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和巴菲特想到一起去了!这才是投资的圣杯
[p=30, 2, left]在《孙子兵法》的《虚实》篇中,有这样一段千古名句:“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意思就是说,在作战的时候,对每一个方面的力量准备,都会导致其它方面的力量不足。而如果指挥者想要对所有方面都做到准备,就会导致所有方面的力量都不足。[/p][p=30, 2, left]这段对战略选的分析,和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一般人总是认为,准备这种东西,是多多益善的。对于重要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于面面俱到,把一切方面都兼顾起来。但是,这样的做法,却会导致我们的力量分散,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无法造成实质性的突破。而正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的,“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许多时候,分散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而集中精力则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在竞争中带来实质性的优势。[/p][p=30, 2, left]在投资中,事情也是一样。沃伦·巴菲特先生在给股东的信中,曾经不止一次的指出,投资需要集中、集中、再集中。投资者需要集中的做出投资决策,“如果一生中只做能20个投资决定,那么绝大多数人的业绩会好得多。”(巴菲特把这事儿称为“卡片上只打20个洞理论”。)[/p][p=30, 2, left]由于金融市场在绝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保持稳定运行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就不太容易在市场中,找到非常优秀的投资机会。但是,由于市场存在天生的不稳定性,短期的市场紊乱会给投资者带来非常优秀的机会。在著名数学家贝努瓦·B·曼德尔布罗特和理查德·L·赫德森所著的《市场的(错误)行为:风险、破产与收益的分形观点》一书中,这种市场的长期有效与短期无效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把这本书找来一读:它会改变你对市场的平静的印象。[/p][p=30, 2, left]同时,投资者也需要集中仓位,巴菲特在早期曾经修改自己和投资者的条款,允许他把基金资产的最多40%的仓位投放在一只股票上。要知道,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并不算太多,如果当投资者遇到这样的机会时,只下很少的注,那么他的业绩自然很难超凡脱俗。在英镑阻击战中,乔治·索罗斯对手下的那句告诫,在投资界至今传为经典:“如果你确定自己是对的,为什么只下这么少的注?”[/p][p=30, 2, left]另外,投资者需要集中自己的分析能力,对自己的持仓了如指掌,而不应该持有太多只股票,这正如巴菲特曾经打的一个比方:“国王的后宫要是有70个女人,他不会懂其中任何一个。”(语出《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原则篇》,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这种对分析能力的集中,来自于每个人认知能力的局限:你不可能懂所有的东西,因此你不可能对所有东西有精准的判断。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做少量、但是确定的投资,是优秀投资者必备的品质。[/p][p=30, 2, left]如果投资者要扩大自己的投资范围,那么他们不能盲目选择标的,而是要不断努力的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也就是认知的范围。随着投资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了解新的领域(注意这里说的是了解,而不是知道),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更多的投资标的。[/p][p=30, 2, left]举例来说,我一直认为,如果你不在某个国家和地区生活,那么你就不能了解当地公司的运行情况。而如果你想购买当地的股票,你就必须去当地住一段时间,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工作,打成一片。[/p][p=30, 2, left]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吴军先生曾经指出,亚马逊公司(Amazon)的电子商务业务,之所以没有做到像淘宝在中国这样在经济体中极度普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实体超市,比如沃尔玛、家得宝(Home Depot)这样的公司,已经在生活中十分便利。(《浪潮之巅》第三版下册,第726页,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因此,新来到的电子商务公司就没有那么容易开展业务。那么,对于一个没有在美国生活的中国投资者,他如何能了解这种情况呢?他会想当然的认为,亚马逊公司既然业务模式和淘宝类似、行业内的市场地位也类似,那么它的电子商务业务理应同样赚钱。[/p][p=30, 2, left]当然,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例外,富达基金(Fidelity)的彼得·林奇、中欧基金的曹名长,都属于买了很多股票的、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但是,即使是他们,在股票仓位的配置上,集中度也非常之高。[/p][p=30, 2, left]彼得·林奇在自己的书中不止一次的表示,他的仓位一直很高,即使是在1987年美国市场大崩盘前后,他的仓位也很高。而在2018年低A股市场最黯淡的时候(2018年A股市场的下跌幅度是历史第二深的,仅次于2008年),曹名长先生所管理的封闭式基金,其股票仓位高达99.86%(参见中欧恒利基金2018年年报)。