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22-8-16 09:22

摩根大通高层因黄金操纵“定罪” 幌骗交易遭遇“灭顶之灾”

记者陈植上海报道

  一度震惊华尔街的黄金价格操纵案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美国司法部公开摩根大通“金银价格操纵案”的审判结果。经过三周审判,以及逾八天的审议,陪审团对摩根大通前全球贵金属部门主管Michael Nowak、前顶级黄金交易员Gregg Smith作出有罪判决,罪名包括价格操纵、欺骗、电汇欺诈等,这意味着两人或将遭遇数十年的监禁。

  值得注意的是,摩根大通“金银价格操纵案”的检察官指控这两人在2008-2016年期间持续利用“幌骗”(Spoofing)交易手段,通过误导性订单操纵黄金、白银、铂金、钯等期货合约价格,导致市场参与者遭遇逾亿美元的损失。

  “这或许也是监管部门对华尔街一度流行的幌骗交易发出最强硬的警告,未来对冲基金在开展高频交易时,未必杜绝各类涉嫌欺诈的交易行为。”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

  在他看来,这还将导致华尔街众多对冲基金与投行严格审查自身的高频交易策略,迅速杜绝各类与幌骗交易相似的高频交易策略,避免陷入被相关部门质疑操纵金融市场价格的旋涡。

  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直言,如今,越来越多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认为这类高频量化交易属于“噪音型投资行为”,因为他们不去分析公司基本面与长期投资价值,更多抓住市场错误定价状况获取利润,反而给股票市场带来突发性流动性风险。此前美股出现的数次下跌熔断,主要原因是高频量化投资机构系统出错(无序抛售)或突然爆仓(引发集体止损抛售)所致。

  “这导致高频量化交易或将面临更严的监管压力,尤其是涉嫌各类电子欺诈、或通过不公平交易优势获利的高频交易策略更加面临刑事处罚,这迫使更多对冲基金不得不持续压缩高频量化交易规模,转而向低频量化交易转变,以满足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黄金市场“呼风唤雨者”的沉沦

  在受到金银价格操纵指控前,摩根大通前全球贵金属部门主管Michael Nowak被视为华尔街黄金交易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交易员。

  究其原因,他拥有一些大型对冲基金客户,委托他开展各类黄金期货交易,另一方面依托摩根大通在黄金市场的影响力,他对黄金价格的判断往往成为众多投资机构的交易指引。

  但很少有人知道,Michael Nowak在全球黄金市场“呼风唤雨”的另一个筹码,是“幌骗交易”。

  所谓幌骗交易,主要是指交易员在股票或期货市场发布虚假报价再撤单的一种行为,具体而言,“幌骗者”往往利用高频交易技术进行频繁报单撤单,人为制造虚假的黄金价格上涨下跌走势,“诱骗”其他交易者跟随操作。但事实上,“幌骗者”会突然改变交易方向,从而在更低价格买到黄金头寸,或更高价格卖出黄金头寸,进而实现更高的利润。

  “事实上,幌骗交易的单次获利金额不会更高,但由于其频率极高,就能很快令利润积少成多,最终实现极其可观的回报。”一位期货经纪商向记者透露,但与此同时,很多受幌骗交易蒙蔽的投资者却因被误导交易而遭遇投资损失。因此,全球金融监管部门都在严打幌骗交易,即便它未必操纵价格,但它的确扰乱了市场正常交易秩序且通过虚假报单获利,属于明显的电子欺诈交易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司法部调查发现,为了令幌骗交易取得成功,Michael Nowak与Gregg Smith经常修改已纳入待匹配交易队列的交易报单(降低它们报单交易的排队优先性),进一步减少虚假报单被匹配成交的可能性。

