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
[img]http://p.algo2.net/2022/0209/48c6a2a48485d.png[/img]邦(拼音:bānɡ)是现代汉语一级字 [1] ,最早见于甲骨文 [2] 。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等义。到战国文字中,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所以“邦”的造字本义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为一字,古汉语名动相因,所以“封邦建国”的中动词“封”和所“封”的名词“邦”本来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变又增添了义符“邑”,而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和“土” (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渐演变为仅余“草”字。到了战国文字中,其字形进一步简化,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字又演变成为表示草盛意思的“丰”字,所以《说文》云:“邦,国也。从邑,丰声。”这时“邦”就是地道的形声字,看不出原来的造字含义了。甲骨文:“贞:勿𠦪年于邦土。” (《合集》 846)“邦土”读为“邦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