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听期货论坛's Archiver

龙听 发表于 2018-2-28 13:49

期货逼仓论缘何“阴魂不散”

逼仓,一个丑陋的词汇,始终在期货市场上阴魂不散。
  每一次价格的暴跌或暴涨,都会令市场生疑:谁在操纵?谁在逼仓?谁是幕后黑手?
  但权威人士认为,期货市场上从来没有操纵成功的案例。从美国期货市场发展来看,只有白银这样的期货小品种出现过企图通过操纵现货市场来影响期货价格的行为。即便如此,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操纵价格这个概念被滥用了,实际上操纵市场只是一种假想。”
  “逼仓”也逐渐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产物。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均认为,与国外不同,我国期货开户交易实行一户一码实名制,完善的规则和严格的监控令任何企图“做庄”的大户都必须三思:不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而且在目前的市场资金、规模、力量、信息传播等情况下,一旦判断失误,市场上随时可能出现“蚂蚁啃大象”的情况,大户也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闪崩再现 金市频发“操纵”热议
  10月7日,正当国内“十一”长假即将结束之际,国际黄金市场突爆“深水炸弹”:短短一分钟内,名义价值22.5亿美元的重磅卖单突现并令金市“闪崩”。
  而在10月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12月黄金期货价格一举击穿每盎司1300美元防线,暴跌43美元或3.3%,创下2013年1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两次暴跌已上升到市场操纵的级别,其幕后黑手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某对冲基金。”一位香港黄金交易员称,“这是激进的市场操纵手段。某些人明显希望市场暴跌,时机把握得非常好。”
  贵金属遭“血洗”,百日均线跌漏吓坏了多头。市场各方都在寻找大空头:谁是操纵黄金“闪崩”的幕后黑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黄金市场从来不乏“阴谋论”。每次国际黄金价格大幅异动,均会浮现出被“操纵”的各种“深度解析”。
  2015年7月20日,在北京时间9:30之前的一分钟内,国际金价连续两次跳水,价格重挫48美元,一度触及每盎司1080美元,COMEX交易系统两次被迫“熔断”。据事后法兴分析师Robin Bhar解读,这是一次典型的空头操纵,没有人能接住大量卖盘,从而导致价格暴跌。
  很快,就有人将引发暴跌的矛头指向中国“空军”。因为“在两分钟时间内,上海和纽约的交易所一共抛售了33吨黄金。”“他们选了一个流动性不高的时点,以期达到大幅波动的目的。”
  期货市场历来“盛产”投资故事,暴富情节最为吸引眼球。2015年8月初,一篇题为《从中朝边境巡逻兵到27岁的鸡蛋期货大鳄》的“牛散励志故事”在网上传播。故事的主角张雄杰——从一个来自宁波贫寒家庭的穷小子,“一夜暴富”成为2014年掌控鸡蛋期货市场的投机大鳄。“我让它跌它就跌,让它涨它就涨,”张雄杰称,2014年他在鸡蛋期货市场上就大赚了6亿元。
  然而不足一月,这位“鸡蛋期货大鳄”就原形毕露。经相关部门调查,这篇来自外媒的报道与所查事实严重不符。数据面前,这位27岁的“鸡蛋期货大鳄”不得不承认,自己真实参与资金不过2万元,其在酒桌上和朋友吹牛说一年赚6亿元,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实际情况是亏损的。
  行业人士也进一步佐证:在鸡蛋期货一般月份里,投资者限仓300手,交割前一个月下降至100手和30手(该月第10个交易日起),进入交割月降低为5手,从制度设计上就难有市场操纵。“更何况,鸡蛋期货市场容量有限,对手盘资金可能都不到6亿元的规模!”
  “期货市场上从来没有操纵成功的案例。”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美国期货市场,历史上只有白银这样的小品种出现过企图通过操纵现货市场来影响期货价格的例子,但也以失败告终。“操纵价格这个概念被滥用了,实际上操纵市场只是一种假想。”他说。
  与市场为敌 操纵者难逃失败定局
  操纵市场行为,是指大户背离市场供求关系原则,人为地操纵价格,以引诱他人参与交易,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行为。在期货交易中,逼仓是最常见的操纵行为之一。它是指大户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或垄断可供交割的现货商品,故意抬高或压低期货市场价格,超量持仓、交割,迫使对手违约或以不利的价格平仓以牟取暴利的行为。
  多国在期货市场发展初期,都或多或少发生过企图操纵的事件。在美国,从1950年代无足轻重的农产品(6.55 -0.76%,买入)——洋葱,到1960年代的植物油,以及1970年代的大豆等都发生过有关操纵的报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甚至被冠以强盗交易者的称号。
