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10-2-2 08:52

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初探——一个解释人类行为的新视角

[p=30, 2, left]【原文出处】商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302
【原刊页号】14~17
【英文标题】The Initial Research about Psychological Cost and Psychological Profit
  ——A New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e Behavior of Mankind
  LI Ji-xian
  (College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 作 者】李继先
【作者简介】李继先(1965-),男,河南商丘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针对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理论,并对其内涵进行初步探讨,为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英文摘要】Basing on the synthesis of several subjects,the authorinitiallygives out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st and psychologicalprofit in the pa-per,and researches the connotation of it.The autnoralso points out the theory meaning and practice value of the new theoryin the pa-per.The theory provides us a new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ebehavior of mankind.
【关 键 词】心理成本/心理收益/人类行为
  psychologicalcost/psychological profit/behavior of mankind
【 正 文】
  [/p][p=30, 2, left]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理论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学的演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导致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重视,从而出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潮。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已经从“工具人”、“经济人”等人性假设阶段于20世纪50年代演进到“以人为本”的阶段,麦格雷戈的Y理论、威廉·大内的Z理论、本田宗一郎的“人和至上”、松下幸之助的“慈父型关怀管理”,都反映了人本化的趋势。“‘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标志。”[1]更进一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于60年代又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首次将人的智力当作资本看待——因为人力资本的形成同样需要投资。这标志着对人的价值的评判与认可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被舒氏称为资本的是体现在人身上、能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的东西,“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总之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2]由于舒氏是从人力资本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的角度来考察的,更偏重于如何培育、开发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因而没能对人力资本本身做更深入的发掘,忽略了与人力资本同时存在的其他心理性因素,因此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和重视还存在着一定的深度局限。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在投入生产和服务时,除了可以物化的两种能力——体力和智力外,还有一种辅助性因素——心理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体力和智力的物化效果和结果。“如果他内心真正愿意去做,便能妥善运用适切的方法,并且逐步审慎考察,以确保成效;假若他心里不舒畅,则所有计划、原则,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3]“组织成员的‘幸福’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4]因此,就像主观的理性预期作为内生变量被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纳入经济模型一样,笔者认为,心理成本也应被列入成本理论之中。根据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原理,投入了心理成本当然就希望有收益,这种收益包括显性的物质性收益和无形的心理收益——成就感、快乐、爱戴、赞誉、甚至虚荣的满足等。这是劳动收益中长期存在但尚未被揭示的部分。
  (二)时代的变迁。21世纪,人类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类财富创造者的主体将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后者将构成巨大的知识生产力,因而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是21世纪管理学的最大挑战。知识工作者这个主体与体力劳动者存在着许多差异,前者与后者相比教育程度更高,更富有理想和抱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个性,或许更有修养,他们具有“独立性、创新性、流动性、骄傲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5]同时,他们也比后者对工作及工作环境的要求更高,更不容易满足,“知识工作者动不动就牢骚满腹,对现状表示不满”。[6](当然,并不是所有知识工作者都这样,他们只不过希望现实窭硐胍谎谩#┧裕疤岣咧豆ぷ鞯纳Γ匦氪痈旧细谋淦涮龋欢岣咛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