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C
+
+


 微信: QQ:

龙听 发表于 2019-1-31 16:26

商誉“虚胖”痼疾需从源头施治

临近年报业绩预告尾声,因为大额商誉减值计提,部分A股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由此导致许多投资者谈“商誉”色变。事实上,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里的一项特殊资产,商誉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个别上市公司过去盲目扩张、高溢价并购带来商誉泡沫却不得不提防。对上市公司而言,没有业绩支撑的商誉犹如身体上的“赘肉”,有碍公司的健康成长。对投资者而言,应该明辨企业商誉的内在成色,避免陷入商誉虚浮的“雷区”。

作为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简单讲就是企业收购时的溢价部分。

对上市公司而言,商誉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当并购标的公司业绩表现优异的时候,商誉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帮助上市公司快速扩充资产规模,进而享受资本市场的溢价回馈。但当并购标的公司表现不达预期时,商誉便面临泡沫破裂的风险,进而拖累上市公司的财务表现。

A股上市公司此次赶在年报披露季扎堆进行商誉减值计提准备,与过去几年上市公司活跃的并购行为有直接关系。2014年和2015年期间,并购政策的宽松叠加二级市场的回暖,A股上市公司一度迎来并购高峰,商誉规模由此攀升。而随着2018年年底并购标的业绩承诺集中到期,一些业绩不达预期公司积累的商誉减值风险面临集中释放。

对商誉减值做计提准备,是上市公司及时甩掉资产“赘肉”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会计处理方法,其本身无可厚非。但应该警惕的是,个别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商誉减值计提的特性来违规进行“财务洗澡”,把一项原本应该进行精确、公允测算的财务处理手段当做了利润调节的工具。而这些行为,恰恰是部分上市公司发生大额商誉减值时被投资者诟病的根源。

A股商誉泡沫的积累非一日之寒,要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监管部门就已经着手规范处理部分上市公司商誉虚高问题。从对高溢价并购行为进行收紧,到不断完善商誉会计准则,A股过往积累的商誉泡沫正在有序地出清之中,结构化的商誉减值风险有望逐步平稳“着陆”。

治理商誉“虚胖”痼疾需源头施治。对于上市公司本身来说,应该清醒意识到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围绕公司主业脚踏实地谋发展,摒弃过去通过高杠杆、高溢价并购来“催肥”公司资产的做法,真正以战略协同为指引开展资本运作,及时、公允、科学地对商誉价值进行评估计提,从根源上杜绝盲目、投机的并购行为。

对投资者而言,防范个别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警惕性不能放松。面对一些隐含风险的高溢价并购行为,切不可头脑发热偏听偏信,更不能参与到相关概念的炒作之中,应该从公司的基本面出发,深入探究上市公司的内在商誉成色究竟如何。须知,没有业绩支撑的商誉资产无异于“空中楼阁”,表面的光鲜最终将难掩踏空下坠的风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