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10-1-8 11:13

金融投资交易心理学应用研究

[tr][td][table=98%]
[tr][td][font=宋体][size=14px][b]金融投资交易心理学应用研究[/b]
[b]引言:[/b]
对于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乃至分析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我们需要的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信心。
[b]写在前面的话[/b]
对于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乃至分析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运行,我们需要的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信心。
在金融市场中,期货交易和外汇现汇交易最能反映国际市场和政治动态。国外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中,MBA学历的交易员甚至不如心理学学士毕业的交易员业绩好。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在期货和外汇现汇交易员中,成绩最好的前十名均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研究金融市场,大众心理因素远比经济指标更为可靠。这同时也证明了一个观点:经济学不仅仅是统计学,更是大众心理学。
有关心理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国外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成功之处。本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与弗农·史密斯分享),以表彰其在心理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丹尼尔·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卡尼曼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人类的决策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的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做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预期理论。卡尼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卡尼曼的获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将心理学应用于金融市场研究的广阔前景。目前,国内时常可以看到有关的译著和论著,网络上偶尔也可以看到有关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来说,在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证券投资理论和实践这个方面,国内做得还远远不够。
一般来说,心理学在证券投资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个体心理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其二是群体心理分析(即大众心理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对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把握,解决投资者在研究市场过程中如何保证正确的观察角度的问题,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和把握市场的动向。
本文旨在介绍证券投资活动中比较成熟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最后,尝试就比较著名的数学模型进行讨论。本文拟按照以下内容逐一展开:
1、大众心理学概述
2、相反意见理论
3、大众心理与市场趋势
4、投资中的个体心理
5、一个应用实例:韦伯定律
6、卡尼曼及行为金融学
注:本文写作中参考了以下著作,如非特别指出,不再一一说明。
1、波涛:《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
2、(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3、(美)汉弗莱.B.尼尔:《逆向思考的艺术》
4、(瑞典)卡尔.基林兰:《股市大众心理解析》
5、(英)托尼.普卢默:《大众心理与走势预测》
6、(美)德里克.尼德曼:《投资的心理游戏----股票投资心理探微》
7、(美)埃德加.E.彼德斯:《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
[b]证券投资(交易)心理学应用研究[/b]
[b](专题一)大众心理学概述----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b]
群体心理学,一般称为“大众心理学”,系“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奥尔波特(GordonWillardAllport)曾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本文以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为主介绍大众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关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波涛先生所著《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一书中有系统简明的介绍,本文该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波涛先生的阐述。
[b]一、群体与群体心理学[/b]
从通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
勒庞认为,“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类的“客观群体”,而是人类的“心理群体”。人类的客观群体是指人群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体,而人类的心理群体则是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对于人类的心理群体而言,他们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是不一定具有空间活动的一致性。
在证券市场中,“心理群体”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停止国有股减持”这一“重大利好”的刺激下,不同背景、不同个性、来自不同地域的众多投资者立即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与此同时,部分借利好大肆派货的机构投资者则形成了另外一个心理群体。
[b]二、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b]