由于股票型资产在长期的表现远好于其它资产,因此即使这两位基金经理喜欢分散的选股方式,但是他们在股票的仓位控制上,仍然做到了高度集中。[/p][p=30, 2, left]如果说集中投资决策、集中仓位、集中选择是优秀投资的不二法门,那么分散投资在很多时候,就是能力不足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p][p=30, 2, left]我记得巴菲特先生在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聊到曾经错失的一个投资机会是这样的:他说当时有一个行业股票大跌,他知道这个行业的股票已经便宜了、知道这个行业在长期仍然是有前途的,但是由于他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具体结构、以及其中公司的情况,他选择了不投资。但是,回过头来,巴菲特说,当时如果他采取行业指数化的投资方法,也就是不管具体公司好坏、每家行业内的主流公司都买一点儿的方法,他本该能从这个机会里赚到不少确定性很高的钱。[/p][p=30, 2, left]对于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科技行业,很多投资者也是这样做的。由于投资者许多时候很难分辨两种科技哪种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比如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硅谷的精简指令处理器与复杂指令处理器之争),或者在一个领域里哪家公司会成为未来行业的龙头(比如在早期微机时代,只卖软件的微软公司,和软硬件一起卖、而且品质做的更好的苹果公司,哪个更有前途),而投资者同时又很看好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那么在两边各下一点注,也不失为一个次优的选择。[/p][p=30, 2, left]有意思的是,即使是以上这种看起来很平庸的指数化投资方法,在长期也能做到不错的收益:至少好过一大半投资者。[/p][p=30, 2, left]由于资本市场在不断的交易中,会产生大量的损耗,包括证券公司收取的各种费用(香港还有一种费用叫仓租费,就是不交易每年放着股票也要交钱)、政府收取的印花税、基金公司提走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托管银行收走的托管费、基金销售机构抽成的销售费用等等,因此投资大众所获得的平均回报,一定少于市场的回报率。[/p][p=30, 2, left]一个更重要的、导致投资者平均收益低于市场的因素,来自于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二八效应。在人类社会的几乎任何一个领域,少数人总是拿走了多数的利益、多数人总是拿到了少部分的利益。以工资来说,公司里工资最高的几个人拿的工资,可能是平均水平的很多倍。而以个人财富来说,最有钱的一小部分人,财富也是平均水平的无数倍。即使是在战场上,情况也差不多,最优秀的尖端武器操纵者,对战争的影响力远大于军队的平均水平:想想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的重要性,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p][p=30, 2, left]二八效应的存在,导致以人均回报论的投资者平均回报水平,会比扣完费用的市场平均回报水平还要低不少。几个特别优秀的投资机构所多赚的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的水平往往比个人投资者高不少,管理的机构资产更是多出很多倍),往往需要几百、乃至几千几万个小型投资者的超额亏损才能弥补。因此,如果按每个人的回报平均数来计算投资者的平均收益,而不是按简单的市场总收益除以投资者总人数计算,那么不做主观判断按照指数化投资、只是尽量降低自己交易费用的投资者(就像美国的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先生,一直在努力帮助指数基金投资者降低费用所作出的努力那样),在长期一定会取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p][p=30, 2, left]和指数化投资类似,基金定投(定期、定额对固定的基金进行投资,国内简称定投)也是一种“次优的分散化选择”。[/p][p=30, 2, left]从最好的投资策略来说,为什么要定期投入一定的资本、而不是在最佳的时候下重注呢?在军事学上,对这种定期投入一定的小额资本的方式,有一个不好的评语叫“逐次投入不足兵力”,是为战场大忌。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限于运输能力不足,只能一个师一个师的往前线调动军队,结果每只小部队都遭到敌方优势火力打击,以致失败。[/p][p=30, 2, left]但是,对于市场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的投资者来说,定投可以让他们对市场保持一定的参与度,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投资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这个角度来说,定投仍然不失是一种“在资源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次优的、也是无奈的投资选择。”[/p][p=30, 2, left]所以,在投资市场上,有准备的集中,永远是投资的圣杯。这种集中,需要大量的长期积累、坚定的信念、以及足够的耐心,以抓住最佳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不能做到这些的投资者来说,盲目的投资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一次致命的集中错误,足够给任何投资者带来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限于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分散化的投资方法也就成为一个适合更多投资者的次优选择。[/p][p=30, 2, left](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p]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