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江湖历险记(二)丨交易者说
[p=30, 2, left]文丨风暴之王[/p][p=30, 2, left]本文发表于2016年11月28日[/p][p=30, 2, left]目前的期货市场上,油脂产业包含大豆、油菜籽、豆粕、菜粕、豆油、棕榈油、菜油共7个品种,涉及品种面广,其间的套利逻辑也多。[/p][p=30, 2, left]既有大豆与豆油、豆粕之间的压榨套利,油菜籽与菜粕、菜油之间的压榨套利,也有豆油、豆粕之间的伴生品套利,还有豆粕与菜粕之间,豆油与棕榈油、菜油之间的替代套利,因而成为期货市场最引人入胜的套利“福地”。[/p][p=30, 2, left]然而,据本人这几年的市场经历来说,这些套利策略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美好。[/p][p=30, 2, left]压榨套利[/p][p=30, 2, left]对油脂企业来说,大豆是生产原料,豆油、豆粕是下游产品,大豆经过压榨生产出豆粕、豆油,三者之间价格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压榨利润。[/p][p=30, 2, left]当压榨利润高时(即大豆价格较低,豆油和豆粕价格相对较高),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去扩大生产,增加大豆需求,增加豆粕和豆油供应,从而导致大豆价格的相对上涨以及豆粕、豆油价格的相对走低。[/p][p=30, 2, left]对期货套利者来说,此时即存在买入大豆并卖出豆粕、豆油的机会,在习惯上将其称之为大豆提油套利或正向压榨套利。[/p][p=30, 2, left]同样道理,当压榨利润降低甚至陷入亏损时(即大豆价格较高,豆油和豆粕价格相对较低),油脂企业通常会缩小生产规模,部分停机或全面关停生产线,从而减少大豆需求,同时减少豆粕和豆油的市场供应量,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导致大豆价格的相对走低以及豆粕、豆油价格的相对走高。[/p][p=30, 2, left]对期货套利者来说,这时即存在买入豆粕、豆油同时卖出大豆的套利机会,习惯上人们将其称作反向提油套利或反向压榨套利。[/p][p=30, 2, left]怎么样,这逻辑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不错,跟黑色领域的钢厂炼钢套利很相似。[/p][p=30, 2, left]在这一逻辑下,套利者们可以用以下的压榨利润公式来监控套利机会的出现:[/p][p=30, 2, left]国产大豆压榨利润=豆粕价格×0.80+豆油价格×0.166-大豆价格-100(加工费用)(即1吨大豆经过压榨产生0.8吨豆粕和0.166吨豆油)[/p][p=30, 2, left][attach]5238[/attach][/p][p=30, 2, left]为了给大家更形象的认知,我从网上某套利方案中找了一张历史压榨利润图,该方案认为,当2007年11月中旬压榨利润为150左右时,明显压榨利润较高,进行买入大豆、卖出豆粕和豆油的操作,其后不久可以在50以下区间获利了结。(当然,之后压榨利润再次回升到250附近让你“深套”其中的事情,方案就呵呵了。)[/p][p=30, 2, left]由于工作原因,刚开始我对压榨套利关注不多。记得那两年几个朋友经常做压榨套利,也曾盈利不少,并对这一套利模式十分推崇。直到09年还是10年的某次聚会,听他们说压榨套利亏损较大,追问之后才知道:国内大多数油脂厂是以进口大豆为生产原料的,而大连期货交易所的1号大豆合约是国产大豆,利用国产大豆期货合约做压榨套利,根本就是蚊子叮菩萨——找错了人![/p][p=30, 2, left]以前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比较接近,自然可以稀里糊涂地赚钱,而如今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价格差距越来越大,亏损也就成为必然![/p][p=30, 2, left]这个解释,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从那之后,我开始对油脂市场关注起来。[/p][p=30, 2, left]原来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有很大不同,进口大豆一般来自于美国、巴西以及阿根廷,为转基因大豆,产量高、病虫害少、出油率也高,所以主要用于榨油;[/p][p=30, 2, left]而国内由于政策限制,只能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相应的产量低、出油率也低,更适合食用而非榨油。再加上中美两国农业效率和补贴政策的差异,低价的进口大豆早已主导了国内的油脂市场。[/p][p=30, 2, left]如果大家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超市里的各种大豆油,几乎都标注了“转基因”的字样。