按照波涛先生的归纳,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中与证券投资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勒庞理论观点之一:心理群体的精神统一性定律。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
勒庞认为,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个性成分,即理性的个性(ConsciousPersonality)与非理性的个性(UnconsciousPersonality)。人的理性的个性成分是不可能被统一的,这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只有人的非理性的个性才可能达到相互统一。当人的非理性的个性被统一之后,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合力将远远大于理性个人的力量之和。而且,这种合力主要带有破坏性的本质,而不是建设性的。
用勒庞的心理群体理论来看待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很多令人困惑不解的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远的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为,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近的如1988年席卷全国的“抢购风”、八九年的“政治风波”、邓老太集资案、传销狂潮、□□功,等等。
在历史和现实中,这些表面矛盾的现象只能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来解释。按照群体心理学说,当人们由某种目标而统一,并由某种情绪而支配成一个心理群体时,人就完全丧失了理性个体,而只剩下非理性的个体。而这种非理性的个体就成为这一群体的共同个性,并降为人的最初的原始性。
(二)勒庞理论观点之二:心理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律。
勒庞的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律认为,当人群组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总体在决策或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能水准,将远远低于该群体成员在作为个体决策或行为时所能表现出的智能水准。换句话说,心理群体的智能要远远低于组成心理群体成员的个体智能。
勒庞认为,心理群体永远也无法完成需要高智能的任务。当人群构成心理群体时,由于理性个体的丧失,群体成员无法把由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智能相叠加或组合;同时,由于非理性个性的加强,群体成员只能把由非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愚笨相叠加或组合。
勒庞这一定律所揭示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比如,1988年的“抢购风”,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他们并不是被外在地强迫,而是不由自主地投身于抢购狂潮。曾经有个笑话,说以前某地人爱排队购买紧俏商品或便宜货,只要看到排长队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上再说。结果,有一回某大老爷们排了半天队才发现原来商家在处理女式内衣。
勒庞这一定律对股票投资者也有着特别重要的警示作用。
首先,投资者应当特别警觉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方向和行为方向。
如果我们承认心理群体的群体智能要远远低于个体所能达到的智能水准,那么我们就应当预见到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或行为应当指向错误的方向。在股票市场的情绪极度兴奋或情绪极度压抑阶段,往往就是市场的重大转折阶段。这时的投资者往往被情绪所控制而形成了心理群体。这时该心理群体所达成的共识不可能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因此不可能是正确的决策。
其次,投资者应该特别警觉“集体决策机制”。
“集体决策”中的“集体”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但是集体比个人更容易转变成心理群体。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多项心理实验表明,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集体决断非常容易导致更高的差错率。
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集体决策”的典型表现就是“讨论行情”。无论是在交易场所还是在时下流行的证券论坛,由于心理因素使然,讨论行情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国一些著名投资家都对“讨论行情”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其有百害而无一利。讨论行情的过程不但是一种集体决策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绪相互传染的过程。
在证券论坛有一种常见的现象,众人喜欢“暴炒”某论坛名人的帖子,纷纷表示赞同帖主的观点。此即为“英雄所见略同”。话说回来,一个人可能是英雄(个人更容易冷静客观地分析、决策),两个人可能还是英雄,如果一下子冒出一大堆“英雄”算怎么回事?毕竟“金字塔型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位很聪慧的MM曾对我说过一句话:当很多人对你叫好时,你应该做的就是提高警惕。真是一针见血!谁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渴望他人的交流和认同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的是,切莫将自己迷失在人群中。
(三)勒庞理论观点之三:心理群体的形成机理。
人群中的个体在形成心理群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三个主要外因的刺激。这三个外部因素通常构成心理群体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外因是:
1、情绪激发----人群中的个体由某一情绪所激发并最终被该情绪所控制。
2、情绪传递----人群中的情绪由激发进而相互传递(相互感染)并最终控制了整个群体。
3、建议接受----当人群被某一情绪控制后,人群便极易受到外部建议的控制并受其指挥参与某一激烈的行动。
在股票市场中,人群比在其他社会生活中更加容易形成心理群体。这是因为股票价格的信息传输网络非常容易地把广大投资者联系在一起。而股票价格的变动以及市场相关事件信息的迅速传播功能可以轻易地起到“情绪激发”和“情绪传递”的作用。
从勒庞的心理群体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投资者的自我情绪(即心态)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成为任何一个投资心理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从控制这三个外因着手。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避免自己的情绪波动,也就是对“情绪激发”环节的控制。只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避免人群的情绪对自己的感染,也才能进一步避免被动接受外来建议的暗示或控制。反过来,投资者注意对“情绪传递”环节和“建议接受”环节的控制,也有助于加强对自己情绪波动程度的控制。
