成果《Early—career setback and future career impact》(《早期职业生涯的挫折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子刊上。他们追踪了1990年至2005年曾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申请R01基金资助的科学家,结果发现,相比在职业生涯早期一帆风顺的科学家,早期遭遇多次挫折的科学家后期取得了远高于对方的成就。同时,研究人员检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因素,在两组之间没有其他显性的证据,从而表明,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是由于其他不可观察的因素(例如,毅力或经验教训)造成了这种结果的差异。[/p][p=30, 2, left] 与此同时,Science Daily也发表了一篇题为“职业生涯初期的失败促进了未来职业成功”的评论文章。也就是说,那些激励过我们的名言警句并不仅仅是毫无根据的鸡汤,而是被科学证明的现实。[/p][p=30, 2, left] B投资启示[/p][p=30, 2, left] 受到这则论文的启发,我回看了自己负责的客户的实盘交易数据,并做了追踪,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将市场整体波动跨期率和资金量因素作为协变量参与考察之后,我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早期交易盈利的客户,无论在交易周期还是交易结果指标上,得分均低于早期亏损的客户,甚至有一些早期就积累了较大盈利(与初始本金比较)的客户,在交易过程中采用了更多激进的交易策略,影响了交易成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p][p=30, 2, left] 在投资市场,失败有时候教会我们更多东西。就我和其他客户经理的感性认识而言,在交易早期盈利的客户,更不容易听进我们的风险提示或建议,而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前一次的盈利秘诀可能在品种转换之间就会失灵,而由盈利带来的良好感觉又会让人放松警惕,风险意识降低。[/p][p=30, 2, left] 另外,由于前期的成功造成了一种盈利相对容易的幻觉,会使人在不自觉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又不注重资金管理,并且由于资金基数随着盈利的增加而增大,在亏损的时候基数也会变得更大,使得亏损速度更快。[/p][p=30, 2, left]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失败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毫无反思才是。投资也好,科研也罢,我们每个人都在概率的丛林里游走,成功和失败虽然在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规律,但对于个体而言,似乎只有零和百分之百两种概率。因此,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和谦逊敬畏显得尤为重要,“what does not kill me,makes me stronge”(杀不死我们的,的确会让我们更强大),还有一个前提就是“not killed”,经历失败、挫折和困顿,依然不放弃,依然继续坚持,才会有好事发生。[/p][p=30, 2, left] (作者单位:华安期货)[/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