在此情形下,以国产大豆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东北油脂企业节节败退,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而以进口大豆为生产原料的南部港口油脂企业(主要为外资)却日益发展壮大。[/p][p=30, 2, left]雪上加霜的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大豆种植面积,从2008年起对国产大豆实施收储政策,从而使国产大豆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的到港价格。[/p][p=30, 2, left]这一政策的后果就是,一方面低价的进口大豆彻底垄断了油脂市场,我国每年进口量高达6000万吨左右,严重依赖国外供应,而民族油脂企业深受重创,尤其东北油脂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另一方面,国储手中积压了巨量的国产大豆无法消化,不得不以提供补贴的方式,委托定点油脂厂进行加工,亏损巨大。[/p][p=30, 2, left]由于这一政策未能对农民增收提供太多帮助,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也不断萎缩,最终,大豆收储政策在2014年走向了终点,被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取代。[/p][p=30, 2, left]而更可笑的是,直到目前为止,市场上依然有很多人用国内大豆期货来做压榨套利。《期货日报》上,期货公司的研报里,网页文章中,这样的套利方案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专业的杂志上,采用国内大豆期货价格进行压榨套利数理统计、计量分析的文章照样继续发表。[/p][p=30, 2, left]在油脂产业结构相对于08年前已经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之后,居然还有这么多人闭门造车地研究这样的套利方案,并不负责任地大肆宣扬、公开推荐给普通投资者,我也真是醉了![/p][p=30, 2, left]当然,也有不少紧跟油脂产业的研究人员和套利者开始转为使用美国CBOT(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大豆期货和国内的豆粕、豆油期货来进行压榨套利,由于出油率不同,他们更新了压榨利润计算公式:[/p][p=30, 2, left]进口大豆压榨利润=豆粕价格×0.788+豆油价格×0.186-大豆价格-100(加工费用)(即1吨大豆经过压榨产生0.788吨豆粕和0.186吨豆油)[/p][p=30, 2, left]这样的套利方案使用了CBOT大豆期货合约,符合油脂产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如果放在三四年前,或许我会被这样的“逻辑”打动。然而,在被各种看似完美的套利方案坑得遍体鳞伤、又做了几年金属现货后,我对这样的套利“逻辑”再也提不起兴趣来。[/p][p=30, 2, left]设想一下,如果按照这个貌似严谨的公式做压榨套利,这几年来,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奇葩事件呢?[/p][p=30, 2, left]面对美国大豆、国内豆粕和豆油的现货与期货价格的价差,作为非产业链企业的你我,很难预计这些价差的变动方向,也根本无法获取这些价差利润;[/p][p=30, 2, left]当你认为进口大豆压榨亏损,该做反向压榨套利时,可能过两个月会发现因为人民币升值,油脂厂们在汇率上赚得盆满钵满;[/p][p=30, 2, left]当你以为用美国大豆生产亏损厉害的时候,可能过了两三个月,才发现油脂厂原来用的是更低价格的南美大豆,或者进口贸易商出于信用证融资的需要,主动在国内亏损性抛售;[/p][p=30, 2, left]当你以为南美大豆丰产从而会以更低价格进口到国内时,可能过了两三个月,才发现南美因为雨季来临、港口工人罢工、政治动荡、汇率波动等等乱七八糟的原因,导致装船缓慢、大豆运不过来,油脂厂被迫抢购高价美豆来维持生产;[/p][p=30, 2, left]当你以为豆油价格太低应该会回升时,可能后面你会发现阿根廷豆油正在国际市场倾销,或者棕榈油库存暴涨对豆油产生了强烈的替代。。。。。。[/p][p=30, 2, left]总之,在期货市场待久了你就会发现:跟期货市场的各种“坑”相比,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都不算什么事儿![/p][p=30, 2, left]所以,如果你是专门从事油脂产业的企业客户,结合汇率波动、现货基差走向、物流运输情况、港口库存波动、替代品的竞争等等因素做压榨套利,那么OK,我相信你有能力赢多输少,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你的!如果你跟我一样,对油脂产业只是雾里看花、了解个大概,那我的建议是:[/p][p=30, 2, left]洗!洗!睡!吧![/p][p=30, 2, left]■ 本文来源自:风暴之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