当然,良好的情绪控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不断地自我磨练,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心、建立严明的操作纪律。“6-24”行情前后是研究心理群体形成机制,反省自我情绪控制的绝佳时间,有兴趣者不妨自己回味一下。
(四)勒庞理论观点之四: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当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状态将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1、冲动性;2、服从性;3、极端性。
冲动性,是指心理群体的整体行动可以在某一外界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发动,并且这种行动的方向可以在外界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由其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性。
服从性,是指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的形成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因此他们具有自愿伺服别人意愿的强烈愿望。
极端化,是指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往往常常明显超过必要的程度,因此常常会导致过激的后果。
勒庞对心理群体整体心理特征的概括,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对证券投资者而言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首先,由心理群体的“冲动性”特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并警惕证券市场中价格急速变动的情况(超出常态),从而更加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投资者必须对“小概率事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1998年美国由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领导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投资中遭受重创以至几乎破产的事例,就是由于这些专家学者习惯于经典数学研究中的常态思维模式,而对市场心理的冲动性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完全估计不足所致。
其次,心理群体的“服从性”特征在证券市场上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的一致性。投资者对心理群体“服从性”特征的警觉,应该特别表现为对所谓市场“权威”及其观点的警觉。
说到这里,有必要剖析一下证券论坛中的“高手”现象。一些投资者热衷于寻找“高手”,迷信权威,实质上采用的是一种搏大概率事件的投资策略(如果能称之为投资策略的话)。所谓“高手”,无非是此人历史上预测的成功率较高或者操作的赢利率较高。对于那些对市场认识较浅,交易技术不精的投资者,采纳“高手”的意见,无疑会提高自己的胜算。话虽是这么说,实际上这里面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其一,“高手”的成功率是相对的。也许他对了九次你都没听,第十次你听了他的意见,偏偏这回他出现了重大失误;其二,“高手”是人而不是神仙。即使某高手百发百中,试想,在一个利益博弈的场所,如果大家都认同该高手的观点,采取相同的市场行为,市场最终将证明所有这些人都是错误的;其三,“高手”会被众多的拥护者“宠坏”;其四,利益场上不排除某些别有用心者混迹于“高手”之列,这一点已经为许多事实所证明。个人认为,“高手”爱好者需要认清上述事实,在面对自己的偶像时保持一份清醒。
第三,心理群体的“极端化”特征,导致证券市场上很难看到固定波长的周期现象,而最常见的是不规则周期。在投资历史上,这种由心理群体“极端化”特征导致的不规则周期现象,往往会给不警觉的投资者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比如,日本股市于1989年开始走熊,十几年过去了,投资者期盼的牛市始终没有到来,而且今年日经指数又屡创新低。市场中常见的一个词是“最后的疯狂”,这便是心理群体“极端化”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
(五)勒庞理论观点之五: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定律。
按照勒庞的观点,心理群体的思维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
1、表象化: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一特征表现为“肤浅”和表面化;
2、形象化:心理群体具有极高的形象想象力,也极易接受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群体善于理解“图象化”的建议,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
勒庞这一定律在证券市场中得到深刻体现。市场常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激发起心理群体的情绪冲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煽情”。看看每日见诸证券报刊的股评术语,诸如“大盘有调整的要求”(拟人化),“黑色星期一”(色彩渲染),“空方突破1600防线”(鬼子大规模进犯?),“重大利好”、“重大利空”(典型的煽情!)等等。
如果你已经被这些语言打动,小心,你要成为某个心理群体的一员了!
关于大众心理学,或群体心理理论,还有很多观点,不过主要的还是勒庞在一个多世纪前归纳出的上述五点。此外,也正是从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出发,尼尔发展出他的相反意见理论。
研究群体心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市场,趋利避害,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克服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经常反省的一个问题是:何时该与群众保持一致,何时又该与群众分道扬镳,做到独善其身。相信,我们对群体心理知之越多,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就会越深刻。
[b](专题二)相反意见理论[/b]
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是投资者最熟悉,也最常用到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的投资专家汉弗莱.B.尼尔,源于勒庞等人的群体心理理论。
在证券市场中,从最初的数人头、数自行车,到近年来刚刚出现于一些报刊的证券专版和证券网站的多空情绪指标,投资者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
也许有人要就上述逆向思考的现象进行“逆向思考”:如果大家都掌握了“数人头”的方法,这种方法还会有效吗?