  美国司法部检察官表示,随着高频量化交易发展,截至2016年的过去十年期间,摩根大通交易员涉嫌电子欺诈的交易行为超过5万次。

  此前美国法院发布的起诉书称,截至2016年的过去8年期间(2008-2016年),摩根大通的15名交易员系统性地在美国国债和贵金属期货市场进行“幌骗”交易,给这些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造成逾3亿美元投资损失。

  此外,随着幌骗交易花样翻新,Gregg Smith还采取“分层操纵手法”,即以不同价格交易多个订单,令这些订单交易金额远远大于真实交易的资金规模,从而对市场价格走势造成更大的误导性影响。

  美国检察官指出,在摩根大通金银操纵案里,摩根大通前首席黄金交易员Gregg Smith执行了约38000次分层操纵交易;主要从事期权交易的Michael Nowak在2009年9月开始尝试分层操纵交易,之后进行约3600次操纵交易。

  一位熟悉这些交易手法的对冲基金贵金属交易员直言,这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策略,部分华尔街投资机构也会采取类似的交易策略,为自己与客户(LP)赚钱。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市场操纵行为也给Michael Nowak与Gregg Smith带来丰厚薪水,比如前者在2008-2016年的收入是2379万美元,后者也有990万美元收入。

  记者获悉,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幌骗交易的打击,主要源自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正式出台,它将幌骗交易列入违法行为。

  2014年以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先后因涉嫌欺诈交易行动,起诉逾20位个人和投资公司。

  2019年9月,摩根大通的15名交易员被指控在2008年-2016年期间,通过幌骗交易手法操纵贵金属市场价格和欺诈客户,对贵金属和国债市场其他参与者造成超过3亿美元的损失。

  一年后,摩根大通承认实施在两大市场存在欺诈交易行为,一是贵金属期货合同市场的非法交易;二是美国市场的非法交易,包括美国国债期货合同和美国二级(现金)市场。

  此后,摩根大通签署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推迟起诉协议,并同意支付超过9.2亿美元的刑事罚款、刑事退税和受害者赔偿,创下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史上最大市场操纵指控罚金记录。

  在上述对冲基金贵金属交易员看来,此次美国司法部对摩根大通前全球贵金属部门主管Michael Nowak、前顶级黄金交易员Gregg Smith做出有罪判决,表明监管部门已着手严惩涉嫌欺诈交易的金融机构与交易员,以此督促其他华尔街投资机构必须“遵纪守法”,共同捍卫公平公正公开交易原则。高频量化策略渐行渐难

  在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这场判决还预示着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将对高频量化策略采取高压监管力度。

  记者了解到,随着金融监管日益趋严,如今华尔街投资机构也开始调整量化交易策略,将它分成两大类,一是高频量化,二是低频量化。

  前者主要是程序化交易模型,捕捉金融市场各种定价错误机会,通过快速抢单等方式获取相应的价差获利机会,这类高频量化策略单笔交易额度未必很大,但频率极高,每次盈利未必很高,但可以借助频繁交易创造较高的年化收益率。

  “但是,如今仍在加码高频量化交易策略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相当少。”前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究其原因,越来越多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认为这类高频量化交易属于“噪音型投资行为”,因为他们不去分析公司基本面与长期投资价值,更多抓住市场错误定价状况获取利润,反而给股票市场带来突发性流动性风险。

  相比而言,低频量化策略则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量化策略,寻找有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或大宗商品期货品种进行长期配置,交易频率相对较低。不少欧美金融监管部门认为这属于价值投资的一种新形式,相应的监管压力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高频量化策略之所以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散户交易活跃,令错误定价状况增多,让华尔街部分投资机构与投行开展幌骗交易操纵价格与市场情绪牟利创造了有利环境。但近年欧美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令市场错误定价的出现几率相应减少,导致众多擅长高频交易的投资机构也不敢贸然加码幌骗交易策略,因为当前市场环境令他们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既赚不到超额利润,反而可能被监管部门盯上严查其是否涉嫌操纵市场价格。”他指出。

  (作者:陈植编辑:曾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