  在许多企图逼仓的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以囤积居奇形式表现出的“多逼空”操纵。其中,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事件是商品期货市场上可能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操纵事件。当时的亨特兄弟花费了10年时间囤积白银现货,其后短短12个月里,白银期货价格居然被拉升了8倍。然而,无论操纵者的财富多么巨大,要与全市场为敌,最终仍难以逃脱失败的结局。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亦时有企图逼仓的事件。相关人士分析,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交割制度的设计缺陷、流动性不足和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生产、消费大国,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需求巨大。然而,投资者对于期货市场认识的欠缺,使操纵市场的行为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常清说,逼仓产生的前提是交易所交割规则存在缺陷,限制了正常交割,在一个局部范围内,货少钱多,从而产生了逼仓的可能。中国过去曾经出现过天津红小豆等期货品种的企图操纵市场的案例,原因主要就是交易所限制交割造成的。“实物交割制度是期货、现货市场唯一连接点。它可以保证期货价格走势能够充分反映现货市场的基本供求状况,使两个市场保持紧密联系,在合约到期时价格趋于一致。”他说,如果限制交割,期现两市沟通渠道受阻,就为逼仓提供了条件。
  作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设计者之一,他回忆说,发展初期执行限量交割制度,也许是出于国情考虑,一些交易制度设计者有意无意忽略了达到小量交割必须经历的过程,一味要求在交割量上一开始就达到国际市场上的理想状态,通过限量交割制度设计追求小量交割效果,并借此抑制套期保值活动以活跃市场促进发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它反而为逼仓行为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在交割制度的设计上,应该保证只要商品符合交割标准就可以交割的原则,不能以任何理由限制实物交收并尽可能降低交割成本、简化交割程序,使实物交割简单易行,从而减少大户逼仓的可能性。”北京期货商会会长、宏源期货总经理王化栋认为。
  常清介绍,逼仓现象成为后来治理整顿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防范逼仓行为也成为治理整顿期货市场的重要内容。在治理整顿期间出台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与之配套的四个办法中,虽然没有明确以逼仓行为为防范对象,但逼仓行为作为严重的市场操纵行为之一是明令禁止的。根据当时市场对逼仓行为产生根源的理解,有关方面对交易规则作了重要修改,将原来限量交割制度改为放开交割制度就是其一。一方面以市场操纵为惩治对象明确于法律法规中;另一方面修改一系列的交易规则、交易方法,使之完善。
  环境今非昔日 期货逼仓论渐行渐远
  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当前我国风险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期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个别机构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权重越来越低,目前期货市场被操纵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中信期货研究负责人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期货盘上行情比较活跃的品种,发展至今持仓规模较大,被操纵可能性可谓低之又低。
  以棕榈油期货品种为例,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期货市场交投热度明显提升,已由2008年时的3万手左右、月交易量105万手上下,扩张至现阶段总持仓78万手,合780万吨,而棕榈油每年全国总进口量也就500-600万吨。
  再如,豆粕期货方面,2015年7月-2016年7月大商所豆粕日均持仓量285万手,合2850万吨豆粕,占国内豆粕年消费量6400万吨的45%;2015年7月-2016年7月大商所豆油日均持仓量94.8万手,合948万吨,占国内年消费总量的1600万吨的59%。
  其他品种,如白糖期货方面,主力合约近两年日均持仓量在69.9万手,相当于350万吨食糖,日均成交量为94万手;又如郑棉,单边持仓量折合棉花约150万吨,占产量近1/3比重。
  王化栋说,过去往往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形成大户多空对峙,容易出风险事件。现在很多品种流动性改善,换手率充分,投资者能够迅速止损,迅速平仓,引发对峙和操纵的风险越来越少。
  而对于少数不活跃合约,由于规模较小,可能会存在被操纵可能。但中信期货研究负责人认为,交易所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制度规则不断完善,通常可采取持仓限额制度、大户持仓报告制度等,对可能存在的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测与管控。
  “企业操控现货市场的前提在于单一或部分企业有能力控制现货市场货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期货市场被动受现货影响的可能性存在,但操纵期货市场的难度很大。”上述负责人以逼仓论来说,交易制度本身对单个客户能够持有的头寸作出限制,而交易所可以用控制交割额度审批的权限、增设交割库等方式来控制异常交割风险。
  “逼仓是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产物,相信这种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王化栋说,与国外不同,我国期货交易开户实行一户一码实名制,再加上非常严格的持仓限制、撤单和异常交易的监控等,期货交易制度规则不断完善,这令任何一个企图“做庄”的大户都要三思:不仅将面临严厉的惩罚,而且在目前的市场资金、规模、力量、信息传播等情况下,一旦判断失误,市场上随时可能出现“蚂蚁啃大象”的情况,大户也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页: [1]