不错,这是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一个博弈的市场中,一种分析方法一旦被众人掌握就会失效。但是,对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内涵,我们就不会怀疑其应用于证券市场,乃至应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有效性。
此外,尽管有不少人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但是又有多少人深入研究过其内涵及其适用性?还是让我们从尼尔的理论开始,一起来研究这种理论和方法。
[b]一、尼尔的相反意见理论与逆向思考方法[/b]
逆向思考方法来自于相反意见理论。所谓逆向思考方法,“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方法,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逆向思考方法的目的就是要挑战当前流行的政治、社会、经济趋势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总之,目的就是和大众观念竞争。”
关于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尼尔的主要观点是:
(一)逆向思考的经验告诉我们,下面这些说法值得我们注意:
当所有人都想得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
太多的人发出同样的预言,预言反而不会应验;
在同一种预言上层层加码,预言就会不攻自破。(原因在于,太多的人预料同样的事,必定会导致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就抵消或绕开了当初的预言。)
(二)相反意见理论只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主要是对大众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测系统。
(三)人类的本性决定了相反意见理论是成立的,这些本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习惯、情绪、急躁、习俗、贪婪、刚愎自用、模仿他人、一厢情愿、如意算盘、相互感染、轻信、冲动、恐惧、过敏、造作。
(四)相反意见理论建立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法则之上,在这些法则之间存在着下列逻辑关系:
1、群体往往受制于人类的本性,而个体往往会抑制此类人性的弱点;
2、人是合群的,人类具有本能的“从众”冲动;
3、人们具有接受少数成员的感染,模仿少数成员的言行举止的本性,这使得人们容易受到各种暗示、命令、习俗、煽动的影响;
4、群体丧失了理性思维的能力,而只接受情绪的控制。群体用“心”(情绪)思考,而个体则用大脑思考。
总之,尼尔认为,“所谓逆向思考的艺术,一方面是要训练您的头脑习惯于深思熟虑,选择同普罗大众相反的意见;另一方面,您还需要根据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
此外,尼尔一再强调应用相反意见理论进行逆向思考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社会经济与政治运动的宏观趋势,而不是为了把握证券市场的细微波动。这是我们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
[b]二、对逆向思考方法的再思考[/b]
(一)逆向思考方法的基石:资源的稀缺性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是一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公理”,对此我们已有深刻的认识。在资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以下的逻辑关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有限性,而这种增长速度的有限性又反过来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
在人类经济史上曾经爆发过许多次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并且,这种危机呈现周期性地重复。历史的不断重演,说明了人性中有不可克服的缺陷。而正是人性的弱点,又导致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因此,只要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则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竞争不可避免,则人生就是一场博弈。人类社会的博弈本质,决定了满足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是不现实的。由此,在这场博弈中,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采用大众的相反意见就是一种胜率较大的思维方法。
(二)逆向思考方法并非是一种预测体系
逆向思考方法,或相反意见理论,并非是一种预测体系。这是尼尔一再强调的另外一个问题。尼尔认为,“相反意见理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我们在预测中避免犯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作为预测的主要手段,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关于预测,有个著名的“墨菲定律”:一项预测越是被广泛接受,它就越可能变得不准确。由此可以推论,权威的预测者的预言永远不可能应验,因为大众接受了他们的预测,而每个相信他们的预言的人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从而导致了预言的落空。这个原理在投资实践中已得到多次验证。比如,今年年初,市场普遍认为今年大盘将保持箱体震荡格局,箱顶在1850点附近。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大盘却连1800点都不曾碰上一下。
承认相反意见理论不是一种预测体系,并不否认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的实用性。相反意见理论不是预测体系,但应用它可以对他人的预测进行核查和过滤。而且,在把握大众行为和市场趋势方面,相反意见理论和逆向思考方法更有其独到之处。
尼尔认为,“当所有人都想的一样时,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对于这个断言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所有人的想法一致”指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其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是错的,并不是说大众一定就是错的,或者说大众总是错的。
根据相反意见理论,大众通常在主要趋势上是正确的。趋势是由大众推动的,正因为大多数人看好市场,市场才会因为这些看好情绪不断转变为实质性的购买力而上升,而且此上升过程有可能持续很久,直到市场中所有人的看好情绪趋于一致时,市场就会发生逆转----原因在于供求的失衡。
所以,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判断市场趋势时,请记住:“在趋势发展过程中大众通常是正确的,但是在趋势的转折处大众却总是错误的。”
由于人性的弱点,本该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的时候,大众总显得热情而乐观;本该大胆进取的时候,大众却显得胆怯。趋势的转折总是出现在大众明显发现这种转折之前,使用逆向思考方法可以使我们洞烛先机,先人一步采取行动。
(三)对主流观点的认识是应用逆向思考方法的关键
先来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目前流行的大众观点?
2、如何了解目前流行的大众观点?
3、如何评估其流行的程度和意见的强度?
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或证券市场的主流观点。这是应用相反意见理论的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尼尔认为,主流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媒体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2、证券分析师一致同意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3、一般投资者常常议论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在证券市场上,当某一观点同时兼有以上特点时,投资者往往可以比较有把握确认该观点就代表着当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如1999年6月,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刚刚发表,行情正在“恢复”之中,投资者一致看好后市,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场。然而,到了6月30日,市场却嘎然而止,给投资者当头一棒。当时的主流观点是看好后市,与之相对的就是对后市看淡的观点。其后的市场走势,证明了逆向思考方法的正确性。
在市场中,有不少人骂股评。实际上,“存在即合理”。整体上看,股评往往代表了主流观点。也就是说,了解股评家(包括证券论坛的“业余”股评家)的普遍看法,大大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的主流观点。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政策市,在政策市下,宣传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调控工具。那么,政策的取向是否代表了主流观点?就本人的理解,重大政策出台之际市场往往会出现重大分歧,最终市场的运行方向不能简单地用政策的“利好”或“利空”来判断。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政策是与市场相悖的。也就是说,大众在更多的时候趋于迷信政策,从而形成当时的主流观点。我们不妨回忆一下1999年6月《人民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社论前后的市况,以及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暂行方案出台后的市场情况,相信会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b]三、相反理论与数量化测市[/b]
“何时采取相反的立场?如何评估大众意见?我们应当寻找何种强烈程度的普遍意见?”这些问题涉及到将相反意见理论数量化的问题。
在运用相反意见理论时,理论上,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指标,比如“多空情绪指标”。数据来源可以是各大券商、基金、专业咨询机构、专业报刊等主要媒体,以及主要证券论坛等,在采样的基础上计算出看多和看空的比例。
以多空情绪指标为例。该指数从0开始(代表所有人都绝对看空),到100%为止(表示所有人都看多)。如果多空指数在50%左右,则表示看多看空情绪参半。多空指数一般在20-80之间震荡。如果市场一边倒地看多或看空,表示牛市或熊市已经走到尽头,市场即将转势。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很少出现。
多空指数的数值范围为0-100,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含义,详见下面的说明:
多空指标(%)指标含义及操作提示
0-5%一个主要的上升趋势近在眼前。物极必反,大势跌无可跌之际,即是转势之时。此时应把握时机,大胆做多。
5-20%在该区域大多数人看空,只有少部分人看多。空头居于压倒性优势,大势随时可能见底。对于大势是否已经见底,需要以其他技术指标和成交量等辅助判断。
20-40% 看空比例仍高于看多比例。一般来说,投资者顺应趋势,继续看空为上。如果在该区域大势不再向下,则大势会变得十分不明朗,此时以观望为上。如果在该区域大势反转向上,一般来说升势会十分凌厉。因为市场选择了明确的方向。一般,当大家看空时出现上涨,会出现急速的上涨行情。
40-60%市场趋势不明。在该区域,因为市势不明,投资者保持观望,保证资金安全为上策。
60-80%看多者占多数,但又并非绝大多数。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上升余地。但是,如果此时大势不涨反跌,则几乎会是急跌行情,且会造成投资者心理恐慌。通常,在大家看好时出现下跌行情,一般会出现近期的低点。
80-95%多头处于明显优势。很多时候,市场都会在这个区域转势向下,但是有时也会在大众普遍看好的情绪下,继续上涨行情,直至所有人看好为止。此时,应利用技术分析手段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判断。
95-100%大众全面看多,该投入的资金已经悉数入市,已经是弹尽粮绝,强弩之末。转势就在眼前,此时不可恋战,迅速清仓出局!
说明:
1、以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模型,实际上由于采样等因素限制很难做到。
2、统计数字的采样应力求全面,即覆盖面要广,涵盖各类投资者;样本应该力求相互独立;样本容量应该足够大。
3、本人曾经就一个40个样本的数据做过统计分析,但测试结果与上述模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谁有好的数据和测试结果,请让我学习学习。)
4、对于缺少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惟有做多才能赢利。因此,多头思维始终占据上风,即使在空头市场多方也只是暂时蛰伏而已。因此,在设计该指标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些适当的调整。例如,把区域做以下划分:0-5,5-20,20-55,55-75,75-95,95-100。
个人认为,对于心理层面的东西,还须“用心”去体会和感悟,此类指标只能是用于辅助判断。毕竟冰冷冷的数据无法确切地反映活生生的人的心理。
再说一点个人体会:在证券市场中应用逆向思考方法,应该考虑不同的市场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遇到迷惑之处,不妨在高一级的市场趋势中进行判断。总之,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此而已。
让我们用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结束关于相反意见理论的研究:股市----在绝望中新生,在犹豫中上涨,在欢乐中死亡,在大众满怀希望中暴跌。[/size][/font][/td][/tr]
[/table][/td][/tr]
[tr][td=2,1]
[/td][/t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